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揭秘太極拳——李雅軒先生書信摘錄

揭秘太極拳——李雅軒先生書信摘錄

你可每練時,心裡想著吾從前教你的情形,默想吾打拳的精神味道。當大有意義。

你要想要如何才有虛靈頂勁?如何身勢動態若長江大河滔滔不斷?如何含神養氣、使心意沉著?如何有松沉軟彈的力量?如何反聽觀內?如何養心養氣?如何使周身一體,四肢百骸各得其位,各得其所,頂天立地,舒舒適適立於天地之間?又如何若有為、若無作?如何才算無所為,才能無所不為?如何為有所為?如有所為,則顧此失彼,掛一漏萬,不均不勻;無所為,則氣勢均勻、普照全身。

如何利用氣之呼吸,使動作開合收放?如何利用動作開合收放,使氣之吐納,沉到丹田深處?如何才能使身心泰然,口中生出甜液來?如何使體態自若,修心養性,以達到卻病延年健身之目的?

以上這些道理,要多多思悟。

近來之練太極拳功夫者,百分之九十九弄不對。所以有太極十年不出門之說。漫說十年,如無真傳,就算一輩子,也是瞎搗鬼,就不止十年而已。以上是我天理良心之話,非是故意深玄其說耳。

無論如何,太極拳當是往健康身體、療養疾病這一方面發展;在技擊這一方面,應是在技術巧妙,以柔克剛一方面發展。因為太極拳是療養疾病的體育,也是拳術。如只在療養疾病這一方面作想,而不鑽研它的技擊方面的作用,那就名不符實,無武術之可言,脫離了根本了。

我們所說的這種技擊的研究,是為了引起廣大群眾的愛好和練習的興趣,而不是為了好勇鬥狠。關於這點,大家要知道才對。

太極拳是靜功、是內功、是氣功。要松,要靜,要穩。如多動、妄動,就必然影響靜的功夫。所以萬不可圖添花樣,這是那些改造拳家所不明白的。

「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也有說「右重右渺」的,它的意思是一樣。譬如推手,搭上手時,我的左邊感覺的壓力大了,就放虛了,叫他壓不著實地;又如我右邊感覺對方來的力大了,我就將右邊放的渺無所有,也叫他摸不著實地。這和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是一樣的道理。假如他來勁重了,我要以勁架著他,那就頂了,萬萬要不得。

扔勁與冷勁的區別:扔勁是扔出去、摔出去、擲出去的意思。練槍的手法常用扔;練拳的手法,用扔的地方不多,只有野馬分鬃和按勁。將對方拿著、再將他擲出、扔出,也叫扔勁。至於冷勁,則來得特殊的快,能使對方冷不防,就已經打上了,這就謂之冷勁。也就是勁起於陡然之間,能打人於不知不覺之中的意思。要和外功拳比手,就非會發此種勁不可,如只是揉揉扭扭地周轉幾手,就不足以敵高手也。

在練拳時有口水,才證明是已身心泰然了。如未出口水,尚是身心未到泰然之境也。

(摘自1963年3月22日信)

太極拳用法,應是在推手或打鬥之動作中隨機應變,順勢而用。不宜以主觀的手法強幹。否則就變化不靈,在動作中作不出神舒體泰的味道來,其姿勢態度,也就不夠俊美。

太極拳的發勁機會,應是在打手中趕現成的,送到手上來的,這樣子打的才幹脆。而不是把發勁的機會硬做出來的。否則打不出人去,就算是憑自己的力大,勉強把人打出,也必拖泥帶水。

練功夫似乎有緣分,而不是誰想練,誰就練得好,如無緣分,雖碰見好的老師,而不知好,也要錯過機會。如遇見雜門外道的老師,本來不好,但他反而以為很好。有的有老師,信仰不堅,半途而廢了。或是東看西想,添了些旁門左道的東西,將功夫弄錯了。有的是沒有機會和老師在一起,自己隨便練,將太極拳味道練跑了。有的是基礎不穩就分手了。如以上這些情形,怎能把功夫練好呢?

