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28名言、49歷代名師,重溫「尊師重道」傳統

28名言、49歷代名師,重溫「尊師重道」傳統

先賢「尊師重教」名言28句

1、一日之師,終身為父。——元·關漢卿

2、學之經,莫速乎好其人,隆禮次之。——《荀子·勸學》

3、君子隆師而親友。——《荀子修身》

4、疾學在於尊師。——《呂氏春秋·勸學》

5、事師之猶事父也。——《呂氏春秋勸學》

6、尊師則不論其貴賤貧富矣。——《呂氏春秋·勸學》

7、經師易求,人師難得。——《北周書》

8、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韓愈

9、師者,人之模範也。——楊雄

10、明師之恩,誠為過於天地,重於父母多矣。——晉·葛洪《勤求》

11、師道既尊,學風自善。——康有為《政論集·在浙之演說》

12、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師。——〔宋〕李覯《廣潛書》

13、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14、國將興,心貴師而重傅。——《荀子·大略》

15、片言之賜,皆事師也。——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自序》

16、古之學者必嚴其師,師嚴然後道尊。——歐陽修

17、古之聖王,未有不尊師者也。——呂不韋

18、學者必求師,從師不可不謹也。——程頤

19、學貴得師,亦貴得友。——唐甄

20、務學不如務求師。——楊雄

21、舉世不師,故道益離。——柳宗元

2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孔子

23、師以質疑,友以折疑。師友者,學問之資也。——李惺《西漚外集·冰言補》

24、聖人無常師。——韓愈

25、人冀子孫賢,而不敬其師,猶欲養身而反損其衣食也。——(清)王卓《今世說》

26、君子之學也,說義必稱師以論道,聽從必儘力以光明。——《呂氏春秋》卷四《尊師》

27、為學莫重於尊師。——譚嗣同《瀏陽算學館增訂章程》

28、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現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將來必定還是我的先生。——毛澤東

GIF/45K

凈土宗專弘平台

乘上般若舟渡至彼岸

關注

49位中國歷代名師

1、德高望重的嚴師——伊尹

伊尹(公元前1649年—公元前1549年),是商王朝的開創者成湯的主要助手,他不僅以「師保」的職責輔佐幾位商王,而且曾把成湯之孫大甲放逐於桐宮進行教育。因此,伊尹不僅是商王朝的一位著名的政治家,而且也是我國上古時代一位著名的嚴師。

2、古代教育的開創者——周公

周公姓姬名旦(生存年代約公元前1100年),是周文王第四子。西周是我國古代教育教育的開創時期,這是時期的代表人物就是周公。春秋時代,偉大的教育家孔子非常推崇周公,他對於周公的讚美是多方面的。周公在制禮作樂時,對於教育的重視是其中的重要內容。

3、至聖先師——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生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4、平民教育家——墨子

墨子(生卒年不詳),名翟,東周春秋末期戰國初期宋國人,一說魯陽人,一說滕國人。墨子是宋國貴族目夷的後代,生前擔任宋國大夫。他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也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

5、一代名師——孟子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約公元前289年),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代表作《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王顧左右而言他》已編入初中語文教科書中,《寡人之於國也》編入高中語文教科書中。

6、傳經大師——荀子

荀子(約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況,字卿,華夏族(漢族),戰國末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時人尊稱「荀卿」。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後為楚蘭陵(位於今山東蘭陵縣)令。

GIF/273K

佛愛滿人間

更多佛語及天籟佛歌

關注

7、提倡以法為教的——商鞅

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衛國(今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梁庄鎮)人,衛國國君的後裔,姬姓公孫氏,故又稱衛鞅、公孫鞅。後因在河西之戰中立功獲封商於十五邑,號為商君,故稱之為商鞅。

8、主張以吏為師——韓非

韓非(約公元前280--前233年),華夏族,河南西平縣人(故土在西平縣出山棠溪北岸的韓堂村),出生於戰國末期韓國,戰國末期傑出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散文家。

9、通達時務的——叔孫通

叔孫通,薛縣人(今山東省滕州市官橋鎮),初為秦待詔博士,後被秦二世封為博士。見秦將要滅亡,逃回薛城舊地,歸附正在盤踞薛城的項梁。項梁敗死定陶(今山東西南部,萬福河上游)後,通跟隨楚懷王。懷王為義帝,遷至長沙,通留下侍項羽。

