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座幾度更名的牌坊帶給軍人的思考

一座幾度更名的牌坊帶給軍人的思考

1900年,北京紫禁城,殘陽喋血。大炮架在正陽門上,不可一世的八國聯軍舉行了耀武揚威的閱兵,中華民族在這樣的屈辱中走進20世紀。

115年後,北京天安門,艷陽高照。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式上,鐵流滾滾、鷹擊長空,激蕩光榮與夢想。

「軍事上的落後一旦形成,對國家安全的影響將是致命的。我經常看中國近代的一些史料,一看到落後挨打的悲慘場景就痛徹肺腑!」習近平主席在一次重要會議上如是說,讓我們對改革強軍有更多思考。

2017年9月7日,北京天高雲淡,一片晴好。當悠閑的腳步經過一座幾度更名的牌坊,那一刻,我的目光瞬間凝重:是啊,這個陽關燦爛的日子,《辛丑條約》簽訂116周年。

走進北京中山公園,在南門內,坐落著一座寬17米,高10.9米,四柱三樓藍琉璃瓦頂的青石牌坊。從甲午慘敗到辛丑之潰,從巴黎和會到抗美援朝,這座幾經更名的牌坊,百年來見證了中華民族由沉淪而復興的風雨征程,同時也向世人訴說著強軍興軍的歷史必然。

今天,就跟大家一起聊聊這座牌坊與它背後的往事——

「扶清滅洋」與公使之死

在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中,已是外強中乾的「天朝上國」被「彈丸之國」日本所打敗,號稱「亞洲最強海軍」的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洋務運動30多年成果一夜間灰飛煙滅,國際地位一落千丈,財富大量流出,國勢頹微。

西方列強再次盯上了中國這塊肥肉,在19世紀末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熱潮。隨著民族危機的加深和戰爭賠款的加劇,人民不堪重負,終於在1900年春天爆發了「扶清滅洋」的義和團運動。愚昧落後的大清統治者居然相信了義和團的「刀槍不入」,決定利用義和團對付八國聯軍,並於6月19日宣布不再為各國駐華使節提供保護,責令他們在24小時內離京。

之前多次挑釁並指揮士兵打死打傷數十名中國人的德國駐北平公使克林德拒不撤離,第二天一早,態度蠻橫地獨自前往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交涉。當這位手上沾滿中國同胞鮮血的公使乘轎帶領士兵路經東單牌樓北面時,與街上的中國軍民發生衝突,巡街軍官恩海開槍將克林德當場擊斃。

「克林德事件」成為了戰爭的導火索,事後,各國侵略軍紛紛以此為借口,對中國進行威脅。6月21日,清政府為了維護統治地位,與包括英、美、法、德、意在內的十一國同時宣戰,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爆發。

《辛丑條約》與「克林德碑」

戰爭開始後,清朝政府很快做出了反應,安排軍隊頑強抵抗列強的侵略。實際上,當時的清政府已經在武器方面部分實現了近代化,一些軍隊的武器裝備甚至超過聯軍。在參戰人數上,清朝政府軍隊的7萬人也是遠超聯軍的5萬餘人。但清政府的軍隊長期以來缺乏訓練,官兵戰鬥能力普遍偏低,鬥志低下,在聯軍的強大攻勢下很快敗下陣來。

清政府領導層也是只顧自身享樂和安全,在聯軍攻打北京時守將和高層領導人大都逃跑,導致北京城不攻自破。袁世凱的萬餘天津小站新編精銳陸軍在整場戰爭中並未參戰,甚至隔岸觀火。南方各省居然聯合與列強簽訂「東南互保」條約,致使整場戰爭變成了北京皇族、義和團拳民與列強之間的較量。

面對侵略者的洋槍利炮,儘管義和團拳民的表現英勇無畏,渾身貼滿「神符」,揮舞著大刀長矛赤膊衝鋒,但是終究無力回天,清政府內部一片求和之聲。為了保全自己,慈禧太后下令鎮壓義和團運動,任命李鴻章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負責和各國協商議和的事宜。1901年9月,清廷和列強代表簽訂《辛丑條約》。

條約中的第一條寫明讓清政府為「克大臣」在其遇難處建立一座牌坊,並讓醇親王載灃赴德親自道歉。1903年,牌坊建成。因為當時老北京城街牌坊都是木牌坊,這座格格不入的石牌坊也被當時的人稱為「克林德碑」。整座牌坊寬17米,高10.9米,橫跨東單北大街。當時碑上用拉丁、德、漢3種文字刻著以光緒皇帝名義頒布的「惋惜凶事之旨」。當時,每個經過此處的中國人都抬不起頭,這是中國戰敗求和的恥辱象徵。

