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是誤解!寶馬設計師說,造型好看未必是好的設計,工業設計一直被忽視

這是誤解!寶馬設計師說,造型好看未必是好的設計,工業設計一直被忽視

工業設計,並不是我們長期以為的把機器外觀美化一下就行。

幾天前的2017上海設計之都活動周,又一次吸引人們的目光。

琳琅滿目的展品背後,似乎預示著:城市人越來越在乎生活美學,在乎「設計感」,願意花更多的錢,去購買有創意的生活用品。

然而,也有人說,真正關乎城市發展、關乎中國製造2025戰略的設計卻被忽視了,那就是工業設計。

工業也要設計,曾被認為很荒唐

9月初的早晨,上海展覽中心門口已經排起長隊。

那幾天,來自全球的創新設計產品,分布在近13000平方米的創意展區里。

炫酷黑科技、原創潮單品……然而,王日華在參觀完後,說了一個轉折句:「中國的設計師越來越有創意。只是可惜,工業設計太少了。

他是上海工業設計協會會長,每屆受邀前來觀展,親眼見證中國設計如何在近幾年迅速騰飛,甚至在國際上嶄露頭角。然而他感到,現在熱鬧的大多還是時尚消費品設計,另一塊工業設計,或者狹義地說,機械裝備設計,依然不受重視。

有火眼金睛的「內行」發現,今年的上海設計周上,有些展台的傢具其實是「熟面孔」,已經展出過好幾回,企業繼續把「老東西」拿出來,還真有消費者以為是新鮮設計,看得津津有味。

「而真正的工業設計,卻沒有多少展櫃,它的價值被嚴重低估。」王日華說,「尤其是機械裝備設計,才是真正能引領中國製造走向中國創造的關鍵。

與他不謀而合的,還有另一個沒有出現在上海設計周上的人。他叫柳冠中,清華大學教授。他開創了中國工業設計專業的先河,奠定了我國工業設計的理論基礎,因此被外界譽為「中國工業設計之父」。

上世紀80年代,柳冠中從德國學成歸國,回來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提出,想開設一門學科叫「工業設計」。結果當時被引為笑談。有人這樣說:工業只有重工業、輕工業之分,工業還要你設計,簡直荒唐。

「我們以為工業設計,就是工業的外觀設計。而計劃經濟時代,我們的工業只重功能,不需要外觀。這就是我們一直以來的認識誤區。」柳冠中解釋。

那麼,工業設計究竟是什麼?

工業設計師,不是機器外觀美容師

在柳冠中看來,工業設計的本質,是由大工業時代的分工帶來的。

想像一下,農耕時代的手工作坊,一個師傅帶著一幫徒弟進行創造和設計。哪個環節要調整,小團隊里打聲招呼,彼此說一聲就成。

然而當人類進入大工業時代,生產的東西不是十個八個,而是成百上千。於是有了分工,有了流水線,每一個工種崗位必須分開,工人只做一個環節。

分工帶來效率,分工也帶來隔閡。工人做完自己的環節後,他壓根不知道下一步工序是什麼。而他做的環節有沒有達標?如何檢測?這些都成了問題。

所以,必須有一種人,他提前就設計好了一切:如何設定分工崗位、如何讓每一個環節無縫銜接、如何讓成百上千個作品都達標,甚至如何進行市場營銷。一切流程想清楚後,才能有一條生產線。而這個「想清楚」,就是工業設計。

一名工業設計師,需要懂得材料、懂得工種、懂得銷售、懂得市場。工業設計,並不是我們長期以為的把機器外觀美化一下就行。

「國內很多人,把設計當作生產力。其實不是,它是生產關係的調整,是頂層制度設計,是一種產業革命。」柳冠中對許多人反覆強調過這一點。 

可惜的是,即便業界意識到工業設計的重要,願意投入的設計師也不多。

工業設計投入大、產出周期長,看到結果需要三五年以後,過程中充滿風險。而時尚消費品設計周期短、回報快、容易做。如何選擇,不言而喻。

王日華進一步說,面對這道選擇題,大型國有企業尤其為難。在GDP(國內生產總值)考核壓力下,領導任期內往往覺得,還是短平快的項目更能有個交代。工業設計,相對時尚消費品設計而言,顯得冷清許多。

火箭般增長,只差臨門一腳

設計師周佚,20多年前從廣東回到上海。出乎同行意料,他主動投身於工業設計,開了一家工業設計公司。

當時,鄧小平南方談話的春風,在這座城市剛剛吹起,一切方興未艾。而周佚,放眼整座城市,發現幾乎沒有一個競爭對手。「我們大概是上海最早的民營工業設計公司。」他說。

當時市場上做工業設計的機構不是沒有,但大多並非專職。頭幾年,周佚的客戶大多來自外企。他的第一批項目,就是夏普、西門子等跨國企業主動找上門的。頂峰時,周佚的公司成為西門子亞太地區創新中心合作夥伴,為西門子提供全方位的設計服務。

然而大好形勢並沒有一直持續下去。2005年後,西門子逐步取消了在中國的手機、電話機業務,也停止了與周佚的合作。

公司面臨轉型。但是怎麼轉?

