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依教奉行是報答師恩最好的方法

依教奉行是報答師恩最好的方法

今天是教師節

謝謝天地山川

清風明月

古人今人

謝謝世界上所有令我們有所感悟的老師們

因為有了老師的言傳身教

我們才得以學習各種知識技能

以及做人的道理

報師恩除了通過物質、行動表達外

最好的方式其實是「依教奉行」

也就是遵照老師的教導認真學習

努力實踐,成為更好的自己

這樣才不辜負老師的苦心教導

豐子愷憶弘一大師

先生李叔同出身於富裕之家,他的父親是天津有名的銀行家。他是第五位姨太太所生。他父親生他時,年已七十二歲。

他墜地後就遭父喪,又逢家庭之變,青年時就陪著他的生母南遷上海。在上海南洋公學讀書奉母時,他是一個翩翩公子。當時上海文壇有著名的滬學會,李先生應滬學會徵文,名字屢列第一。

1900年李叔同在上海 / 在上海票演京劇《黃天霸》

從此他就為滬上名人所器重,而交遊日廣,終以才子馳名於當時的上海。後來他母親死了,他赴日本留學的時候,作一首《金縷曲》,詞曰:

「披髮佯狂走。莽中原,暮鴉啼徹,幾株衰柳。

破碎河山誰收拾?

零落西風依舊。便惹得離人消瘦。

行矣臨流重太息,說相思,刻骨雙紅豆。

愁黯黯,濃於酒。漾情不斷淞波溜。

恨年年絮飄萍泊,遮難回首。

二十文章驚海內,畢竟空談何有!

聽匣底蒼龍狂吼。

長夜凄風眠不得,度群生哪惜心肝剖。

是祖國,忍孤負?」

讀這首詞,可想見他當時豪氣滿胸,愛國熱情熾盛。他出家時把過去的照片統統送我,我曾在照片中看見過當時在上海的他:絲絨碗帽,正中綴一方白玉,曲襟背心,花緞袍子,後面掛著胖辮子,底下緞帶紮腳管,雙梁厚底鞋子,頭抬得很高,英俊之氣,流露於眉目間。真是當時上海一等的翩翩公子。

這是最初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認真。他立意要做翩翩公子,就徹底地做一個翩翩公子。

1899年,李叔同與江陽張小樓、江灣蔡小香、寶山袁希濂、華亭許幻園結拜

後來他到日本,看見明治維新的文化,就渴慕西洋文明。他立刻放棄了翩翩公子的態度,改做一個留學生。他入東京美術學校,同時又入音樂學校。這些學校都是模仿西洋的,所教的都是西洋畫和西洋音樂。

李叔同留日時作品《少女》

李先生在南洋公學時英文學得很好;到了日本,就買了許多西洋文學書。他出家時曾送我一部殘缺的原本《莎士比亞全集》,他對我說:這書我從前細讀過,有許多筆記在上面,雖然不全,也是紀念物。

由此可想見他在日本時,對於西洋藝術全面進攻,繪畫、音樂、文學、戲劇都研究。後來他在日本創辦春柳劇社,糾集留學同志,並演當時西洋著名的悲劇《茶花女》(小仲馬著)。

李叔同茶花女劇照

他自己把腰束小,扮作茶花女,粉墨登場。這照片,他出家時也送給我,一向歸我保藏;直到抗戰時為兵火所毀。現在我還記得這照片:捲髮, 白的上衣,白的長裙拖著地面,腰身小到一把,兩手舉起托著後頭,頭向右歪側,眉峰緊蹙,眼波斜睇,正是茶花女自傷命薄的神情。另外還有許多演劇的照片,不可勝記。

1905年,李叔同在日本東京

這春柳劇社後來遷回中國,李先生就脫身而出,由另一班人去辦,便是中國最初的話劇社。由此可以想見,李先生在日本時,是徹頭徹尾的一個留學生。我見過他當時的照片:高帽子、硬領、硬袖、燕尾服、史的克、尖頭皮鞋,加之長身、高鼻,沒有腳的眼鏡夾在鼻樑上,竟活像一個西洋人。

這是第二次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認真。學一樣,像一樣。要做留學生,就徹底地做一個留學生。

