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長江商學院教授:工業機器人沒法逆向研發,光靠BAT撐不起經濟

長江商學院教授:工業機器人沒法逆向研發,光靠BAT撐不起經濟

9月8日,長江商學院金融學教授、科技創新和創業副院長甘潔教授受邀參加2017全球創新者大會,就國內智能工業、機器人製造等相關話題接受了南方都市報的專訪。甘潔認為,中國工業從製造到「智造」仍然任重道遠。以工業機器人製造來說,需形成一個全產業鏈才能真正通過技術創新營造競爭優勢。


「國內第一的機器人公司,仍然在技術含金量的下游」

甘潔教授表示,要理解我國工業機器人的產業現狀和在全球的地位,首先需要了解工業機器人的產業鏈條:「機器人製造主要分為核心零部件、整機組裝和系統集成三個環節,其技術含金量是遞減的。目前在技術含量最高的核心零部件環節中國的機器人技術還非常薄弱,核心部件全部依賴進口的局面剛剛有所改變。」

甘潔介紹,中國機器人的製造成本在2009年大概是32萬,到2012年小批量生產時是25萬,這比日本安川機器人貴出了近50%,根本無法競爭,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就是核心零部件都需要從日本進口,而日本賣給國內公司的零件報價是賣給本國企業的三倍。

「過去我們能夠進行逆向研發,是由我們國家一些特殊條件決定的,比如說最重要的兩點,市場太大和資源太便宜。」甘潔說,過去我們的套路是先山寨,比如冰箱彩電,拆了依葫蘆畫瓢造一個,雖然質量差但勝在便宜能用,依靠龐大的市場,有了產量賺了錢再反哺研發。但這一套在機器人製造上玩不轉了,因為人力在機器人製造成本中並不佔大頭,而佔大頭的核心零配件又完全依賴進口,這樣中國製造的成本優勢就不復存在。我們製造的機器人比國外的貴,質量還沒有國外的好,這樣一來當然沒有市場,也就更談不上賺錢來反哺研發。

相比「山寨時代」,當前中國企業的資金實力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些企業已經有能力收購外國的百年技術公司,例如去年美的併購「機器人四大家族」之一的德國KUKA集團。對此甘潔認為,收購機器人公司來使用成熟的裝備,或做一些合作開發,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了先進技術,但核心技術依然沒有共享給我們。「要真正實現中國『智造』,還是得由中國企業自己『正向創新』。」


「光靠BAT撐不起中國經濟」

一邊是熱火朝天、造就了數個巨型企業的互聯網,一邊是萎靡不振的製造業產業,為何選擇後者?甘潔表示,光靠BAT撐不起中國經濟。

數據顯示,BAT的盈利總和與整個製造業上市公司的比例是1:4,市值按A股估值水平比例是1:2,而在美國類比三大互聯網巨頭的比例則分別是1:15和1:10。甘潔認為,這種比例並不是好事,意味著中國的製造業相對來說十分疲弱。然而,包括BAT在內很多互聯網企業也要依賴製造業才能有好的發展。「BAT三家裡,騰訊一半收入來自遊戲,需要硬體設備支撐,百度主要的廣告業務,客戶多是產業企業,還有阿里的電商業務,上面的商品大多也都是製造業的產能」。

甘潔接受南都專訪。

作為經濟學家,甘潔教授持續發布了13期《中國產業經濟季度報告》。從調查情況來看,儘管今年的GDP增速有所回升,產業經濟的整體情況依然沒有好轉,企業產能過剩的問題仍然十分嚴重,成本持續上升,投資仍然極度疲軟,進行擴張性投資的企業只佔2%。甘潔認為,我國製造業要實現復甦,必須要掌握核心技術,降低人力成本。

「很多原來的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已經在外移,現在越南相同水平的產業工人工資只要800人民幣,而深圳這邊已經到了3000,所以人工轉自動化是大勢所趨。」「在討論工業機器人的時候經常會被問到產業工人將何去何從的問題,在我看來,難道產業工人一直有活干但一直只有800月薪就是幸福嗎?我覺得不是,未來產業工人可以升級,可以去追求全民富裕。」甘潔對南都記者表示。


短周期、投賽道,為什麼硬體技術創新不能玩?

在硬體技術創新領域,甘潔教授是一位「老江湖」,她在香港科技大學任教時就開始參與孵化大疆的成長,並一直擔任大疆創新的董事。

甘潔認為,技術創新有周期長、成本高,需要產業鏈資源支持等特點,而對於這些特點,目前創新者和投資人都存在準備不足。一方面,過去技術創新多發生在高校、科研院所的實驗室中,工程師在研發時大多對市場需求欠考慮,很多創新無法市場化,導致了創新浪費。另一方面,投資人常常以互聯網、商業模式創新的思維來套技術創新,出現了缺乏耐心、投賽道、錯判技術含金量等誤區。

「硬體領域很難出現贏家通吃的局面,而沒有贏家通吃賭賽道就沒有意義。」甘潔說,「還有一些投資人覺得技術創新可以像前幾年投互聯網一樣,一年就可以從無到有,賣給下家了,這是不可能的。像大疆,從2006年開始做,一直到2014年都是默默無聞的狀態,期間有8年的技術積累。」

「其實也並不是說創新就一定要創業,作為技術創新來說,很多時候要求的資源多,短期可見的回報少,風投等不了。而在機構、大企業中就相對有保證。當然過去有很多大企業在創新激勵上不靈活,高層不願意分股權給技術創新者,所以引發一些人出來創業,但這也不是必然的。事實上最近就有很多企業跟我接觸,希望可以內部培養技術創新。總之,問題的關鍵是如何做有技術含量的產品,並且給技術創新者以合理的回報」。

甘潔認為,中國工業從製造到「智造」仍然任重道遠。以工業機器人製造來說,必須要形成一個全產業鏈才能把成本降下來,真正通過技術創新營造競爭優勢。甘潔認為,我們想形成高端製造產業集群要做好長期的打算,至少要一代人的時間才能趕上。

采寫:南都見習記者 徐勁聰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方都市報 的精彩文章:

從英拉出逃看泰國民主政治的內在困境
互聯網亞文化:從虛擬進入現實
新聞速讀:AK-47製造商推出反無人機電磁槍
每日笑話精選:美不美一瓢水,卸了妝全是鬼
留學中介不會告訴你的美國大學申請小貼士

TAG:南方都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