練拳,意氣要沉下去,臀部收進垂直座正了,胯部以下,往下沉著,胯部以上,是往上拔著,肩垂肘墜,不要丟掉了拳意,就是眼神、思想、毛髮、皮膚,也無一處不掛拳意。不是瞪著眼睛看哪一部分,而是藏而不露、神意內含的意思,所謂觀內反聽是也。

兩腿如車箱下之大盤簧,要有很大的松彈力;又如載重之船舟,漂浮於江面,沉重而又有動蕩的樣子。所謂動蕩,不是自動,而是因水濤之動而動。我這樣說,你們當可明白了吧?太極拳就是要練出腿上的這種彈力功夫來。

兩臂要松掤,不是硬掤,如秤桿之挑著秤錘然,要有靈機感覺,聽得出極小的輕重感應來。此所謂立如秤准,所謂蠅蟲不能落也。

以意導氣,是意與氣打成兩橛,有主從先後之別。以心行氣,則心與氣渾融一致。嚴格說來,心、氣、身三者俱是渾為一體的。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靜非死靜,身如天平,謂之清醒。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動非妄動,神光周燭,氣充全身,如長江大河,滔滔不斷,而又從容安閑,動中仍寓靜意。

(摘自1963年11月18日信)

太極拳呼吸之道,主要是氣沉丹田,鼓盪丹田內息,以與連綿不斷之動作相應。因內息之鼓盪不停,亦自能抽動外面呼吸之氣往來不輟,且細勻深長,如膠似漆。但我們並不去注意它,須讓它自然出入,出則勢開而放,入則勢合而收,且身勢開放收合到極點,或轉換時,更往往與呼吸首尾相應。詳言之,如身勢由合而開,氣即隨之由吸轉呼。當開到極點時,則為一呼之尾,亦可能為一吸之首。當身勢由開而合時,氣即隨之由呼轉吸,當合至極點時,則為一吸之尾,亦可能為一呼之首。但有些姿式亦可能有開反氣息吸入,合反氣息呼出。又還有一開之中,可能不止一呼,須加一吸(即一開勢呼起吸止),或須再加一呼(即一開勢之中,兩頭呼,中間吸);一合之中,可能不止一吸,須加一呼,或須再加一吸。總而言之,動作不斷,呼吸亦不斷,動與息應,息與動連,如是而已。若必固定某一動作配合吸,某一動作配合呼,則必機械呆板,恐非太極拳行氣之道也。

(摘自1963年11月25日信)

太極拳是個無為無不為的東西,以無為應萬變。如有為,則掛一漏萬,顧此失彼矣。太極拳是靈瓏透體,只輕輕妙妙的一沾,就察覺了對方的來意、方向、勁道和作用,無所不知。所以有玲瓏透體的虛無感覺,就可以虛靈應萬變,這種變,不只是十三手、十三勢,是千萬手,千萬勢不止也。全看對方之來意來勁之情形如何也。此種變化之多,如五味之不可盡嘗,如五色之不可盡觀,如五音之不可盡聽。它豈是只有一手之揉扭勁捉著、壓著,搶上手、爭主動,兩勁相抵,就可以了事哉!

吾們練拳,應本老論(指太極拳論),行動心解,塌肩垂肘,頂頭拔背,繃開了,沉下氣去,穩穩靜靜地鬆開勁去練,決不會錯。

(摘自1964年3月2日信)

我練功夫時,為了審身上的勁道,有時也停頓,不如此,不能體會出身上的勁道、重心來。重心勁道如保證審察得清楚,自然是不停的好。如是勁斷意不斷地停,也算不錯。

(摘自1964年8月28日信)

老論雲「發勁須沉著松凈」,是說在發勁時,必須要松、要沉,並且還要松得純粹,松得乾淨,不留有絲毫拙力在筋骨肌肉之間束縛著,如這樣子,才算松凈。否則就未松靜,就發不出松沉軟彈的靈脆勁去。蓋太極拳是以神以氣以意來指使身體四肢作一切動作並起作用的。身體要沒有拘滯之力了,松得凈了,這樣子才能隨著神、氣、意靈活動作。如身體各部未能松得凈,那意識神氣就指揮不出靈脆的動作來,就打不出迅雷不及掩耳、驚心動魄的勁來。只是憑著肌肉、筋骨的伸縮動作,那是絕對不夠快的。所以說,這個凈字,是必須的,沒有它,就絕對不行。所以老論雲,發勁必須沉著,必須松凈也。

