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第六輯·六朝詩(下)

第六輯·六朝詩(下)

林丫頭講詩史

第六輯·六朝詩(下)

師友們好!月過江天秋正半,畫簾低卷對南山。又近中秋,我們不妨攜幾壺好酒,佩戴葛巾,身著白衣,放馬悠悠,去元亮先生家裡,采秋菊,傾美酒,今晚我們不醉不歸哦。話說我們一路見了浪漫主義的屈子,美才男子淵,橫槊賦詩的孟德、七步成詩的子健,不拘禮法的阮籍,無一點塵俗的嵇康,引起洛陽紙貴的太沖等等各具風骨的詩人。今兒我們就去陶潛先生家裡做客。他是那個時期唯一的大詩人。為何這麼說呢?聽丫頭細細道來。

一、陶潛(約56歲)

我們先看後人對五柳先生的評價。鍾嶸在《詩品》中這樣評價:文體省凈,殆無長語。篤意真古,辭興婉愜。每觀其文,想其人德。世嘆其質直。至如「歡顏酌春酒」,「日暮天無雲」,風華清靡,豈直為田家語邪!古今隱逸詩人之宗也。後來的歐陽修曾評價陶潛先生說:「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片而已。」 嚴羽在《滄浪詩話》:漢、魏古詩,氣象混沌,難以句摘,晉以還方有佳句,如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謝靈運「池塘生春草」之類。謝所以不及陶者,康樂之詩精工,淵明之詩質而自然耳。關於陶潛的生年,有多種異說,唯有在《辛丑還江陵》中說「閑居三十載」,按此推算,卒年五十六歲,當生於372年,就是晉簡文帝咸安二年。他的名字,籍貫,世系也是多種異說。在《晉書》本傳中是:名潛,字元亮;《南史》本傳中是:名元亮,字淵明。還有其他說法。他的籍貫,有潯陽柴桑之說,見(沈、蕭及《南史》的傳);有宜豐之說,見《明一統志》引《圖經》);有上京之說,見《江州志》)。陶潛少有高趣,親老家貧,在義熙元年(405年)八月,他當了彭澤令,到十一月,他妹妹喪,說當時郡遺督郵至,縣令請束帶以見,陶潛嘆道:我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即日他便解綬去職。從此他便歸隱田園,不再出仕,世稱靖節先生。在他去世一二百年後編撰了很多關於他的傳記,在昭明太子蕭統時期,五世紀初的時候有《陶淵明傳》及《陶淵明集序》,當為謳歌陶公文學的最早文字之一。但比起這些來,最早的我們看他寫的自傳《五柳先生傳》: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 亦不詳其姓字, 宅邊有五柳樹, 因以為號焉。 閑靜少言, 不慕榮利。 好讀書, 不求甚解; 每有會意, 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 家貧不能常得。

這確實是陶潛的真實自傳。從中看出他的思想並不茫然,他始終自有見解和主張。

蕭統在《陶淵明傳》中說:淵明少有高趣,博學,善屬文;穎脫不群,任真自得。

詩到了淵明這裡,為之一變。力排玄氣,興寄田園,慕寫清遠閑逸,壘六朝一峰,為六朝詩中最上乘的了。《神釋》諸篇,似乎還有玄音之聲,歷來詩學風氣的轉變,豈是一蹴而就的。一代文學之巔,不是偶然驟起。在《歸園田居》等諸篇中,平時清逸高遠之志盡覽。

從405年到427年二十餘年的閑居生活中,從流傳的軼事中,他在此期間的詩篇中,可以窺見其人其興,終讓他成為第一流的大詩人。這期間的時間和事件列出如下:

公元372年,晉簡文帝咸安二年,陶潛生;

公元390年,孝武帝太元十五年,陶潛十九歲,妻某氏卒;

公元399年,安帝隆安三年,陶潛二八歲,作鎮軍參軍;

公元405年,義熙元年,陶潛三十四歲,三月為建威參軍,八月補彭澤令,十一月自免歸,作了《歸去來辭》;

公元408年,陶潛三十七歲,家中六月遇火,移居;

公元418年,陶潛四十七歲,劉裕殺了安帝,征著作郎,不就;

公元420年,宋武帝永初元年,陶潛四十九歲,劉裕稱帝;