他回國後,在上海太平洋報社當編輯。不久,就被南京高等師範請去教圖畫、音樂。後來又應杭州師範之聘,同時兼任兩個學校的課,每月中半個月住南京,半個月住杭州。兩校都請助教,他不在時由助教代課。我就是杭州師範的學生。

這時候,李先生已由留學生變為教師。這一變,變得真徹底:漂亮的洋裝不穿了,卻換上灰色粗布袍子、黑布馬褂、布底鞋子。金絲邊眼鏡也換了黑的鋼絲邊眼鏡。他是一個修養很深的美術家,所以對於儀錶很講究。雖然布衣,卻很合身,常常整潔。他穿布衣,全無窮相,而另具一種樸素的美。你可想見,他是扮過茶花女的,身材生得非常窈窕。穿了布衣,仍是一個美男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這詩句原是描寫西子的,但拿來形容我們的李先生的儀錶,也很適用。

今人侈談生活藝術化,大都好奇立異,非藝術的。李先生的服裝,才真可稱為生活的藝術化。他一時代的服裝,表出著一時代的思想與生活。各時代的思想與生活判然不同,各時代的服裝也判然不同。布衣布鞋的李先生,與洋 裝時代的李先生、曲襟背心時代的李先生,判若三人。

這是第三次表示他的特性:認真。

我二年級時,圖畫歸李先生教。他教我們木炭石膏模型寫生。同學一向描慣臨畫,起初無從著手。四十餘人中,竟沒有一個人描得像樣的。後來他范畫給我們看。畫畢把范畫貼在黑板上。同學們大都看著黑板臨摹。只有我和少數同學,依他的方法從石膏模型寫生。

1914年,浙江一師美術課使用了人體模特教學,後排右二站立者為李叔同。

我對於寫生,從這時候開始發生興味。我到此時,恍然大悟:那些粉本原是別人看了實物而寫生出來的。我們也應該直接從實物寫生入手,何必臨摹他人,依樣畫葫蘆呢?於是我的畫進步起來。

豐子愷《護生畫集》節選

此後李先生與我接近的機會更多。因為我常去請他教畫,又教日本文,以後的李先生的生活,我所知道的較為詳細。他本來常讀性理的書,後來忽然信了道教,案頭常常放著道藏。那時我還是一個毛頭青年,談不到宗教。李先生除繪事外,並不對我談道。但我發見他的生活日漸收斂起來,彷彿一個人就要動身赴遠方時的模樣。

弘一法師書法

他常把自己不用的東西送給我。他的朋友日本畫家大野隆德、河合新藏、三宅克己等到西湖來寫生時,他帶了我去請他們吃一次飯,以後就把這些日本人交給我,叫我陪伴他們(我當時已能講普通應酬的日本話)。他自己就關起房門來研究道學。有一天,他決定入大慈山去斷食,我有課事,不能陪去,由校工聞玉陪去。數日之後,我去望他。見他躺在床上,面容消瘦,但精神很好,對我講話,同平時差不多。

他斷食共十七日,由聞玉扶起來,攝一個影,影片兒上端由聞玉題字:「李息翁先生斷食後之像,侍子聞玉題。」這相片後來製成明信片分送朋友。像的下面用鉛字排印著:「某年代日,入大慈山斷食十七日,身心靈化,歡樂康強——欣欣道人記。」李先生這時候已由「西席」一變而為「道人」了。學道就斷食十七日,也是他凡事「當真」的暗示。

李叔同斷食結束返校後,到杭州城內一家影樓,捧《斷食日誌》拍照

但他學道的時候很短。斷食往後,不久他就學佛。他對我說,他的學佛是受馬一浮先生指示的。落髮前數日,他同我到西湖玉泉去看一位程中和先生。這程先生本來是當軍人的,現在退伍,住在玉泉,正想落髮為僧。李先生同他談得很久。

此後不久,我陪大野隆德到玉泉去投宿,看見一個和尚坐著,正是這位程先生。我想稱他「程先生」,覺得不合。想稱他法師,又不知道他的法名(後來知道是弘傘)。一時周章得很。

我歸去對李先生講了,李先生告訴我,他不久也要落髮為僧,就做弘傘的師弟。我愕然不知所對。過了幾天,他果然辭職,要去落髮。落髮的前晚,他叫我和同學葉天瑞、李增庸三人到他的房間里,把房間里所有的東西送給我們三人。