「工業設計的範圍其實很廣,它調整的是人與機器的關係。」周佚說,於是他想到,讓公司的設計業務從消費端轉向策略端,也就是為企業制定相關產品的一整套策略。

2010年,國內新興企業風起雲湧,周佚接到了更多國內企業的訂單。他們的創新需求和外企很不一樣。

比如,有段時間特別流行「互聯網跨行業顛覆」,一些不做手機的國內企業想要進入手機領域,他們連品牌都是全新的,需要工業設計的不只是某一段環節,而是整條產業鏈,從品牌戰略、概念、生產到產品落地。

「我們的設計從前端一直做到後端。」周佚感慨,由於國內企業創新體系還不健全,反而讓設計師可以大展拳腳。業務模式的升級換代,也讓他的「工業設計公司」轉型成了一家「產品創新公司」、「決策諮詢公司」。

但其實,國內客戶只是不明白,這本就是工業設計應有之義。

隨著「雙創」的推動,國內企業彷彿一張白紙一般,擺在設計師面前,任由他們從頭畫到腳。中國工業設計的發展速度,仿如火箭般高速增長。其中,工業設計師可發揮的空間,遠超出以往,甚至可能是全球500強跨國設計公司都達不到的量級。

我們在工業設計上,其實只差臨門一腳。

缺理性判斷,想不清楚品牌風格

這臨門一腳怎麼踢出去?不妨聽一下國際優秀工業設計師的建議。

在松江大學城的上海視覺藝術學院「德稻大師工作室」里,賀邁接受了記者專訪。

他是德國著名工業設計師,尤為人所知的,是幾款經典寶馬汽車的設計。近幾年,他頻繁來到中國開展業務,對於中國設計有哪些問題,感觸很深。

有一次,他給一家中國企業設計產品方案,企業領導一直猶豫不決,在多個方案里遲遲不能抉擇,只會一個勁地不斷要求賀邁的團隊繼續設計新方案。

賀邁詢問對方,究竟想要什麼風格、什麼定位的設計?對方又回答不出來。

後來,賀邁得知,他的上一任設計團隊,已經為這家企業設計了上千個修改方案,卻仍然沒有讓對方滿意。聽聞此事,賀邁決定放棄這家企業的業務。

他解釋,在德國,每個品牌都有自己清晰的定位,企業對設計方案幾乎沒有「選擇困難症」,因為它不是根據個人喜好。

比如說,寶馬、賓士、奧迪這3個汽車品牌,彼此風格、定位差異很大。有的注重舒適低調,因此車頭設計看起來像一個微笑。有的注重時尚個性,車頭設計看起來像一頭猛獸。

但是在中國,品牌的概念近幾年才日益被重視。更多中國企業,並沒有想清楚自己的品牌風格、品牌文化。於是面對琳琅滿目的設計方案,他們只能憑個人感覺,而不是理性判斷,哪一種方案才真正符合品牌定位。

有些中國企業,甚至都不確定誰才是決定方案的那個人。

「當然,也有可能是大老闆來決定。但很可能,企業想做的產品針對的是年輕人,而大老闆已經70多歲了。」賀邁用開玩笑的語氣說道。

成為一流,先要自己把問題解決了

另一個備受詬病、老生常談的問題,就是抄襲模仿。這對設計和創新,是致命傷。

柳冠中參加過許多工業設計的學術會議。他發現中國設計師的問題幾乎永遠就是那幾個。

比如有一次,一位業界知名的英國設計師來到中國,當場就有中國設計師問:「您覺得我們中國設計應該怎麼做?」外國人的回答非常堅決:「這是你的事,不是我的事,你不要來問我。」

接著第二個問題往往就是:「您認為,中國怎麼能夠做出世界一流的設計?」外國人回答:「中國的發展經歷和歐洲不一樣。你們現在遇到的問題是我們沒有遇到過的,當你們自己把問題解決了,你們就是一流。

當然,在發展的初級階段,模仿、複製是難以避免的。

柳冠中喜歡舉的一個例子就是汽車。1957年左右,我們引進蘇聯汽車的整套生產設備、流水線、模具,對方還派來技術人員輔導,汽車生產線一下子就建成了。

那個年代,我們出了數不清的勞動模範、先進工人、技術骨幹。然而到了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中國製造的汽車仍然是老樣子,設計幾乎沒有改進。

