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短腿的機場保衛者卻是俄羅斯出口世界的拳頭產品

短腿的機場保衛者卻是俄羅斯出口世界的拳頭產品

米高揚米格-29(英語:Mikoyan MiG-29,俄語:МиГ-29)戰鬥機是蘇聯米高揚·古格列維奇設計局(現俄羅斯聯合飛機製造集團)研製生產的輕中型雙發、前線空中優勢戰鬥機,北約代號:支點(Fulcrum)。是蘇聯第一種從設計思想上就定義為第四代戰鬥機的機型。

米格-29誕生自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末"先進戰術戰鬥機"(Perspektivnyi Frontovoi Istrebitel,PFI)計劃,旨在針對美國的"FX"計劃(後演變為F-15戰鬥機),展開相對應的對抗措施,PFI計劃分為兩個,重型先進戰術戰鬥機和輕型先進戰術戰鬥機,重型先進戰術戰鬥機誕生了後來的蘇-27戰鬥機,輕型先進戰術戰鬥機就是米格-29。

米格-29原型機1977年10月6日首飛,1982年米格-29在莫斯科和高爾基飛機製造廠投入批量生產,1983年開始裝備部隊。米格-29在設計上升力型機身和大型機翼完整的以整體空氣動力學形式融合,兩個低於軸心的發動機配備有可調進氣口,能承受持續9G的機體結構,多模式脈衝多普勒雷達,全面的火控和電子戰系統,武器為機炮外加不少於六枚的空空導彈。

設計試飛

當時蘇聯空軍為米格-29戰鬥機定下的基本設計指標是能在

米格-29原型機任意氣象條件下和苛刻的電子干擾環境中,在全高度範圍和以各種飛行剖面內,摧毀距其200米到60千米的空中目標。可見米格-29最初是作為空中優勢戰鬥機研製的,後期的改進型號逐步具有了空地攻擊和反艦能力。具體到空優作戰任務方面,蘇聯空軍通過分析其空戰經驗和軍用飛機的發展趨勢,要求米格-29必須既能勝任機動格鬥,又能進行超視距空戰。正式設計開始於1974年,提出了多個方案,其中有的方案就象米格-25的縮小版。隨後生產了約19架原型機。1977年10月6日,在朱可夫斯基試飛中心,首席試飛員亞歷山大·V·費多托夫駕駛原型機進行了首飛。

摺疊生產服役

米格-29的批量生產於1982年開始在莫斯科進行。

米格-29 No.901號原型機(初號機)第一架量產型號於83年8月在莫斯科附近的庫賓卡空軍基地交付。1984年經國家接受檢驗後,米格-29開始進入前線航空部隊。初期生產、試飛和改進工作延續到85年。86年首批出口型號也已交付。85年2月裝備了空地攻擊電子吊艙的第14架原型機9-14號由托克塔·奧巴基洛夫駕駛首飛,揭開了米格-29多任務改進計劃的序幕。蘇聯/俄羅斯空軍共裝備了超過800架米格-29,外銷也達到500架。據稱截至95年1月,俄羅斯已生產1216架米格-29單座型和197架雙座型,合共1413架。

米格-29原型機

1990年後生產的米格-29均被用於出口。91年12月蘇聯瓦解,其擁有的米格-29分散在分裂的各個共和國內。俄空軍手中只剩下不足400架能正常操作的米格-29。

設計特點

氣動設計

米格-29在氣動設計上的最大特色,就是其精心設

米格-29三視圖計的翼身融合體。米格-29的主機身和機翼內段之間呈圓滑過度,機翼內段前端形成邊條,後掠角73.5度。機翼外段前沿後掠角42度,展弦比3:5,2度下反角。翼身融合體帶來的升力佔總升力的40%。外段機翼上有液壓控制的副翼。全翼展寬度的液壓控制前沿襟翼分成三段,由計算機控制與後沿開縫襟翼共同工作,以提供更好的機動性能。副翼俯仰範圍為+25度到-15度。垂尾採用雙垂尾方式,分別位於機身中線外1690mm處。垂尾向機身外側傾斜6度,前沿後掠角47度50分,方向舵偏轉角為±25度。全動平尾後掠角約50°,操縱面上均無調整片。垂尾是碳纖維複合材料和蜂窩結構,平尾和操縱面選用的是金屬蜂窩構件。總的來看米格-29的外形和蘇-27相似。