第二天,我們三人送他到虎跑。我們回來分得了他的「遺產」,再去望他時,他已光著頭皮,穿著僧衣,儼然一位清癯的法師了。我從此改嘴,稱他為「法師」。

弘一大師出家後與豐子愷、劉質平合影

出家弟子對師父說

圖片丨凈慧長老

過去的三十多年裡,最大的幸事,就是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遇到了師父,這也必將是我一生最大的幸事。在師父身邊八年多的時間,學到的東西很多,是此生都受用不盡的。總能在生活中的很多場景,拾起在師父身邊的段段回憶。

吃過早飯,帶著沙彌們出坡打掃寺院,面對著小徒弟的慵懶,還是沒能收攝住,呵責了幾句,最後還摔碎了一個飯碗。想想已經很久沒有這樣發過脾氣了,以為是十幾年的出家生活,漸漸澆熄了當時的年輕氣盛,消磨了些許無明業火,卻不想在頃刻間原形畢露,潰不成軍。 陡然想起2007年末四祖禪七期間,師父也摔碎了一個杯子,還是在禪堂裡面。那一年,南方地區遭受了嚴重的雪災侵襲,黃梅也一樣。整個雙峰山都被冰雪覆蓋,成了銀裝素裹的琉璃世界。景色雖然美絕,生活卻平添了很多困難。禪七期間寺院住了近兩百人,由於大雪封山,道路不通,生活補給成了難題,隔上一兩天就由發心的年輕出家師父和男居士徒步下山,然後用木質三合板拖菜上來。大家每天走在路上也都是躡手躡腳的,生怕一不小心就滑倒了。加之冰雪壓斷了電纜線,經常檢修停電,大多數時候,室內室外的溫度是一樣的。甚至於下午太陽出來的時候,室外反倒比室內還要暖和一些。就是在這樣一個冰天雪地里,大家反而用功更加迫切了,念茲在茲,接受著大冶洪爐的錘鍊。

師父也是一樣,每天與大家同行同坐,晚上還要講開示,彷彿不知疲憊。四祖寺的整個建築都是依山而立,大眾進出行走,要上下五重台階,師父總是強調,晚上打夜巡板養息之前,主要通道的燈,一定是要點亮的,以防老人跌倒。然而,天黑的時候,上下台階的燈,經常被人關掉。也許,關燈人的發心是好的,為了節約用電,但在那樣一個處處冰雪路滑的時候,卻給別人造成了很多不便。有幾天,連廊的燈也有兩處壞了。師父說了幾次,還是未見修好。12月26日的那天晚上,師父聽說有一位老居士在黑暗處差點跌倒了,轉頭來到禪堂,狠狠地呵責了常住首領執事的不作為,關燈人的冷漠,視老居士們的安危於不顧。最後,說到動情處,舉手摔碎了茶杯,離開了禪堂。養息香的時候,師父再次來到禪堂做開示,講到了寺院管理要以人為本,講到了老人的不容易,關心老人的重要性。更講到了普門品所描述的羅剎鬼國,說自己在摔杯子那一刻,正是煩惱心現前,帶著大眾到羅剎鬼國走了一遭。其實,我深知,師父那根本就不是煩惱心,而是一種深切的大悲心,關心和呵護每一個眾生。我想,當時在場的僧俗大眾應該此生都不會忘記,那年的寒冬,一個年屆八旬的老和尚,所發出的那一聲振聾發聵的吶喊,威威獅吼,常在耳邊。

安國寺坐落在城市中心,加之建設中的寺院沒有圍合,每天都有很多人在門前穿梭而過。更有很多老年人,習慣了每天圍坐在寺院山門口拉家常。這樣也挺好,給了大家一個親近佛法的機會。但很多人,對於佛教還是有著不小的誤解。記得剛來安國寺常住的時候,經過山門口,一位老大爺拄著拐棍,指著我的鼻子呵斥:「你們這群懶和尚,每天就靠那些老太婆做事情,侍候著你們」!聽了這話,我很難過,但我並沒有責怪他的意思。我想,他之所以會這樣說,是因為他沒見過師父,他不知道有那樣一位老和尚,把他的一生都交付給了佛教,交付給了救度眾生的事業,用八十年的時光,去詮釋覺悟與奉獻,演繹禪者的行履。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刻,他還在憂心著佛法的未來,挂念著每一個苦難的眾生。