公元427年,文帝元嘉四年,陶潛五六歲,九月卒,作《輓歌》。

浮生大夢,終歸田園。陶潛卒後不及百年,蕭統替他編全集,計七卷,又序、傳、誄為一卷,共八卷。後來各朝各代又出了很多版本。他的詩共存一百五十餘首。其中四分之三可考年代。《命子》十首是篇中最早的,共四言八十句。我們知道四言詩自《詩經》以後,久無嗣音,到了漢末仲公和孟德有作,但出彩的不多。到了陶潛這裡,雖然作了很多,都不算高明。第一,恭維話和勸語雜之較多;比如詩中:亹亹丞相,允迪前蹤;三千之罪,無後為急等等;第 二,模擬《詩經》的句子太多;比如:悠悠我祖;於赫愍侯;人亦有言等;這時候他的年齡較輕,所以所寫的作品不及後來所作。《歸鳥》四首也不如《歸園田居》,再後來他的十四首五言詩就進步很大了,無論寫景和抒情,都有了不同的視角。他三十四歲之前的代表作算是《歸園田居》五首了。錄於下:

其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最後一句「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點明了他一直做官但心嚮往田園自然的「返自然」主張。他在《歸去來辭》里有「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分析一下他的這些思想來源。我們在前面講過,嵇康曾在《遊仙詩》《述志詩》《贈秀才入軍》等裡面多有讚美「自然」,陶潛應受此影響;後來孟嘉,他的外祖父,《孟府君傳》里載桓溫問:聽妓絲不如竹,竹不如肉?孟嘉答:漸近自然。陶潛受家風的熏陶。

公元405年到420年,他三十四歲到四十九歲期間,在故鄉做隱士。這時期他也作了一些四言的作品,比如《榮木》四首,這些詩和他五言詩比,還是不高明。這個時期,他或者從事于田家,或者與朋友飲酒於東籬,這時期的作品在寫景和抒情方面多見佳句。他的著名的飲酒詩中「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情真意遠,非後人可學。《詩品》推其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也!」,王安石說「自詩人以來無此句」,豈是虛說。陶潛在這期間作了的詩中《飲酒》最好,「結廬在人境」這首是他《飲酒》詩中最傑出的一首。

公元420年,宋武帝代晉自立,陶潛過著貧士,隱士,遺老的生活。這個時期他寫了三十八首作品,這一時期,沒寫四言詩。在魏晉時期,詩人們的「遊仙」,「擬古」,「詠懷」,「詠史」,「雜詩」等題,大多並不是以「仙,古,史,」為對象的,實則是自己內心的獨白,陶潛晚期寫的詩,大多也是他在坦率的抒發自己的心聲和愁苦,對自然,對人生的最深刻的感悟都在詩里。他臨終從容的寫了自輓詩三首,錄其一:

有生必有死,早終非命促。昨暮同為人,今旦在鬼錄。魂氣散何之,枯形寄空木。嬌兒索父啼,良友撫我哭。得失不復知,是非安能覺!千秋萬歲後,誰知榮與辱?但恨在世時,飲酒不得足。

魯迅說:「陶潛正因為並非渾身是靜穆,所以他偉大」,這句真是確切極了!輓歌三首正是他人生觀感。在陶潛去世四五百年後,白樂天任這個地方的長官,樂天是陶潛的粉絲,寫下了《訪陶公舊宅》:我生君之後,相去五百年。每讀五柳傳,目想心拳拳……。大約又過了三百年後,朱熹在這個地方做地方官,這個大儒也是極贊陶潛的,在《朱子語類》中說:淵明所說者庄、老,然辭卻簡古。……陶淵明詩,人皆說是平淡,據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來不覺耳。陶潛的語言平靜而且富於宇宙的真實,似深淵之水,又淡雅如菊。

受陶潛影響最深的其一還有蘇東坡。他前後作了109篇和陶詩,比如《和陶止酒》、 《和陶連雨獨飲二首》,《和陶勸農六首》、《和陶九日閑居》、《和陶擬古九首》、《和陶雜詩十一 首》、《和陶贈羊長吏》、《和陶停雲四首》、《和陶形贈影》、《和陶影答形》、《和陶劉柴桑》、《和陶酬劉柴桑》、《和陶郭主簿》可見陶淵明對蘇東坡影響之深。關於陶潛的大家耳熟能詳的典故也是很多,比如葛巾漉酒,白衣送酒,顏公付酒錢,五斗米,無弦琴等。說到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外還是一生中大量寫飲酒詩的詩人。

