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生如松柏德似竹梅——專訪杜道生先生

生如松柏德似竹梅——專訪杜道生先生

文化種子 慧根眾生

杜道生(1912年10月30日—2013年9月10日)

四川樂山人,我國著名文字學、語言學、音韻學和古文學家,193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語言文字專業,曾師承於錢穆、胡適、沈兼士等國學大師。先後在樂山、成都、大邑、新都等地任中學教師,1956年調成都四川師範學院(現四川師範大學)。後從事漢語教育和漢字研究工作。1982年在香港《大公報》上發表了《漢字:人類心靈的幾何學》,巧妙地將漢字和物質結合起來,引起學術界轟動。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杜老以他百歲人生詮釋了何為「師者」,他把以文字為基礎的傳統文化作為安身立命的根本,懷著薪火相傳的信念,為古老的中國延續精神的火種。

2010年,本刊有幸採訪杜老,謹以此文懷念先生!

杜道生先生於傳薪書院 攝於2010年

印象:當世顏回——杜道生先生記

文/李里

四川師範大學有一道獨特的風景。從文學系廢棄的一樓一底青磚灰瓦的舊樓到新式洋派的學生食堂之間,每天中午和黃昏都會看到一位身穿打著補丁的藍布中山服,帶著黑邊圓框眼鏡,滿臉皺紋,一把白鬍子,一手拄著拐杖,一手提著竹籃,步履蹣跚地去打飯的老人。如果不說,一般人很難想像他會是一位滿腹經綸、道繼聖賢的大學者。而這位每每被人疑惑為撿破爛的老人正是九十餘歲高齡的國學大師、文字學家杜道生先生。

在我所接觸過的眾多老先生中,杜道生先生是唯一將我嚴厲拒之門外,又親近時間最長、請益受教最多的一位。

杜老的家就住在川師中文系那棟廢棄辦公室的二樓。這棟樓里除了杜老,其他都住的是些年輕單身教員。然而年輕單身教員也因這樓太破舊、簡陋,只在一樓才有一個公共廁所,故許多都搬出去另找房子住了,然而杜老卻樂在其中地住了半個多世紀。其實學校曾經三次分教授樓給杜老,杜老都拒絕了,說新房還是讓給那些急需住房的教員吧。

辦公樓因為是五十年代修建的,房間都很窄小。杜老的家原來是兩間共十來平米的狹小辦公室,辦公室之間沒有門,杜老就讓人在兩屋之間開了一個窄窄的僅容一人擦身而過的洞。由於長時間進進出出的摩擦,門洞兩邊的牆壁都被磨光了。門洞裡邊就是杜老的睡房,睡房裡只有一架六十年代學生寢室用的上下鋪窄木床和一個連漆也沒有的簡易木洗臉架,其餘則全是一些橫七豎八亂堆著的舊書報和各種資料。門洞外邊一間屋是杜老的客廳、書房、飯廳及雜物間。杜老的簡樸生活完全不是個人的吝嗇,而是對宇宙資源的珍惜。美國九一一事件後,八十九歲的杜老寫了一篇名為《保護自然存養人性》寄寓深遠的長詩。這首詩是杜老簡樸生活的最好詮釋。詩中寫道:「器用幾十年,敝帚猶自保。縱使成廢物,也不輕拋掉。家有黃土爐,投入供燃燒。草木骨皮灰,可以作肥澆。土壤不枯瘠,莊稼長得好……。」杜老認為一切物品都來自自然,是自然給人類的恩賜,對每樣東西都要珍惜,不用到實在不能用,絕不輕易拋掉。最後實在壞掉了,也要回歸給自然作肥料。所以杜老一件中山服要穿四十多年,褲子補了又補,一張餐巾紙擦了又擦,絕不會擦一次就扔了。杜老最反對一次性用品,說一次性用品來自海盜文明。海盜在船上必須用完一樣東西扔一樣,不然船載不動。而一次性用品是對自然資源的極大浪費。