上中下三盤之說,這是外家拳的說法。楊氏太極拳未明言,但以情理推想,不過是上盤要虛靈頂勁;中盤有腰胯的活動;下盤則要腳步之勁妙穩固耳。

太極拳只講內外合就都有了。內則一心,外則一身。只要身心合了,各個內外部位,不合而合。

太極拳是提綱挈領抓大體,不找零體。

關於身勢方面,只要一身鬆開,虛著頂起勁來,氣自然地沉到丹田,也就夠了。上有提勁,下有沉勁,物必自直,並且勁整。一提一沉,自然就會端正。全身鬆開,自然會下墜。神頂起來,自然會有靈機。你們看雞沖頭、蛇行、馬跑,不都是頂起頭來嗎?頭只要頂起來,提起神來,不是就會動作很機靈了,很迅速了嗎?如他們那種瑣瑣碎碎地在局部上去找,我以為是都不必。要以我的看法,含胸拔背這一條規矩,也不可強調,不然也會練不出很自然的功夫來。

含胸拔背這句話,老論上沒有。這是形意拳、八卦掌上的規矩。因為陳微明早先跟孫祿堂練過一段時間的形意拳,後來才跟楊老師學太極拳。陳著的太極拳書上,有太極拳十要,把老論上的些話,反正地說了一些,又添了這句含胸拔背。以後練太極拳的人,以為這句話與太極拳也無妨礙,作書的也將這話沿用了,從此就成了練太極拳的規矩了。其實,不是那回事,所以我今告訴你們,對這句話不要過分地強調,如強調了,就脫離了自然。太極拳是以端正為主要的基礎。在這種基礎上,胸腰脊背為了動作的需要,是有時含、有時挺、有時凸、有時凹。這是身勢動態,不能抓著這個含字,就說一定非含不可,成了規矩。

按太極拳之發勁有幾十種之說,我以為不對。我以為只有一個懂勁和不懂勁的問題。如不懂勁,會一百個發勁,也等於零。如懂了勁,雖變一百個、一千個也是一個道理。干變萬化,想如何打,就可以如何打,又豈止是幾十個哉?

練功夫,本有神似、形似之別,如過去楊家幾輩人練拳的外形都不大一樣,這是各人個性不同,隨性情發展,不必強求外形一樣。但功夫有基礎,他們的神氣、用勁都是一樣的。所以在發勁上都很好,這謂之神似。有的人是求外表一樣,但神氣上不對,故打不出人去。此謂之形似。

太極拳功夫,是穩靜鬆軟中,求輕靈虛無。其他拳術多是講神氣活現、剛柔相濟的勁。太極拳是神意內斂,他家拳是精神外露。內外功之區別,也就在於此也。

並不是說剛柔相濟不對,而是要看他是怎樣剛柔相濟法。太極拳之剛柔相濟,是說在技擊中,有忽剛忽柔,要輕則一無所有,要重則可以無堅不摧。這是虛實變化、剛柔輕重互用的意思。而他們之剛柔相濟,多是說的他們的身體又剛又柔,是剛柔合組的一種僵勁。

(摘自1964年11月20日信)

練太極拳全憑神經感應靈敏,如靈機性少了,那太極拳還練什麼?靈機是出於神經,神經的靈敏是人身上之至寶。所以太極拳練法,在未出勢之前的預備式,就先要松身心,靜思想,以養神經上之虛靈為第一要著。

有些人練了其他家拳的功夫,後又練太極拳,多年不大進步,這就是他將身上寶貴的神經靈敏給練死了。所以我勸你們也不要兼練他家的功夫。有的人以為多練幾種拳,會的多,總會有好處。其實,這是錯誤的思想。

在過去把太極拳稱為神拳,意思有

其一,練太極拳時是用神;其二,在對手時,太極拳變化神奇,冷快絕倫,能打人於不知不覺之中,只要神氣一動,對方就驚心動魄,不知所措。所以稱之為神拳。當年楊露禪稱神拳楊無敵,就是這個道理。

一般的拳術家,多是在筋骨肌肉上練些剛柔伸縮的動作。而不是以神氣以意為主。如練太極拳,只是這種筋骨肌肉伸縮動作為主,那功夫就練不好。如定要兼些其他功夫,那勢必將身體練成了混濁僵死的勁道,在輕重虛實變化上,就感應不靈了。練太極拳要時時刻刻保持它的純潔性。如稍不注意,就會誤入歧途。此不可不慎也。

太極拳門中,拳、刀、槍、劍皆有,可以健身,也有技擊的作用。只要將太極拳的東西練好了,就夠了,不要兼練其他的功夫,以免藝多不精。

太極拳是聰明人練的拳,如無練拳的天才,就練不好。一要有真的太極拳老師的傳授,再要捨得下苦功夫練習,尤須要有聰明智慧,不然就成不了妙手。王宗岳拳論云:「非有夙慧,不能悟也。」又云:「先師不肯妄傳,非徒擇人,亦恐枉費功夫耳。」

如專用筋骨肌肉有形之體來練拳,那就恐忽略了神意與氣勢在練拳上的作用,只是一個肉體在蛹動,那還有什麼味道之可言呢!