10、漢儒宗師——董仲舒

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漢族,廣川郡(今河北省衡水市景縣廣川鎮大董古庄)人,漢代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教育家。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漢武帝下詔徵求治國方略。儒生董仲舒在《舉賢良對策》中系統地提出了「天人感應」、「大一統」學說和「罷黜百家,表彰六經」的主張。

11、注重文教的地方官——文翁

文翁(前156~前101),名黨,字仲翁,廬江舒人,西漢循吏。漢景帝末年為蜀郡守,興教育、舉賢能、修水利,政績卓著。為了紀念文翁,廬江縣建鄉賢祠(移建後易名忠義祠),首立文翁崇祀,以啟後賢;舒城縣將原文沖小學改名為文翁小學,原楓香樹中學改名為文翁中學。

12、賢良策士——公孫弘

公孫弘(前200年—前121年),名弘,字季,一字次卿(《西京雜記》記載),齊地菑川人(今山東壽光南紀台鄉人),為西漢名臣。其少時為吏,牧豕海上,四十而學,謹養後母。漢武帝時期,先後二次被國人推薦,征為博士。十年之中,從待詔金馬門擢升為三公之首,封平津侯。先後被任為左內史(左馮翊)、御史大夫、丞相之職。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公孫弘於相位逝世,謚獻侯。

13、《尚書》博士——夏侯勝

夏侯勝(生卒年待考),字長公,寧陽侯國人(今山東寧陽)。西漢朝今文尚書學「大夏侯學」的開創者。夏侯勝少孤,勤奮好學。曾從夏侯始昌受《尚書》學專家舄寬的弟子簡卿問學。史載其「為學精孰,所問非一師也。」(《漢書·夏侯勝傳》)又通災異之學,以陰陽災異推論時政之得失。善說禮服。宣帝時立為博士,創今文《尚書》「大夏侯學」。曾官光祿大夫、長信少府、太子太傅等職。為人質樸守正,簡易而無威儀。宣揚儒家經學,經常對學生們說:「士病不明經術。經術苟明,其取青紫,如俯拾地芥耳。經學不明,不如歸耕。」

14、漢元帝師傅——肖望之

蕭望之(約前114年—前47年),字長倩,蕭望之是蕭何的六世孫(《南齊書》《梁書》記載),東海蘭陵(今山東省蘭陵縣蘭陵鎮)人,徙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歷任大鴻臚、太傅等官。蕭望之主治《齊詩》,兼學諸經,是漢代《魯論語》的知名傳人,李白在《客中行》讚頌的「蘭陵美酒」相傳就是蕭氏家釀。自此,蘭陵蕭氏成為山東臨沂大族,曆數百年而不衰。

15、《論語》大師——張禹

張禹(?—前5年),字子文,河內軹縣(今河南濟源東)人,後移居蓮勺。從施仇學《易經》,從王陽、庸生習《論語》,被推為郡文學。甘露年間,諸儒推薦做了博士。初元年間授太子《論語》,升任光祿大夫。河平四年(前25年),代王商任丞相,封安昌侯。建平二年(前5年),張禹去世,謚號節侯。

16、新莽國師——劉歆

劉歆,字子駿,漢高祖劉邦四弟楚元王劉交之後,名儒劉向之子。是中國儒學史上的一個重要人物,後因謀誅王莽事敗自殺。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改名劉秀。西漢後期的著名學者,古文經學的真正開創者。他不僅在儒學上很有造詣,而且在校勘學、天文曆法學、史學、詩等方面都堪稱大家,他編製的《三統曆譜》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年曆的雛形。此外,他在圓周率的計算上也有貢獻,他是第一個不沿用「周三徑一」的中國人,並定該重要常數為3.15471,只略微差了0.0131。

17、「非奉無法」的——桓譚

桓譚(公元前23年前後-公元56年前後),東漢哲學家、經學家、琴師、天文學家。字君山,沛國相(時屬蕭縣)人。17歲入朝,79歲卒於任上,歷事西漢、王莽(新)、東漢三朝,官至議郎、給事中、郡丞。愛好音律,善鼓琴,博學多通,遍習五經,喜非毀俗儒。著有《新論》29篇。

