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博古今之青铜器(两汉时期铜镜)

博古今之青铜器(两汉时期铜镜)

西汉 铜镜

两汉时代青铜制的生活用品中,尤以铜镜最多,内容也丰富。铜镜铸造业是当时手工业中的重要部门之一,考古发掘的墓葬,尤其是中原地区的,即使是小型汉墓也都随葬有铜镜,由此可以看出铜镜铸造业的发展状况。关于两汉时代铜镜的发展,可以依其本身发展规律,并结合两汉时代南、北几处重要墓群的分期来作为铜镜分期的标尺。两汉铜镜大致可分成西汉初期至汉武帝之前、汉武帝时期至西汉末期、西汉末王莽时期至东汉初期、东汉中晚期。

新莽 博局纹四神镜

第一期,西汉初期至汉武帝之前。这时有的铜镜造型与花纹仍承袭战国式,镜体较薄,桥形弦纹,小纽者居多,纹饰以蟠螭纹为主。长沙马王堆1号西汉文帝时代墓出土一面涡纹地蟠螭纹镜,出土时盛放在圆形奁盒内,有红绢镜套。镜纽上系有两条绛色丝带,从中可以了解到古人照容时是用手拿着铜镜纽上的丝带。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墓内也出土过两件蟠螭纹镜。说明战国时代流行的这种铜镜,至少在武帝时还在延续。

西汉 彩绘车马人物镜

汉初的铜镜区别于战国最根本的特点是,镜背上开始出现铭文,其内容多三字或四字一句的吉祥语,常见的有:“长相思,毋相忘,常贵富,乐未央”、“长乐未央”、“大乐贵富,千秋万岁,宜酒食”。吉祥语常铸在蟠螭纹镜、草叶纹镜、星云纹镜的方纽座、圆纽座上或其外围。这时还流行草叶纹镜和星云纹镜。草叶纹镜,应是从战国的叶纹镜发展演变来的,常见到的形式是在纽外围正方形的四用上各出一双瓣叶,正方形每边铸一对称的草叶,每付草叶之间再填一乳丁;星云纹镜似天文星象相互勾连,前人又称它为“百乳鉴”。草叶纹镜和星云纹镜的时代,依据考占发掘品看,前者主要流行在西汉初期至武帝时期;后者则流行在武帝的后。

东汉 规矩鸟兽纹镜

铜镜在武帝前后除纹饰有新的特点外,还出现了若干时代特征,如弓形弦纹小纽已发展成半球形纽,星云纹铕的纽常呈峰峦式,出现了柿蒂形纽座。镜的边缘宽而平,镜身也普遍厚重。

特别要指出的是,战国时代多四山纹镜、五山纹镜,六山纹镜罕见。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一面六山纹镜被认为是战国时代的。1984午在广州市象岗山发掘的汉初第二代南越王赵眛墓内,曾发现羽状纹地六山纹镜,在圆纽座上和每人山字的一侧都饰叶形纹,图案设计精巧,花纹细腻。南越王墓出土的六山纹镜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即这种多山字纹的铜镜,它一直沿袭到西汉初期。

山东省淄溥大武窝托村南古蓽5号陪葬坑出土了一件长115.I厘米、宽57.7厘米的长方形大铜镜,形体之大有如现代的玻璃制品的穿衣镜。这件长方形大铜镜的发现.让人为之震惊,在铜镜发现史上也是空前的。该镜背部有环形弦纹纽五个,以柿蒂形为纽座,其中一纽在镜背中心处,其余四纽在两短边,形成相互对应的格局。背饰卷曲纠结的夔龙图案,边缘饰连弧纹,《战国策·齐策》中的《邹忌讽齐王纳凍》开头语云:“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轶丽。朝服衣冠窥镜……”由此推测邹忌使用的很可能是大型的穿衣镜,西汉武帝前后穿衣镜的发现,是对文献史料的一个很好的注释。

东汉 伍子胥画像镜

【汉代蟠螭纹镜、规矩纹镜鉴定】

《汉代的蟠螭纹镜分为缠绕式蟠螭纹镜、间隔式蟠螭纹镜、规矩式播螭纹镜等三种,主要特征是:背面主题纹饰是三或四个盘屈的小龙或蛇形图案.地纹多为云雷纹,除镜纽和纽座外.内圈中大都铋有铭文。与战国时期的弦纹纽和桥形纽不同的是,汉代中晚期后都逐渐变成圆形纽了,而且镜背多铸有铭文,内容均能清晰地反映出汉代社会的时代特征.规矩纹镜分为四神规矩纹镜、几何规矩纹镜、鸟兽纹规矩镜、简化规矩镜等四种,此类镜流行于西汉晚期和东汉年间,铭文内容见有“尚方作镜真大巧,渴饮玉泉饥食枣”、“浮游天下遨四海,寿如金石为国保”等,这种铭文在东汉中晚期以后就渐渐没有了。镜纽座外多装饰有一至两圈的弦纹,镜的外边常见锯齿纹、水波纹和流云纹。》