杜老的簡樸生活除了對自然的尊重,還有對安貧樂道人生境界的追求。當電視台採訪杜老問他怎麼能過這樣的生活時,杜老就講孔子最稱讚的弟子是顏回,而顏回的生活就是「簞食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不改其樂。」杜老是真正體會到顏回快樂的人,所以他住在那樣的地方仍是樂在其中。按宋儒講,這種人是將個體私慾革除盡後,體會到個體生命與天地萬物融為一體的永恆快樂,這種快樂是任何外物也改變不了的。或許正是杜老具備了這種不為外物所動的人生境界,因而在面對許多常人很難面對的人生苦難時,能表現出超常的泰然平靜。杜老四十餘歲時原配夫人病逝了,五十餘歲時十六歲的小兒子病逝了,七十餘歲續弦妻子又離開了。特別是九十五歲時,杜老在醫院病中親自看到唯一的最喜愛的大兒子被蒙上白布推進了太平間。而唯一一個孫子精神上又有些失常。杜老的續弦妻子原是杜老的表妹、北大時的同學。兩人年輕時就相好,後來因為父母之命,表妹嫁給了一個國民黨軍官。解放後,軍官被監禁,原配夫人去世後,杜老與表妹再續前緣。當時表妹在陝西工作,杜老說他和表妹是寒來暑往,過年表妹就來四川,暑假杜老就去陝西,就這樣生活了二十多年。改革開放後軍官被釋放,杜老考慮到表妹的子女希望一家人團圓,就毅然將表妹送回丈夫身邊,自己則一個人繼續孤獨地生活。這一個一個的打擊與不幸,都沒能阻止杜老頑強而快樂地活到今天九十九歲高齡仍精神健朗。杜老常說自己最喜歡清朝學者王先謙先生註解《莊子》說的九個字:「喜怒哀樂不入於胸次」。

李里(中)於傳薪書院

對話:生如松柏德似竹梅

文/中道子

傳統文化之根

中道子:您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如何看待?

杜道生:我已經近百歲了,對中國傳統文化耳濡目染,我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在儒家,在張載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中國人有這樣一種君子精神,仁義禮智信的思想在中國人的心裡是既解決人和人之間的關係,更解決社會關係,儒家中「溫良恭儉讓」「知止、知恥、孝廉」這些思想都是做人的根本,儒家雖講的是經世之學,但是儒家的根本還是在修為自己,我們現在很多人信佛是想讓自己解脫,很多人信道是想讓自己長生,但沒有更多的人主動信封儒家,而儒家恰恰是告訴人要做君子,甚至是成為聖人,所以儒家文化是擔當的文化,它可以解決當前中國面臨的誠信問題、責任問題、師道不承的問題、文化斷裂的問題。

中道子道家和佛家的精髓是什麼?

杜道生:道家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世界性創造,放眼全世界,沒有一個屬於道家的世外精神,我們想像一下中國古代的陶淵明、張良這樣一些人就知道了,他們都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功成而身退,所以很多人認為道家很消極,是錯誤的。道家看的是人類的真相,「道法自然」是真理,所以道是什麼,在我看來道就是自然而然,什麼是「德」,「德」就「做道」,按照「道」去做就是「德」,所以老子的《道德經》完全是「治世、治國、治家、治身、治天下」的箴言,它的「無為、虛靜、抱朴、守拙」都是非常經典的思想,如果說《易經》講的是「變」,道家講的就是「不變」,如果儒家講的是向前,那麼道家恰恰講的是「向後」,所以道則反之動。

佛家作為從印度請來的文化,實事求是講,今天的佛教已經大部分中國化了,佛家的核心精神是「中道」,在世界範圍內德宗教,很難看到像佛教這樣,認為沒有一個至高無上的神,我即佛,可以講釋迦牟尼是一個非常偉大的人物,他強調了眾生平等,由此而生髮慈悲心,所以在佛家當中,「戒定慧」非常清楚的告訴我們要以戒為師,佛家具有很強的出世精神,但卻從來不消極,它是用出世的精神過好當下,求真,求善,慈悲喜舍。

儒西釋道並進

中道子未來中國的文化是否應該是一種儒西釋道的發展方式?