18、東漢帝師——桓榮

桓榮(生卒年不詳),字春卿。沛郡龍亢(今安徽懷遠縣龍亢鎮)人。東漢初年名儒、大臣。少赴長安求學,拜博士朱普為師,他刻苦自勵,十五年不回家鄉,終成學業。

19、絳帳授徒的——馬融

馬融(79年—166年),字季長。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北)人。東漢時期著名經學家,東漢名將馬援的從孫。歷任校書郎、郡功曹、議郎、大將軍從事中郎及武都、南郡太守等職,後因得罪大將軍梁冀而被剃髮流放,途中自殺未遂,得以免罪召還。再任議郎,又在東觀校勘儒學典籍,後因病離職。延熹九年(166年),馬融去世,享年八十八歲。唐代時配享孔子,宋代時被追封為扶風伯。

20、反對虛妄的——王充

王充(27—約97),東漢唯物主義哲學家,無神論者。字仲任,會稽上虞人(今屬浙江)。王充年少時就成了孤兒,鄉里人都稱讚他孝順。後來到京城,進太學學習,拜班彪為師。

21、遍注群經的——鄭玄

鄭玄(127年8月29日-200年),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東高密)人,東漢末年的經學大師,他遍注儒家經典,以畢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遺產,使經學進入了一個「小統一時代」。曾入太學攻《京氏易》、《公羊春秋》及《三統曆》、《九章算術》,又從張恭祖學《古文尚書》、《周禮》和《左傳》等,最後從馬融學古文經。

22、昌明古學的——賈逵

賈逵(30-101)字景伯。東漢著名經學家、天文學家。扶風平陵(今陝西咸陽西北)人。賈逵一生,著作等身,所撰經傳義詁及論難達百餘萬言,又作詩、頌、誄、書、連珠、酒令凡九篇,「學者宗之」,被稱為「通儒」。

23、以家教著稱的——顏之推

顏之推(531年-約595年):字介,漢族,原籍琅邪臨沂(今山東省臨沂市),生於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的一個士族官僚之家。南齊治書御史顏見遠之孫、南梁咨議參軍顏協之子。中國古代文學家,教育家,生活年代在南北朝至隋朝期間。著有《顏氏家訓》,在家庭教育發展史上有重要的影響。

24、東方聖人——釋道安

釋道安出生於公元312年,常山扶柳人(今河北冀州),衛氏望族出身,是一個地道的炎黃子孫。其7歲上學,學習《詩》《書》《易》《禮記》《春秋》等儒家書籍。12歲出家為僧,學習印度佛理。53歲南下襄陽,在襄陽研究佛學15年,頗有建樹,成為東晉時期的佛教學者,佛教領袖。釋道安最突出的貢獻,是用中國傳統文化解釋外來文化,做到「洋為中用」。

25、足不出虎溪的——釋慧遠

釋慧遠,俗姓賈氏,男,(334年-416年),山西代縣人,歷史上著名高僧之一,是佛教宗派(凈土宗)的開山祖師、創始人之一、廬山白蓮社創始者。慧遠大師24歲時,就開始講述演說法義,曾有些聽他講經的人,在聽講時遇到一些疑難問題,不能理解,遠公便援引莊子的義理為連類,採用格義方法,令聽眾清楚地領悟。

26、道流西域、名被東國的——鳩摩羅什

鳩摩羅什(344-413),與玄奘、不空、真諦並稱中國佛教四大譯經家。父籍天竺,出生於西域龜茲國(今新疆庫車)。博通大乘小乘。後秦弘始三年(401)入長安,至十一年(409)與弟子譯成《大品般若經》、《法華經》、《維摩詰經》、《阿彌陀經》、《金剛經》等經和《中論》、《百論》、《十二門論》、《大智度論》、《成實論》等論,系統介紹龍樹中觀學派的學說。譯經總數《出三藏記集》作35部294卷,《開元釋教錄》作74部384卷。所譯經論影響很大,其中「三論」(《中論》、《十二門論》、《百論》)為三論宗主要依據;《成實論》為成實學派主要依據;《法華經》為天台宗主要依據;《阿彌陀經》為凈土宗所依「三經」之一。著名弟子有道生、僧肇、道融、僧叡,人稱「什門四聖」。

27、孤明先發——竺道生

竺道生(355-434)東晉佛教學者,本姓魏,巨鹿(今河北平鄉)人。寓居彭城,官宦世家,幼年跟從竺法汰出家,改姓竺。後來從鳩摩羅什譯經,是鳩摩羅什的著名門徒之一。

