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知識市場與高校轉型問題

知識市場與高校轉型問題

導讀:高校中,迄今還是通行專家評判這套計劃經濟時代的做法,比如所謂的科研成果的「省部級獎」與計劃經濟時代的「省優」別無二致,還有用刊物級別來衡量成果價值,這種做法非常可笑。高校不轉型,知識分子不轉型,中國難以真正轉型。

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傳統零售業在轉型,傳統媒體也在轉型,而高校,作為知識產品的生產與傳播載體,雖說與傳統媒體有著類似的性質,但其轉型的步伐卻非常滯後,至今,依然故我地把自己隔離在知識市場之外,自己生產,自己評價,自己獎勵,「自娛自樂」之中完全不考慮所生產的產品是否具有市場所認同的價值,是否具有啟蒙大眾的實際意義,這不能不讓人擔憂。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知識市場也相應而生,如今,人們可以通過手機來閱讀微博、微信公號與微信群上的新聞、評論與文章,以此獲取相關的知識。在互聯網上,有大量的知識生產者和消費者(讀者),並且大部分產品是可以免費獲取的「福利」。可以說,人們每天在手機上消費知識產品的時間已遠超消費有形產品的時間,這一現象是前所未有的。猶如電子商務很大程度上已經取代了實體店,互聯網上的知識市場取代高校等知識生產的「實體店」也是指日可待的。此外,筆者還發現,從實際效果上說,關心知識市場的學生,其獨立思考能力與個人的見識大都要比那些不注重知識市場,只關心考試成績的學生強得多。

從經濟學上說,價值是主觀的,能夠進行主觀評價是人的重要特徵。教育家判斷人才,與企業家判斷一個項目是否值得投資沒什麼本質上的不同。實際上,在教育領域是更需要發揮決策者的企業家精神的,一味地按照客觀標準評判知識產品的優劣等級是極不合理,也是極不科學的。教育家的主要工作其實就是「發現」,發現學校未來發展的機遇,發現具有潛力的人才等等,如他放棄了自己「發現」的職能,只按照給定的規則按部就班地做事,那他就已轉變成程序化的「機器人」,這也意味著他放棄了「創造性」這一生而為人最重要的特徵和潛質。

任何產品都要經過市場的檢驗,這不僅適用於普通商品,同樣也適用於知識產品。可以說,好的知識產品包括人才是在知識市場的競爭中被發現的,而不可能只是被專家評選出來的。在計劃經濟的年代,產品的優劣是由專家評判的,所謂的「省優」、「部優」都只是專家的價值判斷,後來,人們意識到,產品的優劣最終還是應由市場中的消費者來評判,這也是市場經濟的體現,然而,在高校中,迄今還是通行專家評判這套計劃經濟時代的做法,比如所謂的科研成果的「省部級獎」與計劃經濟時代的「省優」別無二致。

只有獨立於各種利益的讀者所作的評判才可能是公正的,而專家的評判意味著少數人對學術的壟斷,而這往往又是與作者或作者所在學校的利益掛鉤的,於是乎,也就難免不與腐敗等敗德行為聯繫在一起。為此,無論是科研產品還是教學產品,都應交由市場來評判,而不能任由高校或教育部門自己評價自己。特別是,對社科產品而言,文章發表在哪裡,有多少字數,有沒有專家認可等等都不應構成評判其是否為科研成果的標準,關鍵在於讀者是否認為該產品對他有無啟發,有無價值。換句話說,知識產品是沒有所謂「級別」之說的,充其量只有好壞之分,而這取決於讀者對它的評判。

很多人認為,期刊是「高端的」,而媒體是「低端的」,發表在期刊上的是「高檔次」的,發表在媒體上的是「低檔次」的,這顯然是錯誤的認識。實際上,期刊也是媒體,不能享有特權,如先入為主地認為其是高端的,媒體是低端的,那就相當於事先賦予了期刊特權。毫無疑問,媒體比期刊有更多的讀者,其中包括大眾與學術研究者,為此,學術性的文章發表在媒體上,自然有愛好學術的人去研讀,去評判。同時,相比期刊,媒體更有其自身的優勢,不需要期刊那麼長的發表周期,與讀者的互動交流也更為方便、親和。要說明的是,互聯網和媒體都不等於知識市場,它們只是使知識市場更具可能性的工具或平台。知識市場是一個「制度」概念,準確地說,是一個公平合理地生產與評價知識的制度環境,它意味著知識生產的開放性與競爭性,沒有任何人可以享有通過官方的資助來生產、傳播知識產品的特權以及對官方評價的質疑。

經濟學告訴我們,「公正性」與「價格」是一塊硬幣的兩面,當不能產生合理的價格時,也就意味著不可能有公正。而合理的價格是市場的產物,所以,當市場被排斥在外,沒有合理的價格時,自然也就不可能有公正而言。高校內部的收入分配為什麼很難做到公正?其原因就在於此,這種「分配」某種程度上也是「定價」,但這種人為的「定價」與市場的定價性質完全兩樣,其「價格」的高低與實際價值的多少沒有必然的聯繫。市場的收入分配法則是,對社會貢獻越大,收入則越高,但在沒有知識市場的高校中,卻並非如此,收入的高低與其產品的價值無關,而是與其產品的「級別」有關,如此,也就相當於鼓勵了一種低效無益的知識生產。納稅人為高校沒有任何價值的知識產品支付了大量的金錢,與其勞民傷財,不如少收點稅,讓這些資金留在民間而不是進入高校,那一定會得到更有效率的使用。

已經去世的諾貝爾經濟學家科斯在他生命的最後說「中國最需要的是知識市場」。高校因為有政府的支持,沒有被淘汰之憂而缺乏面向知識市場轉型的動力,這也意味著大量的人力、物力被耗費在毫無價值的、甚至是敗壞道德與腐化心靈的活動之中。那麼,高校如何才能適應知識市場的要求進行真正意義上的轉型呢?對此,只要一個條件就夠了,那就是相關的個人不要為了利益犧牲原則,努力拿出自己的勇氣,捍衛自己的良知,做一個真正的「人」。

文章原載於《深圳特區報》,2016.11.22

長遠而言,是觀念,因而也是傳播觀念的人主宰著歷史發展進程——哈耶克

iOS端讀者可直接掃下方二維碼給

作者讚賞,謝謝大家的支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奧地利學派經濟學評論 的精彩文章:

TAG:奧地利學派經濟學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