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傷寒論的人體模型

傷寒論的人體模型

編者按:近日美國學者戴至平發給趙洪鈞先生的文章,應用現代醫學理論構建傷寒論的人體模型,並闡釋傷寒論六經實質,不乏真知灼見。作者認為,科技的限制迫使中醫成為人體系統調整論的醫學,可以觀察的生理參數如體溫、冷熱感、心跳、脈搏模式、流汗、疼痛感等,都是人體面對壓力的反應變數,其實大多反映自主神經與循環功能。《傷寒論》通書說明熱病進展理論與治療原則,其討論的必然是炎症反應。他受趙洪鈞、惲子愉的學術觀點的啟發,根據現代醫學關於炎症的研究理論,建立了傷寒論病理反應模型,模型有五個變數,病(抗)原、神經免疫系統、代謝能量、循環系統與炎症反應,根據陰平陽秘的原則,把能量生產與循環系統稱為「陰」,神經免疫系統與炎症反應稱為「陽」,從而合理解釋了《傷寒論》條文「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的說法:神經免疫系統引起體溫設定點調高,增加能量代謝而相對產熱不足;能量或循環功能不足,則產熱不足。作者進一步根據人體能量代謝與體溫的生理,將人體分為三個區,外表面區、內表面區、內裡面區,建立人體的三區模型:外表面區攝取食物,內表面區消化吸收食物養分,輸送到內裡面區,轉化為組織可用能量,傳布全身。三區模型,與基本的病理反應模型相結合,以陰(循環系統)、陽(神經免疫系統)分三區,得到三區六部門,作者認為這就是傷寒論六經的實質。作者引入生理時鐘理論,闡述供應六經的養分與能量隨時辰的變化,這與中醫認為人體有三陰三陽且上應天時的定理不謀而合,需要注意的是,本文中六經部位活動的時序並不遵照傳統的說法,而是以現代醫學的發現為準。作者認為,本文引入的生理時鐘與系統動力學,已可用科學方法研究,稱為中西醫結合的橋樑。

-END-

經典為基,臨床為本

醫路漫漫,初心不忘

堅持雖難,諸君為伴

- END -

回復「學習」兩個字即可加入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中醫 的精彩文章: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蒲黃!
97歲老中醫,死後刻在墓碑上的秘方!震驚世人!
五味學苑:辨厥陰病脈證並治(一)
中醫衰於民間,也必然興於民間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地耳草!

TAG:古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