杜道生:整個中國近代史就是中西文明的碰撞史,從利瑪竇帶著聖經和望遠鏡到中國來傳播西學,到後來用大炮方式和中國交流,包括現在我們的改革開放,把清朝閉關鎖國的局面一掃而光,比起用被殖民方式打開國門,這是非常偉大的,反過來,改革開放的根本就是全面的接受西方文化和西方的制度,尤其是市場經濟制度,來改造我們中國貧弱的物質基礎,這是非常好的,但同時面臨著一個巨大問題是,很多普通民眾在向西方學習中滋生了一種崇洋媚外或是全盤西化的思想,更加可怕的是忘記了我們的祖先。

沒有一個民族像中國人這樣藐視自己的文化,我也思考過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是因為中國人是這個世界上最具有學習精神的人,總是認為自己的不好,別人的好,拚命的學習別人,從而使自己的文化越來越深刻,越來越豐盈,所以西學要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中道子是否可以把西學看成是和佛教一樣的成為中國文化的又一個非常重要的支柱?

杜道生:這樣理解非常好。第一,解決了中西對立的問題,第二,解決了全盤西化的問題,第三,解決了所謂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或是「西學為體,中學為用的」這些偏激思想。比如,佛教對於中國文化來講,無論對儒家還是道家都有革命性的促進,反過來道家和儒家也對佛學有很大的促進,所以儒西釋道將對中國文化有一個嶄新的促進。

當下心靈良藥

中道子在我接觸的不少企業家中,存在一個普遍的心靈問題,大家都覺得空虛,焦灼,甚至包括很多事業有成的人,一旦遇到挫折往往都容易陷入困苦之中,應該怎樣找到一處心靈的出口?

杜道生:人要有好的心態,古語也說「登高必跌眾」,無論企業家還是政府官員,他都是這個社會在政治和經濟領域的佼佼者,反過來,他們的心量、胸懷、境界甚至格局要求是非常高的,中國古代在達官士人的修養方面是非常講究的,因而有了像曾國藩家書、蘇東坡、王安石這樣一些著名的官員,他們都飽讀詩書,非常有才華,都是儒道佛兼通,為什麼,簡言之,仕途和企業經濟的發展是一個窄門,這個窄門能進去的人比較少,所以他們需要修鍊。

反過來,為什麼今天的人這麼多煩惱,就是因為,他們對文化的修養忽略了,他們更多的追求外在的東西,這是不對的,佛家和儒家中都有一種思想非常重要,「止念」——停止一些不正當的念頭,「止」上面加一橫,就是「正念」,「止見」——停止你不正確的見解,偏見和分別心,那就是「正念」,「止心」——止住那些妄想之心,就是「正心」。當代的這些仁人志士,承擔著重要的社會責任,他們更需要修養,而他們的修養更有著「榜樣」作用。大學中講「之天子以至於庶人,皆以修身為本」。這些人更應該學習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智慧,才能更好的擔當。

中道子此時回歸中國文化在世界範圍內具有怎樣的意義呢?

杜道生:當今世界特別呼喚中華文明的崛起,因為中華文明是主張建立仁義之邦,睦鄰友好,無論大國小國皆平等,中國文化當中眾生平等的思想非常值得大力推廣,孔子周遊列國,傳播他的仁義禮智信的思想,當時的春秋時代就是一個亂世,孔子周遊列國正是為了治理亂世,這就要靠「禮」靠「仁」靠「義」,所以中華文化對當今世界仍舊是一劑良藥。

當看了《醒獅國學》這樣一本雜誌,我就覺得應該把這樣一種文化的種子播散在更多人的心裡,尤其是中國人的心裡,讓國人對中華文化和文明有所回歸,因為解決了十三億中國人的問題就等於解決了全世界五分之一的問題,這意義是非常重大的。

採訪的最後,杜老對本刊寄予了深厚的希望,他說:「《醒獅國學》最重要是「醒」和「獅」這兩個字,「醒」就是覺醒,我們當今世界人人都需要覺醒,只有醒來了我們才能得智慧才能開悟,而「獅」是要我們每個人做獅子吼,威武、雄壯,象徵著大智慧,所以《醒獅國學》要擔當,要把你們理念當中「文化種子,慧根國人」改成「文化種子,慧根眾生」,這樣才顯得更大氣更平等,不僅讓中國人有慧根,還要讓眾生有慧根,那個時候就到了孔子所希望的大同世界。」

中道子與杜道生先生於傳薪書院

選自《醒獅國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醒獅國學 的精彩文章:

TAG:醒獅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