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老師「這個稱謂的演變歷史。

「老師「這個稱謂的演變歷史。

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來,教師就成為一個不可缺少的職業。古代,在我國佔主導的儒家「天地君親師」倫理道德體系下,教師被擺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上。早在戰國時期,儒家典籍《荀子禮論篇》就把教師和君主放在並列的位置上,「君師者,治之本也」。因此,我國有大量涉及教師的尊稱,除「老師」之外,還有「師傅」「師父」「師長」「夫子」「教授」「先生」「西席」「宗師」等等。不為大眾所知的是,這些稱謂里原本最為高貴的當屬「師傅」,它也是古今詞義變化最大的一個。

「師傅」本是國君或儲君的教師

太師、太傅、太保(前三者合稱三師),少師、少傅、少保(後三者合稱三孤或三少),或為輔佐國君之官,或為教導太子之官,或為高級虛銜。這些職務如直接輔佐、教導國君的,直接稱呼為「太師」「太傅」「太保」;教導儲君的,職務前面尚需加「太子」二字,如「太子太師」「太子少師」。它們被統稱為師傅、師保、保傅,合稱中當屬第一個為最常見。

相傳上古商周之時就有了太師,殷紂之時,箕子為太師。《大戴禮記》說周武王時:「召公為太保,周公為太傅,太公為太師。」《史記商君列傳》:商鞅以「太子,君嗣也,不要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說明秦在戰國時已有太子師、傅之官,三師、三少是否悉置,則無從斷定。漢沿置,秩三千石,位次太常。而據《唐六典》說法,太師等「師傅之官」在漢哀帝與漢平帝時列於「三公(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之上,稱為「上公」。東漢秩中二千石,太子對其執弟子之禮,三國因置。唐朝後,作為授予元老重臣之最高榮銜,為榮譽職,單純成為高級虛銜。話雖如此,「三師」「三少」往往因為有兼職,還是位高權重。如明朝的楊士奇先被任命為禮部左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後來又被提拔為少保、少傅,後又命他兼任兵部尚書。

「師傅」們在古代政壇地位如此顯要,中國古典小說、評書以及戲曲里當然也缺不了「師傅」們的身影。不知何故,小說、評書以及戲曲里的「師傅」都是以負面形象出現的。最著名的「太師」恐怕是北宋的「龐太師」。以龐籍為原型創作的人物龐太師的出鏡率極高,是一個一手遮天的人物。在《呼家將》里龐太師叫龐文,女兒龐賽花是仁宗的西宮娘娘,跟呼延家過不去,陷害忠良,斬了呼家三百多口。《七俠五義》里,龐太師名叫龐吉,也是國丈,仍然是奸臣,專和包公的開封府作對,而且兩個兒子龐昱、龐虎也都是作惡多端。《楊家將》里和楊家將斗,從楊繼業斗到楊文廣,鬥了整整四代。當代電視劇里更是如此,從少年包青天斗到老年包青天,真正的生生不息,其樂無窮。其實,歷史上真實的龐籍非但不是奸臣,反而是賢臣名相,可說是天大的冤枉。「太傅」在古代小說里的形象也好不到哪裡去,司馬懿獲得太傅之位後就發動高平陵之變,從此曹家孤兒寡母一直生活在司馬家的陰影中。此外,《鹿鼎記》中的鰲拜也曾獲得太子太傅和太師的稱號。

《少年包青天》里經典的龐太師形象(王繪春飾演)

連環畫《三國演義.政歸司馬氏》

「師傅」從教師變成工人稱謂

從一個稱謂語屬性的變化,能反映出社會文化、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及民族心理等多方面的變遷。因此對稱謂語的研究,不僅有語言價值,也有社會價值。《毛詩序》中寫道,「尊敬師傅,則可以歸安父母,化天下以婦道也。」這裡的「師傅」,特指貴族的女師,她們負責撫育貴族少女並教授其女德。《春秋穀梁傳昭公》記載,「羈貫成童,不就師傅,父之罪也。」說明上古時代,「師傅」一詞已經有教師的意思了。後來,師傅逐漸成為學徒對傳授技藝的業師的尊稱,如「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師傅」最終變成工人的尊稱,應該和新中國工人階級地位提升有關。

新中國成立初期,新型的人際關係以及工人隊伍的建立,使得工人階級在社會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師傅」這一稱呼正好迎合了建國初期工人階級佔主導地位的這一需求。因此,工人隊伍中的尊稱「師傅」便在工廠內大量被人們使用,他們彼此間互稱「師傅」,尤其是上了年紀的工人,再叫上一聲「老師傅」,既顯示了尊敬,又不乏親切。如老舍的話劇《女店員》就出現了大量涉及師傅的台詞,「小吳:尤師傅,那就趕快好好教教我吧!」「余志芳:吳師傅,誰知道,有那麼一天我不恰巧來接您的活兒呢?」

