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蔡明亮談VR:如何在虛擬實境中一展長鏡頭美學?

蔡明亮談VR:如何在虛擬實境中一展長鏡頭美學?

蔡明亮談VR:如何在虛擬實境中一展長鏡頭美學?

台灣名導蔡明亮日前集結李康生陸弈靜尹馨拍攝了VR 電影《家在蘭若寺》,以蔡明亮之前照顧李康生小中風的生活為基礎,敘述李康生所演主角在山裡養病的故事,整片就在蔡明亮與李康生平時生活附近的廢墟拍攝。此片瞄準今年威尼斯VR競賽而來,只可惜鎩羽而歸,大獎由《Arden』s Wake》獲得;不過好消息是台灣新媒體藝術家黃心健的VR作品《沙中的房間》獲得了「最佳VR體驗獎」。

但縱然蔡導並未一舉拿下威尼斯,《家在蘭若寺》仍然對VR電影極具重大意義,它不僅是華人第一部VR劇情長片,蔡明亮更在此片深刻體會VR與傳統電影的巨大鴻溝,並在其中發揮蔡氏美感。本文集中在VR電影的拍攝技巧、敘事手法,為您帶來精細的蔡明亮第一手訪談紀錄。

聽說蔡導在拍攝《家在蘭若寺》之前,其實很排斥 VR?

蔡明亮(以下簡稱「蔡導」):我對 VR 的排斥並不是媒材本身,而是我本來就很排斥科技(笑)。當然我自己用智慧型手機,也離不開它。但我心裡其實很不喜歡科技為世界帶來的改變;可是我無力改變它,也不會去否定科技,我對自己的期許是使用它,但跟它保持距離,保持冷靜,不會完全被科技牽著走。

後來當 VR 來找我的時候,我也接受一件事了:這個世界一直不停在改變。像李安拍一個 120 格的影片(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他一直強調畫面看起來很真實,但其實我看是差不多的。我沒有說他不好(笑),我的意思是如果你使用了這項工具,你就會盡量想辦法沿著工具表達事情。我自己反而不會這樣思考。

但李安也跟我講說「阿亮,你很適合去做3D。」我也沒有去追究為什麼我很適合,但我迷迷糊糊感覺到,很可能是我的長鏡頭,跟我取景是使用美學概念的思考。他在提醒我:我可以用這些新技術來表達我一貫的做法。

蔡明亮談VR:如何在虛擬實境中一展長鏡頭美學?

回到電影,我能接受電影從默片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我也能了解所有的導演當年對技術變化都有很大的掙扎,但他非接受不可。比如說數位拍攝發明以後,你能只用底片嗎?當然可以,但你會變很麻煩,你很難找到合適的底片,也找不到沖印廠。每個媒材都有好處也有缺點,像賽璐璐最長就10 分鐘,再長機器也沒辦法跑,但它就是化學作用的結晶,那種很深邃、很歷史的質感是數位拍攝做不到的。可是數位拍攝很輕便,寬度也比較大。像我拍長鏡頭,又希望演員在某種狀態下的,就覺得它有突破性的方便啊。所以我拍《郊遊》(他自己第一部數位劇情長片)時,數位攝影讓我單一個鏡頭可以拉得更長了,也讓我決定這部片最好的展演方式是在美術館。這讓我慢慢接受新的東西。

但一開始找我拍 VR 坦白說也蠻怪的。這兩年我常去中國,發現那邊大家都在談VR;先順帶一提我這兩年在中國都反盜版,不是錢的問題,而是受不了我的作品被下載隨便就在咖啡廳或手機上看,而不是在電影里好好享受美學(笑)。回到 VR,我在中國接觸了好多相關訊息,說幾年內會怎樣,市場會有多大什麼的,這些商業的事情我聽不懂。但前年底,前任威尼斯主席馬可波勒打了電話給我,說想請我拍 VR,作為另一個影展的開幕片。