條約還要求中國賠款白銀4.5億兩。當時中國人口4億5千萬,讓每個中國人都交1兩白銀的「罰金」,列強用這種方法來懲罰、侮辱所有中國人。除此之外,條約還規定拆除大沽炮台和北京至海通道的各炮台;在天津周圍20里內不得駐紮中國軍隊,列強可以在北京駐紮防守使館的衛隊,並在京榆鐵路沿線包括山海關在內的12個要地駐紮軍隊;至少兩年內禁止中國進口軍火和製造軍火的材料。清政府在很大程度上喪失了自己的軍事自主權,作為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完全失去了軍隊的庇護,完全向外國軍隊敞開。

條約的簽訂,標誌著以慈禧太后為首的清政府已經實際上淪為了「洋人的朝廷」,清政府成為了資本、帝國主義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巨額的賠款加劇了民眾的負擔,同時也進一步加劇了清政府內部的社會矛盾,民怨開始積累,最終爆發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統治。

「公理沒有戰勝」

一戰爆發後,為利用中國的資源和勞工,打擊德國在遠東的利益,各協約國紛紛拉中國參戰。1918年戰爭以同盟國戰敗投降而告終,加入協約國陣營的中國成為戰勝國。

勝利的消息傳來,國人歡慶之餘,也將被視為恥辱的克林德碑拆除。民國政府把已拆除的石牌坊材料,移到中央公園(即今天的中山公園),再建一座新的牌坊,以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勝利。由於當時,協約國戰後的宣傳口號是「公理戰勝,強權失敗」,石碑坊遂被改名為「公理戰勝坊」。重建的石牌坊兩面的碑文改刻中英文「公理戰勝」,牌坊也改稱「公理戰勝坊」。

然而,在那個「有強權無公理」的年代,大國之間的妥協交易一向不在意被交易的弱國利益。隨後召開的巴黎和會上印證了一切。雖然中國作為戰勝國勉強被允許參加,但在會上處處被刁難,列強也從未將中國視為平等一員。虛幻的「戰勝國」地位在積貧積弱的國力面前毫無意義,弱國無外交,儘管外交家顧維鈞憑藉對國際法深厚的研究據理力爭希望代表北洋政府收回山東的權益,但最終德國在山東的權益居然被列強分贓似的轉給了另一個戰勝國日本。

53年後的另一場對決

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中國軍民經過長期艱苦卓絕的鬥爭後,終於在1949年10月1日建立了新中國。

就在紅色政權誕生不到一年,1950年6月,朝鮮內戰爆發了。9月15日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在朝鮮半島西南的仁川登陸,一路越過「三八線」入侵朝鮮,向朝中邊境推進、轟炸中國丹東地區,嚴重威脅了新中國的安全。

根據形勢,中國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決策,並迅速組建了中國人民志願軍,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率領下,跨過鴨綠江,趕赴朝鮮戰場。然而,兩次相隔53年的戰爭,中國人民、中國軍人交出了截然不同的答卷。

戰爭中,面對由美國、英國、法國等17國組成的聯合國軍,其中的多個國家還是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參與者。志願軍將士英勇戰鬥,不怕犧牲,克服裝備落後、補給困難等劣勢,同朝鮮人民並肩作戰,將「聯合國軍」趕回了「三八線」以南區域。1953年7月,歷時2年零9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以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勝利宣告結束。

53年後的勝利向世人證明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不是以前腐朽的清政府,是一個全新的國家,我們的人民軍隊也是在多年的戰鬥中得到了磨鍊,戰鬥力大幅提升。抗美援朝是不僅僅是一場保家衛國的戰鬥,此一戰也打出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

1952年10月2日,亞洲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在北京召開。為了表彰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抗美援朝中的功績,大會決定將公理戰勝坊改為「保衛和平坊」。中英文「公理戰勝」文字鐫去,刻上了郭沫若題寫字跡遒勁凝重的4個鎦金大字「保衛和平」。時至今日,此牌坊作為中國近代歷史的重要見證,成為北京的一處著名景點。

國家大柄,莫重於兵。歷史告訴我們,落後就要挨打。今天的人民軍隊,已經站在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在黨的強軍思想指引下努力建設世界一流軍隊!我們的英雄軍隊有信心、有能力打敗一切來犯之敵!我們的英雄軍隊有信心、有能力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絕不讓落後挨打的歷史悲劇重演,讓「保衛和平坊」永遠屹立。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放軍報融媒體 的精彩文章:

厲害了,Word學校!告訴你部隊院校長啥樣?
講了這麼多道理,你還有什麼話想對教員說嗎?
鑄就「大國長劍」,這個部隊靠的是什麼
優秀青年代表共聚北京學習王銳事迹
全運回眸:速度和力量的交鋒 意志力和體力的對決

TAG:解放軍報融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