垂尾的前沿向前伸展到機身與機翼接縫處的上

米格-29剖視圖方,與BVP-30-26M箔條/紅外誘餌發射器相連。這一設計相當獨特,增大縱向安定面的面積,提高了從尾旋中擺脫的能力。而通常箔條/紅外誘餌發射器一般是安排在機腹或機身兩側的。兩個差動平尾前沿後掠角50度,平尾翼展7.78米,俯仰範圍為+15度到-35度。位於機身前端的邊條設計類似於F-16,可防止飛機在以最大攻角(也作迎角,angle of attack)出現副翼失效的現象。在第100架出廠後,後續生產的米格-29的垂尾方向舵增大了面積。

摺疊機體設計

米格-29機身結構主要為鋁合金組成,部分機身

米格-29段位剖面加強隔框使用了鈦材料,以適應特定的強度和溫度要求,另少量採用了鋁鋰合金部件。主翼有三條截面為圓形的翼梁,覆以鋁鋰合金的蒙皮。鋁鋰部件廣泛採用電子束焊或氬弧焊。機身內的第1號主油箱容積2550升,安裝在第一條翼梁前面。兩塊減速板分別安裝在兩台發動機之間的機身上部和底部。米格-29的機身整體油箱採用氬弧焊、電子束焊製造,該油箱與蘇聯D16鋁合金鉚接油箱相比,減重24%。其中,由於1420鋁鋰合金的密度小,減重12%(若重新設計,可減重15%~16%);另12%是因為焊接結構省掉金屬重疊部分、鉚釘、螺栓和密封膠。

在此設計下,米格-29的油箱可在機場條件下

烏克蘭技術博物館中的米格-29修理,因為該結構補焊後無需熱處理工序。機身有四條縱向主梁,兩條位於發動機之間,另兩條分別在發動機外側。靠外的兩條主梁向後延伸出機身範圍,作為平尾的安裝支撐點。米格-29上採用的複合材料約佔整機的4%,少於西方第三代戰鬥機的比率,主要分部在平尾、副翼、襟翼和方向舵面上。機頭雷達罩為介電質複合材料。

摺疊動力設計

米格-29採用的RD-33(PД-33)渦扇發動

米格-29發動機線圖機由克里莫夫設計局研製,雙軸,低涵道比,採用共11個單元體的單元體結構。單台不加力推力為50千牛(5040千克力),加力推力為81.4千牛(8300千克力),採用全許可權數字式控制。最大加力耗油率2.09。發動機推重比按干質量計算為7.87,按交付狀態質量6.62。後機身左側裝有輔助動力裝置,並開有相應進氣口。該發動機由莫斯科契爾尼舍夫工廠(又稱紅十月工廠)生產。該發動機工作穩定,可在飛行包線內任一點空中再起動和接通加力,並且設有俄羅斯發動機普遍採用的補氧系統。按蘇聯戰鬥機發動機傳統,RD-33的高空高速特性突出。

米格-29的兩台發動機間有較大空間

克里莫夫RD-33渦輪風扇發動機,在機背上形成了一個長條狀的凹陷。兩個發動機進氣口分別安裝在兩主翼前端下方,截面呈矩形,內傾8度,以配合機翼不同部分的厚度變化。進氣口前沿呈60度楔形,在高迎角條件下仍能提供良好的進氣條件。在起飛和著陸時,擋板與前起落架隨動,擋板擋住主進氣口,則輔助進氣口工作,此時輔助進氣口向下打開,空氣從輔助進氣口的百葉窗形縫隙和887個小孔中進入進氣道。在主進氣道關閉,發動機只能從輔助進氣口吸入空氣的情況下,米格-29仍能以0.85馬赫飛行。使用輔助進氣口可避免發動機吸入地面異物,這對於經常要在野戰機場起降的米格-29尤為重要。