下面我們開始講元嘉詩人。

二、元嘉詩人

之前我們講到都是四世紀的詩人,現在要講五世紀的詩人了。元嘉是南朝宋皇帝宋文帝劉義隆的年號,從公元424年到453年,共計29年余。《詩品》中說:元嘉中,有謝靈運,才高詞盛,富艷難蹤,固已含跨劉、郭,陵轢潘、左。故知...近彭城劉士章,俊賞之士,疾其淆亂,欲為當世詩品,口陳標榜。其文未遂感而作……現在我們先講謝靈運。

謝靈運(49歲),每當我敲打這些詩人的年紀的時候,真有一種別樣的感覺,唏噓著在古代,真的是人到七十古來稀哦。在六年前我講《中庸》的時候,也是習慣把中庸和養生結合起來講,講中庸的時候,列舉了大量學儒家學說的人的壽命,都是七八十,和在講詩史中列舉詩人的壽命截然不同的感覺。我當時把屈原都列入狂人一列,狂人比如先秦的箕子、許由、屈原,兩漢的酈食其、東方朔、孔融、彌衡,晉代的皇甫謐、竹林七賢、陶淵明,唐代的賀知章、李白、杜甫、張旭、懷素,宋代的蘇軾、米芾,元代的倪瓚,明代的唐寅、祝允明、李贄、徐謂,清代的朱耷、石濤、鄭板橋,等等,皆屬狂人之列。這些狂人中,壽命七十以上的真不是很多。儒家學說的孔子活了七十多,子思的老師曾子也活了七十多,子思的學生孟子活了八十多,他們孔門都長壽! 『仁可延壽,德可長生』,成了我講中庸一直掛嘴上的話了。繞遠了,我們繼續。宋詩俊麗,有顏延之(73歲),謝靈運,鮑照(53歲)三家,還有很多小家。陶公沒於元嘉之初,其詩其實已入宋。宋詩,盛於元嘉,有延之的巧思雅緻,靈運的山水,富麗精工。謝氏諸昆,追隨左右。鮑照孤絕,名亦標世。劉彥和說:宋初文脈,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儷采百字之偶,爭價一句之奇,情必極貌以寫物,辭必窮力而追新,此近世之所競也。六朝詩體,至宋而極,謝公清麗無儔,鮑照一代風華。

謝公,今河南太康縣人,晉車騎將軍玄之孫,為江左文章第一,喜好山水,肆意遨遊,所到之處,落墨為詩,肆情山水。其山水詩清麗,見《南史·顏延之傳》載:「延之嘗問鮑照己與靈運優劣,照曰:『謝五言如初發芙蓉,自然可愛;君詩若鋪錦列繡,亦雕繢滿眼。』」鍾嶸評謝公詩 「名章迥句,處處間起;典麗新聲,絡繹奔會」,「頗以繁縟為累」。陶潛得田園之趣,靈運據山水之美。謝家本來就是江南大族,靈運好學,博覽群書,史稱其:性奢豪,車服鮮麗……咸稱「謝康樂」也。謝靈運三十六的時候,劉裕稱帝,他降公爵為侯,食邑五百戶。少帝時候(公元423年),他以「構扇異同,飛毀執政」,出為永嘉太守。他每有一詩至都邑,貴賤爭相傳寫,名動京師。他好遊玩,每次從者數百去游山,想想是不是有煞風景,有累詩心,然而於謝公卻每有佳作於其間。謝公的詩雖清麗,但有些也是過於雕飾,駢儷過重。比如《入彭蠡湖口》中的:

春晚綠野秀,岩高白雲屯。

千念集日夜,萬感盈朝昏。

攀崖照石鏡,牽葉入松門。

三江事多往,九派理空存。

靈物郄珍怪,異人秘精魂。

金膏滅明光,水碧輟流溫。

全是對子。另外他的詩喜歡引經據典,原句引用,有點食而不化的感覺,和孟德有點犯同病。比如:在宥天下理,吹萬群方悅。這是用《莊子》的「聞在宥天下,不聞在治天下也」「夫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已也」兩段合。除此之外,謝靈運也是喜歡用典。身邊朋友經常談詩說到,你看看某某詩又是八句八典,每句嵌了兩三生僻字。謝公也喜歡用典,除了「池塘生春草」「明月照積雪」等句外,多有用典。說到用典,不免多說幾句。有朋友問我怎麼看現在詩中用典很多,生僻字一堆的現象。我說:我不太喜歡穿logo特別明顯的衣服,還有logo特別明顯的包包,首飾也是點綴一二,不會從頭戴到腳,滿身名牌logo,滿身珠光寶氣,你去想像吧!詩也如此而已!說到謝公的詩有對賬和愛用典兩大特點外,很多是人不及的,他詩句的凝練,意境的優美,為後代五律詩人所取法。從陶淵明到謝靈運的詩風轉變,正反映了兩代詩風的嬗遞。如果說陶淵明是結束了一代詩風的集大成者的話,那麼謝靈運就是開啟了一代新詩風的首創者。在謝靈運大力創作山水詩的過程中,出現了「情必極貌以寫物,辭必窮力而追新」和「性情漸隱,聲色大開」的新特徵,它深深地影響著南朝一代詩風,成為南朝詩風的主流。我們耳熟能詳的才高八斗,謝公屐等典故就說的謝公的。在《夜航船》上記載,說有一天啊,謝靈運一邊喝酒一邊自誇道:「魏晉以來,天下的文學之才共有一石(一種容量單位,一石等於十斗),其中子建獨佔八斗,我得一斗,自古至今其他的人共分一斗。」 說明謝公特別仰慕子健之才,並充滿了自信。自信是詩人必備的品質之一。錄其詩《從斤竹澗越嶺溪行》:

猿鳴誠知曙,谷幽光未顯。岩下雲方合,花上露猶泫。逶迤傍隈隩,迢遞陟陘峴。過澗既厲急,登棧亦陵緬。川渚屢徑復,乘流玩迴轉。蘋萍泛沉深,菰蒲冒清淺。企石挹飛泉,攀林摘葉卷。想見山阿人,薜蘿若在眼。握蘭勤徒結,折麻心莫展。情用賞為美,事昧竟誰辨?觀此遺物慮,一悟得所遣。

下面講鮑照(53)歲,上黨人,家世貧賤,宋臨川王愛他才華,招為國侍郎。大明五年,為亂兵所殺。明遠生不逢時,功名志薄,才秀人微。元嘉三大家之一,存詩約兩百首,半為徒詩,半為樂府。其徒詩全為五言,樂府則五言,七言,雜言都有。鮑照的七言詩是七言詩醞釀時期中唯一大作家。他的作品在我國詩歌發展史具有重要地位,主要成就在詩歌創作方面,尤其是樂府詩。被稱為「上挽曹、劉之逸步、下開李、杜之先鞭」的詩人。他的傑作推《行路難》十八首。每一首都是感時憤世,才氣縱橫。鮑照的藝術風格俊逸豪放,奇矯凌厲,繼承了建安傳統,對後世李白、岑參、高適、杜甫有較大影響。七言詩變逐句用韻為隔句押韻,並可自由換韻,拓廣了七言詩的創作道路。鍾嶸的《詩品》評價:宋參軍鮑照,其源出於二張,善制形狀寫物之詞,得景陽之諔詭,含茂先之靡嫚。骨節強於謝混,驅邁疾於顏延。總四家而擅美,跨兩代而孤出。嗟其才秀人微,故取湮當代。然貴尚巧似,不避危仄,頗傷清雅之調。故言險俗者,多以附照。在杜甫的《春日憶李白》詩中有「俊逸鮑參軍」,就是說李白的詩有鮑照的俊逸之風。鮑照也喜歡雕琢,自造家什,氣魄宏大。他的雕琢之功比謝靈運成熟,鮑照不能和陶潛分庭,但是在左思,延之之上。《藝概·詩概》中評價:明遠長句,慷慨任氣,磊落使才,在當時不可無一,不能無二。錄其《擬行路難》【其一】:

奉君金卮之美酒,玳瑁玉匣之雕琴。

七彩芙蓉之羽帳,九華葡萄之錦衾。

紅顏零落歲將暮,寒光宛轉時欲沉。

願君裁悲且減思,聽我抵節行路吟。

不見柏梁銅雀上,寧聞古時清吹音。

除了謝靈運,鮑照外,還有很多小詩人,比如劉駿,王韶之,何承天,謝瞻,謝庄,吳邁遠,等等。

顏延之(73歲),字延年, 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少孤貧,居陋室,好讀書,無所不覽,文章之美,冠絕當時,與謝靈運並稱「顏謝」。嗜酒,不護細行,年三十猶未婚娶,顏延之和陶淵明私交甚篤。陶淵明死後,寫了《陶徵士誄》。顏詩多廟堂應制之作,這些詩更需要典重的詞語裝點。像《三月三日侍游曲阿後湖作》,辭藻華麗,頗能反映「元嘉之治」的氣象,他早年作的《北使洛》和晚年作的《五君詠》,被謝晦,傅亮稱許。歷代選本都選這兩首。錄其《北使洛》:

改服飭徒旅,首路跼險艱。振楫發吳洲,秣馬陵楚山。途出梁宋郊,道由周鄭間。前登陽城路,日夕望三川。在昔輟期運,經始闊聖賢。伊濲絕津濟,台館無尺椽。宮陛多巢穴,城闕生雲煙。王猷升八表,嗟行方暮年。陰風振涼野,飛雲瞀窮天。臨途未及引,置酒慘無言。隱憫徒御悲,威遲良馬煩。游役去芳時,歸來屢徂愆。蓬心既已矣,飛薄殊亦然。

除此之外,還可以讀一下謝蕙連的《泛湖歸出樓中玩月》以及謝庄(46歲)的詩《懷園引》。

三、新體詩人

什麼叫「新體詩」呢?就是王闓運《八代詩選》卷十二至十四,專門選錄的自齊至隋百餘年中微有格律的作品,名曰「新體詩」。在此之前,王夫之撰《古詩評選》,其中第三卷名曰:「小詩」,第六卷名曰「近體」。「小詩」是絕句的前身,「近體」是律詩的前身。這種新的體裁到永明詩人提出,才有固定地位。新體詩,追溯到我們先前講的先秦時代,比如《國風 柏舟》中就有工緻的對偶,「覯閔既多,受侮不少」,在《九歌》中也有。這樣的偶句很多。很多詩人比如,阮籍,曹植,陶潛,顏延之,等等詩人中都有對偶。在漢樂府里就有很多五言四句的詩,比如《上留田行》。隨著對偶漸盛,小詩興起,到五世紀,首先應運而生了「永明詩人」。永明是南朝齊武帝的年號,「永明體」亦稱「新體詩」,他們抓住了詩史上的趨勢,要求嚴格的四聲八病之說,強調聲韻格律。在中國,大抵最初的音律,都是指自然的音律。在詩、樂未分之時,其音律即存在樂的中間;在詩、樂既分之後,其音律只能存在辭的中間,文辭中間音調的和諧,昔人非不知之。司馬相如有「一宮一商」,陸機有「音聲之迭代」之說,不過他們只能明其然而不能言其所以然,所以至多只能說明自然的音調,而不足以制定人工的音律。後來文字方面有魏李登的《聲類》,晉呂靜的《韻集》之後,於是中國文字單音的特質,遂因以顯明,至於齊梁之間,反切之應用既廣,而雙聲疊韻之辨別遂嚴;聲韻之著作既多,而平上去入之分析以定。於是遂有 「永明體」應運以生了。《南史·陸厥傳》謂:

永明時,盛為文章、吳興沈約、陳郡謝朓、琅琊王融以氣類相推轂。汝南周顒善識聲韻。約等文皆用宮商:將平、上、去、入四聲,以此制韻,有平頭、上尾、蜂腰、鶴膝。五字之中,音韻悉異;兩句之內,角征不同。不可增減,世呼為「永明體」。

聲律之說,在前人早有言論,比如陸厥給沈約的信中說起曹丕,劉楨的話:

自魏文屬論, 深以清濁為言, 劉楨奏書, 大明體勢之致, 岨峿妥怗之談, 操末續顛之說, 興玄黃於律呂, 比五色之相宣。

這種詩體的出現,對於糾正晉宋以來文人詩的語言過於艱澀的弊病,使創作轉向了定式。總而言之,四聲之分是永明體的基本理論,八病之忌是作文的具體條件。沈約《宋書·謝靈運傳論》中說:

自茲以降,情志愈廣,王褒、劉向、揚、班、崔、蔡之徒,異軌同奔,遞相師祖,雖清辭麗曲時發乎篇,而蕪音累氣固亦多矣。

又云:

至於先士茂制,諷高歷賞。子建「函京」之作,仲宣「霸岸」之篇,子荊「零雨」之章,正長「朔風」之句,並直舉胸情,非傍詩史。正以音律調韻,取高前式。

或議其蕪音累氣,或稱其音律調韻,都是以音律為中心而批評者。所以音律之說實至永明間而始定。永明體的領袖自當首推沈約。《梁書·沈約傳》稱:「約撰《四聲譜》,以為在昔詞人,累千載而不寤,而獨得胸衿,窮其妙旨,自謂入神之作。」又沈約的《宋書·謝靈運傳論》亦謂「靈均以來此秘未睹」,所以人工的音律實創始於沈約。什麼叫八病?沈約曰:「詩病有八:平頭、上尾、蜂腰、鶴膝、大韻、小韻、旁紐、正紐八種五言詩應該避免的弊病,稱為「八病」。然而每一病的解釋,都紛歧不定。大致意思如下。一曰平頭,(第一、第二字不得與第六、第七字同聲。如「今日良宴會,歡樂莫具陳」,「今」、「歡」皆平聲。二曰上尾(第五字不得與第十字同聲。如「青青河畔草,鬱郁園中柳」,「草」和「柳」皆上聲)。三曰蜂腰(第二字不得與第五字同聲)。如「聞君愛我甘,竊欲自修飾」,「君」、「甘」皆平聲,「欲」、「飾」皆入聲)。四曰鶴膝(第五字不得與第十五字同聲。如「客從遠方來,遺我一書札。上言長相思,下言久離別」,「來」、「思」皆平聲)。五曰大韻(如「聲」、「鳴」為韻,上九字不得用「驚」、「傾」、「平」、「榮」字)。六曰小韻(除本一字外,九字中不得有兩字同韻。如「遙」、「條」)。七曰旁紐,八曰正紐(十字內兩字疊韻為正紐,若不共一紐而有雙聲,為旁紐。如「流」、「久」為正紐,「流」、「柳」旁紐)。八種惟上尾、鶴膝最忌,餘病亦皆通。總之他們要「一簡之內音韻盡殊,兩句之中輕重悉異」。其實八病只說並非全是出於沈約。《詩品》說:王元長創其首,謝脁、沈約揚其波。《中說》中:李百葯……分四聲八病。李是隋唐間人。據《南史》記載,其中也是只有四病,如果沈約首創,以後越演越烈,到李百葯才完備。後來在劉勰的《文心雕龍·物色》中說「文貴形似」之偏和《詩品序》中諷其「文多拘忌,傷其真美」之弊。《詩式》則說:「風雅殆盡」。

永明體詩人眾多,南方包括南齊及梁,陳,其中以謝朓tiao(36歲)為代表。他與謝靈運並稱「大小謝」。元長首倡聲律與謝朓等人開唐律之端,玄暉小詩為宮體濫觴,六朝詩到齊,梁,陳又一變局。辭美,調響。繩之以律呂,精密宮商。謝朓之詩為齊梁之冠,與靈運,惠連前後輝映。謝朓字玄暉,文章清麗,鍾嶸《詩品》說謝朓的詩「一章之中,自有玉石。然奇章秀句,往往警遒。」其清才綺思,音調俊美,沈約說:「兩百年來,無此詩也。」錄其《玉階怨》如下:

夕殿下珠簾,流螢飛復息。

長夜縫羅衣,思君此何極。

與謝朓同時代的南方新體詩人有沈約(73歲),江淹(62歲),王融(27歲),吳均(52歲),何遜(約51歲),庾肩吾(約63歲),蕭綱(49歲),徐陵(77歲),陰鏗(約61歲),江總(約85歲),這些新體詩人,沈約歷仕三朝,文名最盛,有梁一代,可稱大家。他有藏書癖好,藏書多達兩萬卷。這些詩人彬彬有文,簡文多才,詩多情致,以寫景詩為最高明。可讀江淹的《擬休上人怨別》,典麗可讀;吳均的《春詠》,綺麗無比。下面錄沈約的《攜手曲》如下:

舍轡下雕輅,更衣奉玉床。

斜簪映秋水,開鏡比春妝。

所畏紅顏促,君恩不可長。

鵔冠且容裔,豈吝桂枝亡。

最後我們講北方的新體詩。北朝定鼎沙朔,文風不及南朝。學者眾多,然一代風華如麟角。北方包括拓跋魏,北齊,北周,隋代,其中以庾信(69歲)為代表。幼而俊邁,聰敏絕倫。他出身於一個「七世舉秀才」、「五代有文集」的文人家庭中。他的詩存二百五十六首,王闓運錄六十四首。他的詩清新卻也老成,音節和諧,大致分兩個時期。前期在梁朝,作品多為宮體性質,輕艷流蕩,富於辭采之美。羈留北朝後,詩賦大量抒發了自己懷念故國鄉土的情緒,以及對身世的感傷,風格也轉變為蒼勁、悲涼。在鮑照之後的齊、梁、陳三朝和北朝,沒有一個人能和他相比。張說評他:蘭成追宋玉,舊宅偶詞人。筆涌江山氣,文驕雲雨神。杜甫詩中「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庾信文章老更成,凌雲健筆意縱橫。」「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都是說的他。子山詩清新綺艷,名句很多。錄其《對酒歌》:

春水望桃花,春洲藉芳杜。

琴從綠珠借,酒就文君取。

牽馬向渭橋,日曝山頭脯。

山簡接籬倒,王戎如意舞。

箏鳴金谷園,笛韻平陽塢。

人生一百年,歡笑唯三五。

何處覓錢刀,求為洛陽賈。

縱觀三朝作家,庾信,王褒為大,二子固南朝奇秀,文風不競。史稱江左宮商發越,宜於歌詠,河朔詞義剛貞,便於時用,是也。

這些近體詩人,雖以四聲八病相號召但是未必絕對遵守。提倡最力的謝朓,王融,沈約,他們詩中也是犯病時而有之的。不過總而言之,論及南北朝時,詩的趨勢已經側重聲律方面了。北方除了庾信,王褒,還有盧思道,薛道衡,楊廣等頗具詩名的詩人,就不一一細講了。有興趣的可以讀一讀薛道衡的《昔昔鹽》,虞世基的《入關》等。

林丫頭

六朝詩就這麼講完了,師友們可否有一絲絲清晰的詩脈。蕭蕭秋風,梧桐盡落,自古逢秋悲寂寞,此時我們還沉醉在陶潛的東籬下,您醒來了嗎?空林斜日,黃花飄零,道不盡的人事情愁,吟不完的悲歡離合。越過詩史的山巒,我們向下一個山峰進發,那就是唐朝,您準備好了嗎?關於陶潛的葛巾,關於陶潛的南山,錄丫頭拙作如下,結束今天的講課,謝謝師友們聆聽,下節課我們不見不散!

附:丫頭詩詞二首

秋晨偶得

軒窗竹影撫眉彎,一朵幽花插鬢鬟。

慰我田園歸計苦,秋雲堆似小南山。

虞美人

雲深漢廣蓬山淼,芳院余萋草。不堪落墨著冬霜,怕又浣愁如雪一層涼。

葛巾作伴溫猶在,我立重闌外。小星清淺九迴腸,終是桃花流水兩茫茫。

主講人簡介

林丫頭,本名徐曉帆,自號依依卿雲。耽詩詞,喜古箏。於詩主張人詩合一,情境先得。隱聽花榭習詩。

歡迎關注山海詩韻合作公號「雲帆詩友會」

感謝您抽出·來閱讀此文

歡迎留言與轉發,山海詩韻因你更精彩

本期編輯:林丫頭

歡迎關注云帆合作公號「山海詩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帆詩友會 的精彩文章:

楓葉·一段怨和愁,常把芳心叩
開心嘟嘟·休言詩意無尋處,陌上新梅正破芽

TAG:雲帆詩友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