(摘自1964年12月18日信)

太極拳這門學問,很難也很容易,如有天才、悟性、真的傳授,不過二三年,滿可以得到拳意,如此進步就快了;如無這門天才,再不本教的意思用功,東想西想,道聽途說,那勢必愈練,離太極拳的真功夫愈遠,雖二三十年也找不到拳味,這就叫做很難。

發勁的功夫,等於水到渠成。不宜單單地求這一技能。今吾弟專心向學,但須緩緩為之,太急了未必好也。

我自信我的功夫,是經常思想前輩先賢練功的神氣而進行的,可能未走錯路。而不是像近代有些拳師,拳味還未找到,就獨出心裁地做些花樣,畫蛇添足,弄些其他拳規矩,當作太極拳要訣。自誤誤人,莫此為甚也。如這樣的功夫,雖然不值得懂拳的人之一顧,但外行人看了,反覺好看。如這樣的拳師,十之八九皆是。直弄得野草比嘉禾還高還多,魚目混珠,殊可嘆也。

練功夫要能輕,輕到空無所有;要能重,重如山嶽。進之則令人難覺,退時則使其莫知。能打人於不知不覺之中,變化神奇、鬼神難測,這才算高手,否則就不可能斗大力士、蠻幹漢也。

(摘自1968年12月1日信)

我追隨澄甫老師,十有餘年,從未聽見說過太極拳非與其他硬拳交手鍛煉,而後方可對付外家拳術,只聽說如太極拳功夫好了,無論任何奇形怪狀拳術,都能對付。如功夫不好的話,那是另一回事了。

(摘自1972年8月4日信)

你說你的身體不壯,力不大,怕練不好功夫云云,以我看不然。當年楊露禪先生,身小力微,於咸豐年間,在北京竟成一代太極拳名師,號楊無敵。由此看來,太極拳之功夫,不在氣力大小也。如不會用,不巧妙,雖力大也未必有用。

用功的要點是依規矩練架子,從中慢慢體會。架子有了體會,一切推手發勁等等,稍加指點,就可了解。否則一切都是白費。一切篡等越級冒進的想法,都是徒勞的。架子是本,要鬆軟舒適地練架子,最為要緊。

我不主張配合呼吸,而是主張自然呼吸。練拳自然了,呼吸會去配合上。切記。配合上了,一定會很自然了。若專在配合上注意,反而配合不好,且往往練出病來。太極拳是氣功,不錯,但講的是順氣、養氣、自然之氣。不是講的怒氣、憋氣、滯氣、不自然之氣。如一碗水,潑在地上,它自然的會往低處流去。不要有主張地想水要往哪裡流。太極拳是氣功,更是自然之功。如有主張地叫水往哪裡流,那就成了太不自然了。

(摘自1973年7月30日信)

練功夫有句俗話:「師傅領進門,修鍊在個人。」可見功夫是由苦修苦練中得來,不是多看些人,學幾個手法,找幾個竅門,就可以提高功夫的。

只要按規矩鬆開勁練架子,日子久了,腳下一穩固,腰中一活動,手上一有靈感,和我見上幾次面,在推手上稍一指點,就會好起來。如在盤架子上未有功夫,雖經指點也不行。如想走捷路,到處推手,學幾個手法,以為就長了功夫,那是大錯。此不只是不能長功夫,甚至將自己的幾年功夫賠進去,愈學愈壞,以致於讓教的人也校不正了。

我是天天願望你們功夫提高,推手提高。這是練功夫的人第一件大事。

(摘自1973年7月24日)

關於練功,腳下要穩,是松沉下去了,自然的穩,不是用固勁的穩。腰部要活,是要因有力來觸,自然的活,而不是無故自己轉動幾下的活。手上的靈,是在鬆軟穩靜著長期練功、養出來的靈,不是故意動幾下的靈。

(摘自1973年9月5日信)