我說好啊,但我不了解,所以我試著去做功課。後來回台北到了一個全都年輕人的 VR 開發公司,看了一些他們的作品。但看了以後就打退堂鼓,我覺得那影像很混亂,不是要說美學,連美感都看不到了。不過最後要走的時候,有一個年輕人再問我要不要看他新研發的畫面?我說好。那只是一個簡單的 3D 畫面而已,但卻讓我感受到「童趣」,很像那種小時候看的 3D 玩具(雷射立片)。那反而簡單又迷幻,讓我聯想到李安拍少年 Pi 幾個畫面的感覺,我特別喜歡那種 60 年代的感覺。我腦子轉了一下覺得這有美感,問他想不想合作?但後來馬可波勒這筆資金有問題,就沒繼續下去了。在那不久之後,HTC 就又來找我了(笑)。

蔡導認為 VR 電影有什麼特性?該怎麼拍?

蔡導:我看 VR 美感首先要解決「不浮躁」的問題。我本來就是劇場出身的人,這幫助我思考在 360 度環境,該怎麼吸引人的目光。像我那時第一次看 VR 的時候,360 度都有東西,有人在跳舞之類的… 我認為那都是炫技,太複雜了,無法讓注意力集中。

蔡明亮談VR:如何在虛擬實境中一展長鏡頭美學?

再來 VR 是沒有特寫的。我曾請工作人員拉近鏡頭,看看 VR 特寫是什麼樣子,結果一看,這不是一般角色也變巨人了嗎?但平面電影投影在大螢幕上時,你不會覺得裡面的物體巨大,只會變仔細去彰顯細節。它也沒有剪接的概念,所以 VR 媒材不太適合拍動作片;可能用特效輔助還能做出一些效果,但你如果要凸顯打鬥中招數的變化與身體律動感,有點難。

接著 VR 就真的丟掉構圖了,因為你不能控制觀眾怎麼看,除非你把影像遮掉,但那就失去 360 度的影像樂趣。這讓我蠻頭痛的,我的很多電影美學就建構在這些部分上。我常說特寫本身就是一種構圖,每個人的臉都不同,要怎麼拍這張臉,讓它拍出美感就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

另外 VR 電影鏡頭位置怎麼放,可能跟平面電影比起來更重要,也是我這次拍片花很多心力的部分。一般電影拍攝有角度、距離與框框(指螢幕限制)的問題,但 VR 沒有框框,我發現角度、高度問題會變得非常敏感。機器只要稍微高或低一點,帶給觀眾的感受就絕然不同。以前平面電影我只要框框設好就大概沒問題了,但 VR 電影我必須仔細考量,不斷嘗試高度、角度,才能有效讓觀眾的視線集中。

那如何在本片中一展您的長鏡頭美學?

蔡導:長鏡頭是一種「觀看」最基本的概念。現在主流電影已經變成以敘事為主,以前在拍《你那邊幾點》時跟一位法國攝影師合作,他結束時才跟我說:原來我以前拍得都是「對白」,不是「畫面」。我前面說得讓觀眾意識自己是在「看電影」,但唯有透過畫面的說服力,才能讓觀眾認為他是人,而不是「演員」。像李康生在我的長鏡頭裡並不是演,而透過我的一些提示,在裡面找到生活中的自己。

我本身對電影的看法就跟其他人不同,我非常講究美學,哪怕是拍一隻小蚊子也得要有美學作基礎;因此我的電影是以影像思考,而非敘事。長鏡頭也是架構在這個基礎上。這份美學要發揮在 VR 上難度就很高,因為你在 VR 里感受的並非 100%真實,你還會知道那是虛擬的,目前跟平面電影相比質感也有些缺乏。

不過我的電影本來就是鏡花水月。舉個例子,我在羅浮宮那次(2013《臉》成為羅浮宮首部電影典藏),那時羅浮宮外面花園有幾顆大樹,我想把它變成森林,但我不找其他真的森林來拍,我要造假,但假裡面有真,所以我有五十幾面鏡子去折射,讓它變成更多樹。我知道很累很麻煩,但它產生了新的效果,在電影里就同時有了「影像」跟「裝置」的概念。所以我壓根就覺得電影就不需要太寫實。

蔡明亮談VR:如何在虛擬實境中一展長鏡頭美學?