「因為設計是蘇聯的,我們當時不知道什麼是工業設計,我們在引進時,沒有真正學會他們的設計,只知道埋頭苦幹。」柳冠中說。

同樣,改革開放初期,我們派了幾個代表團去日本引進電冰箱。所有代表團,都引進了日本同一類生產線。

柳冠中說,當時應該由一個代表團去買松下的生產線,一個去買夏普的,另一些去買澳大利亞的、法國的、英國的、美國的……「這樣過個三五年,說不定中國冰箱就製造出來了」。

賀邁也遇到過類似事情。他說有好幾次向中國團隊介紹方案,當他自豪地表明「我們的設計獨一無二,極具創新」時,對方往往一臉冷漠地反問:「此前有人做過嗎?有經驗讓我們參考嗎?」

不是為了美觀,而是為了解決社會問題

更難克服的,還是觀念誤區。

什麼才是好的設計?中國消費者十有八九會這樣回答:造型好看、別緻、時尚。

然而,受訪的工業設計師們幾乎都是另一個答案:好的設計不是外觀漂亮,而是真正解決社會問題,引導人們健康合理地生活。

比如一個杯子,製造時,它是產品;流通時,它是商品;使用時,它是用品;被扔到垃圾箱時,它是廢品,或許還能被廢品回收。設計一件物品,不能只有外表炫酷,必須考慮它會經歷4道社會程序,面臨4種處境,每一道程序如何應對,是設計師的責任。

在接受採訪時,賀邁說:設計,是為了讓地球可持續。柳冠中說:設計,是為了真正解決社會問題。

賀邁坦言,自己設計的汽車,吸引了很多消費者買車,「但我知道,這樣會加劇城市的擁堵」。所以現在,他醉心於設計城市的交通系統,夢想通過先進的「無人駕駛汽車」系統,解決交通擁堵這個頑疾。

他還設計了一款感應式多功能水龍頭,獲得國際大獎。但是這款水龍頭讓他得意的地方,並不是外觀多麼炫酷和夢幻,而是它的自動感應和多功能,能夠減少細菌交叉感染,適用於醫院等公共場合。

「我設計的是水龍頭,但我更在意的是,我的設計能挽救更多人的生命。」賀邁說。 

柳冠中描述,隨著我們目前「消費升級」,越來越多的生活品設計得像藝術品,引導你奢侈,引導你浪費。市場在狂歡,讓你不斷買買買,商業和設計共同構築起一種虛幻的幸福模式。

比如手機,不到一年就買新的,比如去田子坊逛逛,忍不住買來各種新鮮的小東西,在桌上擺了兩個月又扔了。有沒有人想過,這會帶來極大的回收負擔、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有沒有人想過長此以往,我們的後代怎麼辦?

真正好的設計恰恰相反。

邁賀工作室設計的產品

「工業設計在意的,不是很酷很炫的小玩意,而是創造力的提升、國力的提升。」柳冠中說,而這恰恰是我們這一輪消費升級、設計升級中,較為忽略的。

城市創新,上海需要什麼設計

在周佚的設計團隊里,他認為最有價值的專業令人意想不到,那就是人類學專業

「我們叫消費洞察。」他說,驅動社會發展和設計的,將會是人本身的社會現象和心理現象。未來,可能每個人都能成為設計師,只要有發現問題的眼睛,有改變的衝動。 

過去,職業設計師必須依附大企業,但現在有了互聯網,許多環節可以通過成本很低的外包方式解決。甚至一個消費者,可以直接把需求放到網上,誰能製作設計,網友們投標。

一個現實是,中國的勞動力價格不斷上漲,逼著越來越多的企業思考如何解決問題。這種倒逼,讓設計得到了重視。柳冠中形容,設計師從原來打「游擊戰」,變成打「陣地戰」。

然而當設計進入深水區以後,我們的關注點,不應該只是時尚消費、品牌消費,而是生活究竟需要什麼、社會發展需要什麼、城市創新需要什麼。比如,新出現的分享經濟,就是用設計解決社會問題的一個案例,也是未來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城市和人如何共處?這將是中國工業設計逃避不了的問題,也是我們走向創造大國的必由之路。

如今,很多人拿深圳和上海做比較。王日華覺得不太公平,畢竟,上海是一座老牌工業城市,1865年江南製造局就誕生在上海,走過一個多世紀,這座城市的創新成本顯然比較高。

許多受訪者都表達了同一個意思:在工業設計上,上海應該承擔引領的使命。因為上海有成熟的工業體系,有優秀的設計學院、教育資源,比如同濟大學、上海視覺藝術學院的德稻大師工作室等等,上海還雲集了各種設計人才。

比起短平快的時尚消費品,或許工業設計,尤其是在制度模式設計、生產關係的設計上,上海更能走出一條創新之路。

正文圖片:蔣迪雯 攝  採訪嘉賓提供

題圖來源:蔣迪雯 攝責任編輯:龔丹韻圖片編輯:邵競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放日報 的精彩文章:

開課啦!語文特級教師:「君子不器」,才能贏得未來
斯曉夫:當下中國衡量創業是否成功,必須走出「唯經濟指標論」
軍事專家陳虎點評朱日和大閱兵:我們會有更多能「掀桌子」的武器
施一公獲2017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

TAG:解放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