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東華理工大學教授周義朋:紮根鈾礦采冶最前沿

東華理工大學教授周義朋:紮根鈾礦采冶最前沿

為了祖國核能開發項目的順利進行,他兩次險些命喪邊疆,卻依然執著堅守;由他主持設計並在新疆建成的微生物地浸采鈾工藝系統,是我國首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實現工業化應用的微生物地浸采鈾系統,為企業創造產值近千萬元。他就是東華理工大學鈾資源勘查與開發2011協同創新中心鈾礦冶與環境研究所副所長周義朋。

2006年,尚在讀研究生的周義朋,參與東華理工承擔的第一個核能開發項目,從事砂岩鈾礦地浸開採科研工作。從此,他便與新疆結下了不解之緣。

為開展野外實驗,周義朋曾深入新疆吐哈盆地戈壁腹地。那裡夏季地表溫度可達60℃至70℃,炙熱的砂土能將雞蛋烤熟;冬季氣溫則低至-20℃至-30℃,一年四季降水罕見,沙塵暴肆虐。周義朋與同事擠在僅幾平方米的老舊寢車裡,用紙殼和膠帶堵住漏風處。每遇風沙來襲,車身來回搖晃,車內沙塵瀰漫,連睡覺都得戴上口罩。條件雖艱苦,但周義朋依然堅定信念,十多年如一日,從未退縮。

「來我們這開展科研項目的人很多,但只有周義朋是常年堅守的。也因為他,凡是從東華理工來的人,我們都很歡迎。」新疆中核天山鈾業有限公司科研開發處處長徐屹群說。

每年5至7月是人員最緊張的時期。學生還未放假,留守新疆的只有周義朋一人,他便包攬了設施維護、配液、化學分析測試等所有工作。那段日子,為保證實驗正常進行,他每天工作15個小時以上。

在戈壁灘開展實驗,除了辛苦,還時常遇到危險。有一天晚上,周義朋收工回住所,在路過地下泵房時,聽見滋滋的異樣聲。從露出地面的半截窗戶往裡看,注液管在泵頭的連接法蘭被高水壓沖開一道縫,直往外噴水,他趕緊衝下黑暗的台階去關電閘,一腳踏進及膝的深水中。等開燈後才發現,水面幾乎淹沒電控櫃裸露的電纜接頭,如果再晚幾分鐘,周義朋就會觸電喪命。

紮根邊疆十餘載,周義朋先後轉戰新疆吐魯番多個礦床,平均每年野外工作時間超9個月。「他待在現場的時間比我們廠里的職工還要多,公司領導要他休假他都不休。」新疆中核天山鈾業有限公司七三五廠廠長張青林說。

2013年,一家企業曾向周義朋拋出「橄欖枝」,提供優厚待遇和更好的工作平台,但他最終選擇留下,因為「留在這裡更適合發揮我的專長」。

在新疆工作多年,周義朋最自豪的是把東華理工大學的根深深扎進了我國鈾礦采冶的最前沿。他說:「選擇了紮根邊疆,就意味著吃苦與奉獻。我將繼續在鈾礦地浸的事業上一路走下去,在效力國防軍工和核能開發事業中貢獻自己的青春和力量。」(本報記者 徐光明)

《中國教育報》2017年09月10日第14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最光榮的使命是傳承
站在講台上慢慢老去
吳正憲:在數學教學中引入哲學思想
他們,就是引路人
齊齊哈爾市鄉村教師宋瑩:鄉土人情留我扎了根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