28、自擬聖人的——王通

王通(584—617),字仲淹,號文中子,河東郡龍門縣通化鎮(今山西萬榮縣通化鎮,通化鎮1972年由山西河津縣劃入萬榮縣)人,隋朝著名教育家、思想家。

29、聲震五天的——玄奘

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創始人,洛州緱氏(今河南洛陽偃師)人,俗家姓名「陳禕」,「玄奘」是其法名,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世俗稱「唐僧」,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玄奘為探究佛教各派學說分歧,於貞觀元年一人西行五萬里,歷經艱辛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取真經。前後十七年學遍了當時的大小乘各種學說,共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論657部,並長期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玄奘及其弟子共譯出佛典75部、1335卷。玄奘的譯典著作有《大般若經》《心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述他西遊親身經歷的110個國家及傳聞的28個國家的山川、地邑、物產、習俗等。《西遊記》即以其取經事迹為原型。

30、禪宗祖師——慧能

被尊為禪宗六祖的曹溪惠能大師,對中國佛教以及禪宗的弘化具有深刻和堅實的意義。惠能得到五祖弘忍傳授衣缽,繼承了東山法脈並建立了南宗,弘揚「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頓教法門。他弘化於嶺南,對邊區以及海外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啟迪和影響,王維《能禪師碑銘》謂其:「實助皇王之化」;同時也引起了中原皇室的尊重和供養,皇室屢次迎請惠能進宮,並為其建寺造塔。在滑台大雲寺的無遮大會之後,通過對南北是非的辯論,奠定了曹溪禪在禪宗的地位。在惠能入滅一百年後,禪者已非曹溪不足以談禪。柳宗元撰《賜謚大鑒禪師碑》說:「凡言禪,皆本曹溪。」武宗滅法之後,曹溪禪即位居中國佛教的主流地位。

31、三任博士——韓愈

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漢族,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

32、不願為師的名師——柳宗元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漢族,河東人(現山西運城永濟一帶)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稱「柳河東」、「河東先生」,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柳宗元與韓愈並稱為「韓柳」,與劉禹錫並稱「劉柳」,與王維、孟浩然、韋應物並稱「王孟韋柳」。

33、明體達用的——胡瑗

胡瑗(993~1059)字翼之。中國北宋學者。理學先驅、思想家和教育家。 因世居陝西路安定堡,世稱安定先生。慶曆二年至嘉祐元年曆任太子中舍、光祿寺丞、天章閣侍講等。

34、理學教育的先驅——張載

張載(1020年~1077年),字子厚,鳳翔郿縣(今陝西眉縣)橫渠鎮人,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學創始人之一。世稱橫渠先生,尊稱張子,封先賢,奉祀孔廟西廡第38位。

35、大力興學的——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漢族,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臨川區)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

36、道學宗師——程頤

程頤(1033-1107),漢族,字正叔,洛陽伊川(今河南洛陽伊川縣)人,世稱伊川先生,出生於湖北黃陂,北宋理學家和教育家。為程顥之胞弟。歷官汝州團練推官、西京國子監教授。

37、理學大教育家——朱熹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謚文,世稱朱文公。祖籍江南東路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於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省尤溪縣)。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

38、宋明心學的開山祖師——陸九淵

陸九淵(1139年—1193年),字子靜,號象山,漢族,書齋名「存」,世人稱存齋先生,江西撫州市金溪縣陸坊青田村人。南宋著名理學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宋明兩代「心學」的開山之祖。陸九思之弟。

39、傑出賢相王者師——張居正

張居正(1525年-1582年),字叔大,號太岳,漢族,幼名張白圭。祖籍安徽鳳陽,出生於明代湖廣江陵(今屬湖北省荊州市),時人又稱張江陵。明朝中後期政治家、改革家,萬曆時期的內閣首輔,輔佐萬曆皇帝朱翊鈞開創了「萬曆新政」。

40、親民重教的教育家——呂坤

呂坤(1536年10月24日—1618年7月24日),字叔簡,一字心吾、新吾,自號抱獨居士,明代歸德府寧陵(今河南商丘寧陵)人。明朝文學家、思想家,呂坤剛正不阿,為政清廉,他與沈鯉、郭正域被譽為明萬曆年間天下「三大賢」。

