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藥材:海金沙

中藥材:海金沙

藥材名稱:海金沙

別名:左轉藤灰、海金砂、金沙藤、左轉藤、蛤蟆藤、羅網藤、鐵線藤、吐絲草、鼎擦藤、猛古藤

採收加工:立秋前後孢子成熟時採收,過早過遲均易脫落。選晴天清晨露水未乾時,割下莖葉,放在襯有紙或布的筐內,於避風處晒乾。然後用手搓揉、抖動,使葉背之孢子脫落,再用細篩篩去莖葉即可。

藥用部位:孢子

產地:華東、中南、西南地區及陝西、甘肅

科:海金沙科

原植物:海金沙

植物情況:多年生攀援草本

長1-4m。根莖細而匍匐,被細柔毛。莖細弱、呈乾草色,有白色微毛。

葉為1-2回羽狀複葉,紙質,兩面均被細柔毛;能育羽片卵狀三角形,長12-20cm,寬10-16cm,小葉卵狀披針形,邊緣有溫齒或不規則分裂,上部小葉無柄,羽狀或戟形,下部小葉有柄;不育羽片尖三角形,通常與能育羽片相似,但有時為1回羽狀複葉,小葉闊線形,或基部分裂成不規則的小片。

孢子囊生於能育羽片的背面,在2回小葉的齒及裂片頂端成穗狀排列,穗長2-4mm,孢子囊蓋鱗片狀,卵形,每蓋下生一橫卵形的孢子囊,環帶側生,聚集一處。孢子囊多在夏秋季產生。

海金沙藥材性狀:孢子粉狀,棕黃色或黃褐色。質輕滑潤,撒入水中浮於水面,加熱後則逐漸下沉,燃燒時發出爆鳴及閃光,無灰渣殘留。氣微,味淡。

優等品以色棕黃、體輕、手捻光滑者為佳。

鑒別: 取本品少量,撒於火上,即發出輕微爆鳴及明亮的火焰。

海金沙藥性:

【性味】甘、咸,寒。

【歸經】歸膀胱、小腸經。

【功能主治】清利濕熱,通淋止痛。用於熱淋,砂淋,石淋,血淋,膏淋,尿道澀痛。

【用法用量】6~15g,入煎劑宜包煎。

【貯藏】置乾燥處。

【備註】用於熱淋、石淋、膏淋等症,常與金前草、澤瀉、滑石、石葦等葯配伍應用。

【注意】

《本草經疏》:""小便不利及諸淋由於腎水真陰不足者勿服。""

《本經逢原》:""腎臟真陽不足者忌用。""

【復方】

治小便不通,臍下滿悶:海金沙一兩,臘麵茶半兩。二味搗研令細。每服三戧,生薑、甘草湯調下。(《本草圖經》)

治熱淋急痛:海金沙為末,生甘草湯沖服。(《泉州本草》)

治膏淋:海金沙、滑石各一兩(為末),甘草二錢半(為末)。上研勻。每服二錢,食前,煎麥門冬湯調服,燈心湯亦可。(《世醫得效方,海金沙散)

治尿酸結石症:海金沙、滑石共研為末。以車前子、麥冬、木通煎水調葯末,並加蜜少許,溫服。(《廣西中藥志》)

治小便出血:海金沙為末,以新汲水調下。一方用砂糖水調下。(《普濟方》)

治肝炎:海金砂五錢,陰行草一兩,車前六錢。水煎服,每日一劑。(《江西草藥》)

治脾濕太過通身腫滿,喘不得卧,腹脹如鼓:牽牛一兩(半生半炒),甘遂、海金沙各半兩。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煎水一盞,食前調下,得利止後服。(《醫學發明》海金沙散)

治脾濕脹滿:海金沙一兩,白朮二錢,甘草五分,黑丑一錢五分,水煎服。(《泉州本草》)

【各家論述】

1.《本草經疏》:海金沙,甘寒淡滲之葯,故主通利小腸,得牙硝、梔子,皆咸寒苦寒之極,又得蓬砂之季,所以能治傷寒熱狂大熱,當利小便,此釜底抽薪之義也。淡能利竅,故治熱淋、血淋、膏淋等病。

2.《本草述》:海金沙,方書但知其治血淋、膏淋、石淋等症,詎知其種種所患,皆本於濕土之氣不能運化,而又有火以合之,乃結聚於水道有如是耳,豈可徒取責於行水之臟腑乎?試觀東垣治脾濕方,更如續隨子丸之亦治通身腫滿、喘悶不快者,則可以思其功之所主,固不徒在行水之臟腑矣。

3.《嘉佑本草》:主通利小腸。馬牙消、蓬砂共療傷寒熱狂,或丸或散。

4.《綱目》:治濕熱腫滿,小便熱淋、膏淋、血淋、石淋,莖痛,解熱毒氣。

5.《本草正義》:利水通淋。治男子淫濁,女子帶下。

6.《中國植物志》:治筋骨疼痛。

7.《廣西中藥志》:用於水腫及熱病吐血。

8.《湖南藥物志》:補脾健胃。治小兒食積。

9. 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治尿路感染,尿路結石,腎炎水腫,感冒發熱,小便短赤,腸炎,痢疾。

10.《江西草藥》:清熱解毒,利尿除濕。治肝炎,腎性水腫,皮膚濕疹,水痘,尿血,痄腮,風火牙痛,喉蛾,白喉,帶狀皰疹,小兒疳積。"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藥材知識 的精彩文章:

乾薑: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燥濕消痰

TAG:中藥材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