一直都覺得,我們這代人的身上,肩負著一個神聖的使命,那就是把自己在師父那裡聽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告訴給後來人,讓其不斷地傳承下去。在《禪》這部電影裡面,道元禪師自大宋天童如凈禪師處得法,回到日本。面對著別人的質疑,他的目光是那樣的堅定,拼盡全力地告訴別人,他所傳承的,就是在如凈禪師那裡得到的,如來嫡嫡真傳的佛法。我也很想告訴所有的人,師父告訴我的,嫡嫡真傳的只有兩個字「勤勉「。回過頭來才發現,八年多的時間,竟然很少去向師父請教法義,也許是無謂的自尊在作祟,生怕問錯了話,讓師父發覺到自己的愚笨,想來懊悔也是晚了。好在自己牢牢記住師父的人生信條,「因循疏懶總無情」。勤勉二字,也一定是我要去努力告訴給其他人的,師父的傳承。這也正是為什麼早上看到小徒弟慵懶,升騰無明業火的原因吧。我很清楚的知道,要去堅守這一信念,需要很大的勇氣。就像道元禪師,他在最初渡海回國,弘傳禪法的時候,很難被人理解和接受。那是怎樣的一種毅力,才能堅守那份孤獨,直到走向光明。但我想告訴這些小徒弟,出家人,就一定要有一個出家人的樣子,就像他們的師公那樣,勤勉一生,不退初心 。現今社會對佛教的誤解很多。95年前後,出現一首"三個和尚沒水喝"的歌曲,裡面唱為什麼和尚越來越多,為什麼和尚越來越懶惰。趙朴老知道後痛心疾首!為此而四處奔走呼籲,為佛教正名。而今天我們能做到的,唯有堅持師父的這一教誡,身體力行去改變世人對佛教的誤解,去為佛教正名!這也正是釋迦佛涅槃前的最後教誡:「為佛弟子,常於晝夜,覺悟懈怠墜落,常行精進,破煩惱惡」。

在家弟子對師父說

圖片丨投稿者(左)與尊師上合下永大和尚

禮頂師公上純下一大和尚。我是來自南京古崇慶寺的一名義工,我的師父是上合下永大和尚。那個春節前夕,由一位大姐的引薦,我認識了師父。

初見師父,並不是想像中的那樣嚴肅,也不是那種年紀很大略顯滄桑的感覺。師父較為年輕,面帶微笑,滿面慈祥,簡單交流後我覺得師父對事物的見解很獨特,而且跟師父在一起對話時很安心。從那時起,與師父結緣,與佛教相交,我成為了一名義工。

日常中,師父常與我們聊聊生活,聊聊理想,理想其實並不是很大很空,甚至於剛開始時我覺得師父說的那些並不是「理想」。可是,漸漸的我發現,我錯了。師父常說:你要努力向上,好好工作好好生活,用你的能力去照顧你的家人,用你的行動去感染身邊人。孝順父母、尊敬長輩、保護你的愛人、疼你的孩子、用真心對待身邊的所有人……師父還說:看似這些簡單的事情,可大部分人卻做不到……是啊!或許越是平常不過的事,我們往往越容易忽略。我們頂著生活的壓力,忙碌的工作著,有時候甚至於為了得到一些物質上的東西而費勁腦汁,甚至於不擇手段。浮躁的社會,我們迷失了自我,卻從不曾感受到生命存在的真正意義。感恩師父孜孜不倦的教誨,讓我懂得什麼才是生活的根本,什麼才是活著的真正意義。

大公佛教

以心印新 助夢前行

文章、視頻等內容為 大公佛教原創

轉載請註明出處

| 聯繫我們:fo@takung.cn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公宗教 的精彩文章:

《瑜伽師地論》第七講
2017中華慈孝文化節在杭啟幕
佛陀開示解脫痛苦的方式
大咖齊聚古剎靈隱寺 「一帶一路」中華文化論壇舉行
《瑜伽師地論》第六講

TAG:大公宗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