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什麼中國曾被稱為「桃花石」?

為什麼中國曾被稱為「桃花石」?

作者:徐波,歷史與國際關係學者,知名國際時政期刊《世界知識》前主編。有多種著述及譯著,在多個場合舉辦中外交流史與國際關係講座。

(此篇接上篇《「賽里斯」、「「秦尼扎」:古代西方人眼中的中華》)

而就在這時,公元1271年,馬可·波羅已經踏上前往中國的旅途,歐洲人對中國的認識將發生質的飛躍。

馬可·波羅來到中國時,正是蒙古帝國統治時期。馬可·波羅對中國的描述還相當籠統,他用「韃靼」來稱呼蒙古人和蒙古人所統治的地方。「韃靼」原是與蒙古人同時居住在蒙古高原一個部落的名稱,後被蒙古人吞併,「韃靼」就成了對蒙古人的統稱。還有一個就是「契丹」。現在俄語對中國的稱呼就來自「契丹」這個詞。大家知道,在公元12世紀前後,契丹人在中國北方建立了大的王朝,統治中國北方很久,蒙古人是推翻了契丹和南宋以後進入中國,建立元朝的。還有一個聽上去很美的稱呼,叫做「桃花石」。不過這可不是「美若桃花的寶石」的意思。可能大家記得金庸小說《射鵰英雄傳》里,講了一個道教全真派的教主丘處機,不遠萬里到中亞的花剌子模見成吉思汗的故事。這是一個真的歷史故事,丘處機道號叫長春子,或長春真人,是中國道教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雖是一個出家之人,但憂國憂民,心繫天下,對由於蒙古入侵導致的連年爭戰、生靈塗炭憂心忡忡。成吉思汗慕名召見他時,他年歲已高,一度非常猶豫,不知萬里跋涉能不能吃得消。但為天下黎民,他還是不遠萬里,去見了成吉思汗,希望說服他停止征戰。丘處機的大徒弟李志常跟隨師傅去見了成吉思汗。回來後他把丘處機西行故事寫了一本書,叫做《長春真人西遊記》。其中提到了西域地區以「桃花石」來稱呼中國:某地的居民跟他們學會了中原人的汲水方式後,高興地稱讚說「桃花石諸事皆巧」。

那麼「桃花石」是什麼意思呢?其實在中亞的文獻中,用「桃花石」這個詞稱呼中國早已有之,此前幾百年間拜占庭、突厥和阿拉伯文獻均有對中國的類似稱呼,現代學者猜測其可能源自曾建立魏政權的鮮卑族姓氏「拓跋氏」,或者是唐朝的「唐」的轉音。所以,「桃花石」也是早期外部對中國的稱呼之一。

16世紀以後,西方傳教士接連進入中國,他們與中國士大夫交往、學漢語、學中國歷史文化,通過他們的努力,西方人對中國的了解,發生了實質性的飛躍。其中具有開創性意義的是義大利傳教士、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巨擘利瑪竇。他在16世紀晚期率先進入中國,從澳門登陸後北上到肇慶、南昌、南京,最後來到明朝首都北京,並定居在這裡、去世在這裡。他到中國後,努力學習漢文,讀中國古書,穿中國衣服,當中國和尚,與中國士大夫交往,非常有力地促進了中國和歐洲的文化交流,功勛卓著。就是他通過對中國的深刻考察,終於搞明白了:原來以前歐洲人所說的Sina、賽里斯國、契丹、韃靼,都是指同一個地方,就是中國。所以在他的手稿《中國札記》中,就向歐洲人詳細介紹了這個遠東最遙遠的帝國,曾以各種名稱為歐洲人所知悉,而最被人所知的名稱China是葡萄牙人所起的,因為葡萄牙人是最早到中國的沿海做生意,以及進行殖民侵略的。他接著寫道:今天我們通常稱呼這個國家叫做中國(Ciumquo)或中華(Ciumhoa)。他還解釋說:第一個詞的意思是王國,第二個詞的意思是「花園」。這一下子歐洲人終於明白了,原來我們所說的種種傳說指的就是中國。

至此,西方對中國的認識終於像條條江河流入大海,找到了一個最終的歸宿。

編輯:南京師範大學中國近現代史15級碩士研究生 雷曉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狄的朋友圈 的精彩文章:

日軍是如何按「水滸傳」為中共人物排座次額?
葬禮照與慰安婦底片:罕見的騰衝之戰影像素材
敦刻爾克大撤退的前因後果
印度稱中國為「震旦」是怎麼一回事?

TAG:康狄的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