摺疊航電設計

米格-29的基礎型米格-29A首創性的採用了以雷

米格-29座艙達、光電和頭盔瞄準具三者組成的綜合火控系統。早期雷達為NO-193"黑縫"脈衝多普勒雷達,性能近似於美國APG-65雷達。該雷達採用倒置式卡塞格倫天線(Twist Cassegrain Antenna),這種天線能夠滿足脈衝多普勒雷達的需求,NO-193搜索距離80千米,跟蹤距離前半球56千米,後半球24千米。對轟炸機等大目標的作用距離要稍遠。具有下視/下射能力,上仰角度45度,下視角度15度,天線直徑93cm。NO-193雷達具有多種可選擇的工作模式,能夠與機載Shchel-3UM頭盔瞄準具、OEPS29光電系統共同跟蹤鎖定目標。

機鼻的紅外搜索/跟蹤系統當光電系統失掉目標時,雷達自動間歇性工作跟蹤目標,同時二者互為替補備份。在近距格鬥中,紅外跟蹤系統和激光測距器協同工作,可準確確定目標方位,從而具有控制R-73近距空空導彈進行離軸瞄準和發射的能力。機上還裝有SRIU-2敵我識別器和"警笛"3型(СеренаⅢ)360°雷達告警系統,邊條處裝有兩個SO-69電子對抗天線。OEPS29光電系統重8千克,裝在風擋前方,偏向飛行員右側。對典型戰鬥機目標尾追搜索距離15千米,跟蹤距離12千米。搜索範圍正負方向基本上與雷達相同,這是俄制IRST的一大特點。如OEPS29可達到左右各30度,俯仰各30度。激光測距器的最大測距距離在200米至6000米之間。

米格-29的頭盔瞄準具是整個火控系統中最有

米格-29的頭盔瞄準系統特色的部分。配合上R-73近距格鬥空空導彈,米格-29能在近距格鬥中佔據有利地位。R-73是一種具有全向攻擊能力的新型格鬥導彈,尾噴口的四周裝有4片舵面,實現了矢量推力控制,主動段的最大機動過載可達60G。該彈與頭盔瞄準具交聯,最大離軸角達正負60度,可對偏離飛機縱軸正負60度的目標實施有效攻擊。但由於米格-29本身的機械式操縱系統、人機工程的缺陷,使得頭盔瞄準具與R-73都無法發揮最大效能,實戰能力要打折扣。座艙的設計使得飛行員實際視野無法達到正負60度。但是機頭方向斜向下的視野很好,對飛行員攻擊地面目標時非常有利。

摺疊武裝設計

米格-29翼下有七個掛點,機翼每側3個+機身中軸線下一個。機炮埋入機首左側的翼邊內,從正面看是一個小孔。米格-29A以及後續型號使用的標準配置武器包括:

米格-29翼下掛點及武器掛載示意圖

一門30mm口徑Gsh-301(ГШ-30-1)機炮,備彈量為150發30mm高爆曳光機炮;炮重50千克,翻修壽命為2000發

BDZ-UMK2B掛架

APU-470,APU-73-1D和APU-68-85E發射架

R-27R1、R-27E、R-73空空導彈

S-8(80 mm)、S-24B(240 mm)火箭彈及相應類型的發射器 ·250千克、500千克航空炸彈,最大載彈量2000千克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鯤鵬講武堂 的精彩文章:

空中跳著華爾茲的美男子
在空中飛翔了半個世紀的美俄雙雄
老將不老土耳其豹1坦克仍能馳騁沙場
在歐洲上空肆意馳騁的解放者
三 月半又要搞大新聞?上午疑似核爆

TAG:鯤鵬講武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