汉代 铭文蟠螭纹镜

战国已开始出现彩绘铜镜,但是极少见到。1963年9月在西安汉长安城遗址曾出土一面彩绘车马人物铜镜,在朱色的地上,彩绘有出行、狩措等画面,有如画像石、画像砖上的图案内容,但在铜镜上出现这些图案内容则独创一格,别具特色。傅嘉仪先生说,镜上的四组画面为谒见、对话、射措、归游。它以写实的手法和明快朴素的色调,描绘出古代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第二期,汉武帝时期至西汉末期。主要流行“日光镜”和“昭明镜”,镜的名称是以镜上的铭文内容而定的,常见的日光镜铭:“见日之光,天下大明。”昭明铳铭:“内清质以昭明,光辉象夫日月。”是读者在自夸铜镜质地精良、熠熠发光的特点,由此可看出铜镜铸造业商品生产的性质与特征。也有在一面铜镜上将“日光”、“昭明”铭文的内容同时铸出的,镜背内圈为“见日之光,长毋相忘”;外圈是“内清质以昭明,光辉象日月,心忽扬而愿忠,”然雍塞而不泄”。从许多地区出土的日光与昭明镜的镜铭看,常有减字、省字现象;纽多呈半球形,纽座外常饰连弧纹,故又有称这两种铜镜为“日光连弧纹镜”和“昭明连弧纹镜”。这两类铜镜主要流行在西汉中后期,王莽时代仍有沿袭。

东汉 车马神人画像镜

西汉中期以后还流行一种四乳四螭纹镜,其特征是:在纽座外圆形平面上均勻守布的四乳丁内各置一螭(又有称虺的),其中也有置鸟兽的。1981年吉林榆树老河深汉代鲜卑墓曾出土一面四乳八鸟镜,圆形,半球形纽,圆纽座,宽边缘,勾勒简洁。特别要指出的是,在“日光”与“昭明”镜中有一种被称作“透光镜”的镜子,这种镜子在上海博物馆和河南大学博物馆等藏品中都有发现。1989年湖南攸县坳乡一座战国古墓中,出土一泮直径21.8厘米、三弦纹纽、圆纽座的蟠螭纹铜镜,该镜也有透光效应,据简报说,该镜属于战国时代。这样就将透光镜的发明起始时间认西汉武帝提前到了战国。透光镜的主要特征是,当日光或灯光照射镜面时,与镜面相对的墙上能映出镜背纹饰的影象。这种镜的效应实际不是透光而是映象。据上海交通大学铸工教研组研究认为:铜镜在铸造过程中,镜背花纹凹处凝固收缩,产生铸造应力,研磨时又产生一种压应力,因而形成了弹性形变。研磨到一定程度时,这些图象迭加地发生作用,使镜面产生与镜背花纹相应而肉眼不易觉察的曲率,引起透光效应。历史上有关透光镜的情况,在隋唐之际王度撰的《古镜记》、宋代周密撰的《云烟过眼录》都有记载。

东汉 四兽羽人钓鱼纹铜镜

第三期,西汉末王莽时期至东汉初期。除继续沿袭曰光镜、昭明镜和四乳四螭纹镜外,新出现了具有“T”“L”“V”符号的四神镜和鸟兽纹镜。“T”“L”“V”符号有的笔画垂直或呈折角,因此过去习称“规矩纹”镜,但其纹整休结构与古代博棋盘上所画的图相似,目前许多学者又称这种纹饰为“博局纹"将规矩纹铜镜改称“博局纹铜镜”。在规矩纹m内常饰有象征天地四方的四灵,又称为四神,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在镜的纽边常铸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十二支铭文,在外圈的铭文常见有“青龙白虎掌四方,朱雀玄武顺阴阳”、“尚方作镜真大巧,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浮游天下遨四海”的铭文。从规矩纹铜镜图案和铭文分析,这一类镜子的中心思想很可能与当时的阴阳五行、谶纬学说有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讲究的规矩纹镜还饰以鎏金。大约从王莽时代开始,铜镜上开始有纪年,就其数量看还不算太多,但纪年镜的出现,为铜镜的时代鉴定提供了更准确的依据。

东汉初期仍制作日光、昭明和规矩四神镜,但图案又有所变化,如出现了连弧云雷纹镜和鸟兽带纹镜。

东汉 永康元年神兽镜

第四期,东汉中晚期。东汉中期以后,铜镜才真正出现了本时代特征,镜面从平板式变成微凸式,纽普遍加大,纽边上的柿蒂纹更加扩大了,很像蝙蝠。出现了浮雕式的神兽镜和画像镜,神兽镜多为神仙与多种灵兽;画像镜多为人物故事,如伍子胥、吴王、越王、范蠡等人的画像,也有东王公、西王母车马神人画像镜。东汉时代铜镜的重要铸造地点,最有名的是北方的洛阳和南方的会稽(今浙江绍兴)。同时,有纪年的铜镜也进一步增多。东汉后期铜镜出现的这些新特点,到魏晋时代进一步得到发展。

东汉 汉有善铜博局纹镜

下一讲分享青铜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铜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西汉 的精彩文章:

原创 西汉历代皇帝画像,一部简约的王朝盛衰史
“秒杀西方”的秦汉文物展或将强势回归,不容错过!
西汉也有一个人的小目标是一千万,而且实现了,你的小目标是多少
遵义桐梓:西汉龟纽丞相金印现身夜朗水寨
女子富贵一生 皇后、太后、公主全当过 却在27岁时自焚而死

TAG:西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