要想功夫成熟,還是要在大松大軟的舒適穩靜中練功夫,久之方可。如不按我的話,再有十年也成熟不了。每練拳要照我練拳的神氣,要按照我練拳的樣子,如把這個丟在思想以外,而自己東想西想,那就達不到這個目的。

練功夫第一要緊是要聽話。如憑自己的想法,練不好。所以成千上萬的練太極拳功夫的人,大多走錯了路也。

(摘自1975年正月初七日信)

我們要知道,某家的功夫,還是有形的東西,筋骨肌肉上的力氣也。楊家拳是無形的東西,是神氣意思上的功夫,也是玲瓏透體的功夫,這才是最上乘。不過一般人無此智慧,學不到手。

我以為大松大軟,神明感應、莫測變化、妙用無窮。我不認為大松大軟了,就不能對付對方之來手。

(摘自1965年3月16日信)

吾弟功夫鍛煉上,當本老譜,大松大軟,以神領、以氣化、以意走,決不會走錯了路。以俟將來見面時,略加指點,就會貫通了。關於這一點,可不必猶疑。

(摘自1965年9月7日信)

太極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內中是真有奧妙。要有悟性、有恆心、不怕苦,才能悟出道理來,不然是得不著的。

我自1964年動了手術,到1967年體力才增加了。推手的功夫超過了以前,在拳的巧妙上,我覺得比以前還好些。可見太極拳功夫不比其他拳術,人老了體力雖差,但在智慧悟性上,並不比青年壯年時差也。

他們說我是一代宗師、拳王,功夫已到化境云云,這還不敢當。不過我覺著我的功夫,是已入了門了。但恨我人已老了。但願老天多假我一些歲月,我再深刻地下一番功夫,或可以找到一些奧妙,未可知也。但是年已到古稀,腎臟又少了一個,還能有多大的壽數嗎?

太極拳是拳,也是功。只練拳,不懂功,練不精細;只練功,不講拳,不知使用,不知動的方向用意。否則神經雖靈感了,機敏了,感覺對方來手了,要知如何制敵,如何進,如何退,才能我順人背粘著人。這種我順人背粘著人,就是法,就是拳也。不過要想用這種法,非養出靈機來不可。養靈機,這就是功。所以說,太極拳與其他拳只有拳著數,不講功之不同也。

操拳是外形的操著,功是內里的悟覺。所以說太極拳是動靜相配的,身心兼修的。而不是只講身不講心,心者是修內的,身者是練外的。修心須要靜,修身須要動,動靜參半,身心兼修,這比和尚道士只是靜坐要好得多,這比其他硬拳只知操練筋骨肌肉要好得多,此太極拳所以貴重也。

有些拳架,不但不能去模仿,說真的,看也不宜看,如看了就對我們的功夫起壞影響。這些拳中毫無一點太極拳的氣息。某某以為別人的東西,就一定是好的。不要以為我們得來時容易,就一定沒有人家的好,這就錯了。捨去自己的而模仿別人的不倫不類的東西,那是太不智也。

(摘自1968年2月8日信)

各地練太極拳的人,大多是嘴裡說的要放鬆,但細細研究他的姿態並未松。松這個要領,本應太極拳中常見,就因為他未真松,未松到家,所以十年八年找不到真太極拳味來。我的書不只是說要松、要軟,並且講究要大松大軟,並且要松的整、松的均勻、松的一致,這樣子才能出好的散手。如拘拘緊緊的,只可紙上談兵,不可以見仗也。

(摘自1968年2月8日信)

以前的人,都是初學形意,後看見八卦好,又學八卦,最後有拳術的知識了,知道了太極拳好,又傾心於太極拳。從來未聽說練太極拳已入了門了,而學八卦或形意的人。

(摘自1973年5月26信)

某某的拳架子向來就不實在,多年以來我教他改正這種缺點,他不知這是為他好,反而和我翻下臉來,說我跟你學了好幾十年了,還這裡不對,那裡不好,得好久才好云云。他且好大喜功,驕傲自滿,對他的學生說,他的功夫比我都強。如他這種人,將來豈有不失敗的道理!

(摘自1973年7月24日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太極 的精彩文章:

太極旗原由中英兩國設計,韓國卻至今不願承認 偽造假證據
除了站、坐、卧、行,太極樁功還應具備什麼
看這裡,你也可以把太極推手練到如此境界
太極拳的基礎八要
太極跑時如何呼吸?

TAG: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