話劇《女店員》

不過,這一時期文學作品中「同志」稱謂仍然占著主導地位,使用頻率大大超過了其他稱呼語的使用,雖然「師傅」也被人們使用,但是使用頻率明顯沒有「同志」高,在原來可以使用「師傅」、「先生」或其他稱謂語的地方基本上也可以用「同志」這一稱謂。

建國初期,各個通稱在文學作品中的使用頻率

80年代的《非教師稱「老師」的社會調查》一文論述:「建國以來,漢人常用的社交稱謂可以說經歷了兩次巨大變化。第一次是『同志』取代『先生、太太、小姐』。第二次是『師傅』這一稱謂迅速擴大適用範圍,大有要取代『同志』之勢(當然最終尚未取代),甚至有人管警察、解放軍戰士也稱『師傅』。」「師傅」被擴大化和70年代的工人宣傳隊有關,隨著工人宣傳隊進駐學校和研究所,工人社區中的尊稱「師傅」便從廠內傳到了社會。這一現象以上海最為突出,北京也步上海後塵。從此,「師傅」這一稱呼在全國各大城市迅速傳開,漸漸為大家所慣用。

改革開放後,「師傅」逐漸失去了尊稱的意義,也逐漸失去了老師的意義,被稱呼者的社會地位也大不如從前。90年代後,將老師叫做「師傅」並不多見,反而對生人或是關係不密切的熟人較常用,「師傅」多數被用於對體力勞動者的稱呼。如「張師傅大餅店」「李師傅汽配店」;再如稱呼計程車司機、公交車司機常用「師傅」稱謂,在公交車或出租汽車上常能聽到這樣的言語,「師傅,麻煩在這裡停一下」。90年代以來,「師傅」差不多已經取代「同志」,成為最流行的稱謂。

「老師」也從教師泛化為成大眾尊稱

除了「師傅」外,「老師」一詞的含義也慢慢發生變化,泛化為白領的尊稱。漢語中,「老師」本來一詞與「教師」同義,都是指教育工作者。「老師」一詞當稱謂時,可在前面加上姓氏,指言語交際中特定的教育工作者,具體形式為:「姓氏+老師」。「老師」一詞最早是對荀子的稱呼,《史記孟子荀卿列傳》:「齊襄王時,而荀卿最為老師。」「老師」的本意是指最老的師。老師變成今天的意思,和後來的科舉制度有關。

荀子像

尊師重道是傳統禮制之一。「師」作為知識的傳授者,理所應當受到「生」的尊敬。縱觀中國歷史,老師這一身份除了在特殊的歷史時期以外的的絕大部分時間裡,都是處於社會上層,是令人尊重的。古代,要拉近兩個人的關係,除了家族結親外,另外一個手段就是擬師生。在明清科舉中,「老師」往往是明清兩代舉人、進士對主考官的尊稱,也稱座主。房師則是明清時舉人、進士對薦舉本人試卷的考官的尊稱,也就是閱卷老師。雖然「老師」「房師」並沒有真正教過這些考生,但師生的名分一定,這些考生就要承擔孝敬、維護老師的義務,而老師也要照顧考生的仕途前程。從此,「老師」成為重要的尊稱,師生關係也成為重要的利益關係。這一傳統一直保持到了近代,如很多國民黨黃埔生,為了拉近和蔣介石的關係,不以職務相稱,而稱呼其為「校長」。

新中國成立後,一般以「教師」和「老師」作為教師的稱謂,從當時使用的實際情形來看, 主要適用於中小學教師, 對於大學教師則較少使用該詞,而多用「教授」等職稱辭彙。80年代以來,尤其是進入本世紀以來,「老師」一詞含義開始擴展,「老師」一詞的用法開始泛化。我們發現,「老師」 這一稱謂也開始越出教育界而出現在社會的其它領域。比如文藝界、新聞界、出版界、體育界。「老師」和教師的其他稱謂相比,職業標記已淡化,既可實指從教人員,也可用於其他社會領域,甚至可以拋開職業背景,尊稱對方「老師」,如「唐國強老師」、「樂嘉老師」,樓下美髮店的小哥也可以叫「托尼老師」。同個單位甚至同個領域內,年輕人或者資歷較淺的人在稱呼比他們年長或者資歷深的人時,也常常會選用「老師」作稱謂。此外,和自己有交際關係的人,如果沒有更為適宜的稱謂,「老師」也是最為適宜的稱謂。可見,「老師」的詞義已經超越了原有的使用範圍,在社會交際中不斷泛化,成為一個突破職業、身份被廣泛應用於日常言語交際的稱謂。

現在,依然保留「師傅」這一稱呼的行業多為「藍領」從業人員,如公交司機、計程車司機、各類維修人員、食堂服務人員、快遞員等;而對腦力勞動者或「白領」,一般都稱呼為「老師」。「師傅」和「老師」詞義的變化,反映了時代的特點,也是一種非常有意思的社會現象。

文章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依舊是那個熱愛分享的路人。

每日一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