41、一代狂儒之首——王守仁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屬寧波餘姚)人,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

42、赤腳聖人——王心齋

哲學家王艮,原名銀,字汝止,號心齋。泰州安豐場(今江蘇東台)人,思想家王陽明弟子,泰州學派創始人,極力主張:「即事是學,即事是道」。嘉靖五年(1526),王艮應泰州知府王瑤湖之聘,主講於安定書院,宣傳「百姓日用即道」的觀點。有《明儒王心齋先生全集》傳世。

43、開六經生面的巨擘——王夫之

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字而農,號姜齋、又號夕堂,湖廣衡州府衡陽縣(今湖南衡陽)人。他與顧炎武、黃宗羲並稱明清之際三大思想家。其著有《周易外傳》、《黃書》、《尚書引義》、《永曆實錄》、《春秋世論》、《噩夢》、《讀通鑒論》、《宋論》等書。

44、注重習行的先驅——顏元

顏元(1635年~1704年),清初儒家、思想家、教育家,顏李學派創始人。原字易直,更字渾然,號習齋,直隸博野縣北楊村(今屬河北省)人。一生以行醫、教學為業,繼承和發揚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主張「習動」、「實學」、「習行」、「致用」幾方面並重,亦即德育、智育、體育三者並重,主張培養文武兼備、經世致用的人才,猛烈抨擊宋明理學家「窮理居敬」、「靜坐冥想」的主張。

45、洋務教育大師——張之洞

張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字孝達,號香濤,又是總督,稱「帥」,故時人皆呼之為「張香帥」。晚清名臣、清代洋務派代表人物。教育方面,他創辦了自強學堂、三江師範學堂、湖北農務學堂、湖北武昌蒙養院、湖北工藝學堂、慈恩學堂(南皮縣第一中學)、廣雅書院等。政治上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46、畢生倡導西學的名師——嚴復

嚴復(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陵,後改名復,字幾道,漢族,福建侯官縣人,近代著名的翻譯家、教育家、新法家代表人物。先後畢業於福建船政學堂和英國皇家海軍學院,曾擔任過京師大學堂譯局總辦、上海復旦公學校長、安慶高等師範學堂校長,清朝學部名辭館總編輯。在李鴻章創辦的北洋水師學堂任教期間,培養了中國近代第一批海軍人才,並翻譯了《天演論》、創辦了《國聞報》,系統地介紹西方民主和科學,宣傳維新變法思想,將西方的社會學、政治學、政治經濟學、哲學和自然科學介紹到中國,提出的「信、達、雅」的翻譯標準,對後世的翻譯工作產生了深遠影響,是清末極具影響的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和教育家,是中國近代史上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的「先進的中國人」之一。

47、近代名師——梁啟超

梁啟超(1873.02.23——1929.01.19),字卓如,一字任甫,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飲冰子、哀時客、中國之新民、自由齋主人。清朝光緒年間舉人,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之一、中國近代維新派代表人物。

48、學界泰斗、人世楷模——蔡元培

蔡元培,字鶴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並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漢族,浙江紹興山陰縣(今浙江紹興)人,原籍浙江諸暨。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民主進步人士,國民黨中央執委、國民政府委員兼監察院院長。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革新北大開「學術」與「自由」之風;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時兼任中法大學校長。他早年參加反清朝帝制的鬥爭,民國初年主持制定了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第一個法令——《大學令》。

49、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縣人,中國人民教育家、思想家,偉大的民主主義戰士,愛國者,中國人民救國會和中國民主同盟的主要領導人之一。1908年十七歲時他考入了杭州廣濟醫學堂。1917年秋回國,先後任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國立東南大學教授、教務主任等職。1926年起發表了《中華教育改進社改造全國鄉村教育宣言》。1931年主編《兒童科學叢書》。1935年,在中國共產黨「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1945年當選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兼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

儒風大家原創,轉載需註明。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學大智慧 的精彩文章:

張衡如何發明地動儀?我國古代都發生哪些地震
張衡的地動儀,究竟能否準確預測地震?
挑戰人類的智慧:印度千年不生鏽的 「阿育王鐵柱」
科學界至今未解之謎,聖女的不朽之身,去世130年完美容顏
這是一種致幻植物,食用後產生幻覺,被尊稱為「神之肉」

TAG:國學大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