到了 VR 的時候,我就更覺得不要那麼寫實,但同時還是具有「真實感」的。就像我劇情里的鬼看起來也像真的人一樣,但一旦經過了造型與氛圍的轉換,就能讓你感受出少了那一份寫實。接下來我還會繼續發展我所謂的「造型性電影」,包括演員與場景都需要做造型,有點回到 60 年代在片場拍片,你知道它是假的,但看起來也不假的感覺。這才能讓電影本身深具創造性,也讓觀眾無時無刻意識自己是在「看電影」,進而有思考能力,判斷自身跟電影之間的關係。

像這部《家在蘭若寺》中我光第一個鏡頭就長達七分鐘,HTC 當面是對我沒什麼意見,但我知道他們還是有抗拒的(笑)。我後面跟他們解釋,如果沒有那麼長,我就不知道該怎麼拍這個鏡頭了。一個人生病(指李康生),他必須只能枯坐在那邊治療,傳統電影敘事幾秒中能帶過,但當一個鏡頭長達七分、十分,你就會懂那種無奈了。雖然長,但你還是可以慢慢觀察到兩個人的情緒變化。

不過 VR 有一個好玩的地方,我覺得觀眾在 VR 里,自己就變成剪接師了,他們可以自由用視覺、聽覺組合我的長鏡頭。就好比片中飛來一隻昆蟲,它很可能就無防備地從你眼前刷過,產生一種跟平面電影截然不同的趣味;或又是觀眾轉頭一看,發現這牆壁、布景這麼漂亮。

那拍攝本片最大的困難或問題在哪? VR 電影又有什麼地方需要克服?

蔡導:拍攝這部片期間其實有很多衝突的,包括有頭顯的問題啊等等。現在拍攝的技術已經比較成熟了,所以他們才敢拍;但顯影出來到頭顯時就折損很多。拍攝的時候我也一直在選機器,考量每台機器拍出來的不同效果。平面電影已經發展非常成熟了,但 VR 電影需要計算,需要縫圖。影片在 VR 頭顯上的成果也沒那麼成熟,我們在拍這部片的時候,要花好大力氣處理這件事。所以我認為《家在蘭若寺》這片三年後看,等顯影技術成熟時會好很多。

蔡明亮談VR:如何在虛擬實境中一展長鏡頭美學?

導演,這讓我想起我之前曾採訪過一位也是作 VR 的遊戲設計師(水口哲也)。他也認為 VR 還不夠成熟,認為畫質要到達 8K 才能跟人類視覺相等。

蔡導:哈哈,很開心有人跟我一樣想法。他們現在拍攝的確是在用 6K 甚至 8K 在拍,你看平面電影只要 4K 就很強了。但我認為 VR 還有一個問題,無論畫質多強,VR 影片總是少了一份真實與距離感,尤其越近變形就越重。不過也因為如此,大家在看 VR 的時候知道自己在看虛擬實境,所以 VR 電影反而不用過分要求真實性,非得拍得跟真的一樣,這是創作 VR 電影時可以思考的事情。

我過去拍電影剪接也好,聲音也好,甚至連字幕都是,每個細節都親力親為,因為我認為電影就是導演自己的作品,而且我很在乎觀眾每一份觀看的細微心理,所以過去合作後制人員都蠻怕我的。所以這次有一個部分比較麻煩,就是系統的問題(注)。我已經比預計還要晚出發去威尼斯了,但我想堅持到最後一刻,把(Gear VR 版)畫面儘可能做到最好;可是真的很頭痛,因為威尼斯版本(Gear VR)影像怎麼做的都是錯的啊! (笑)

:本文採訪時間在威尼斯影展更改參賽規定之前。原本規定只能使用 Samsung Gear VR 作為觀看頭顯參賽,但已推翻這項決定,讓《家在蘭若寺》可以順利用 HTC 自家的 Vive 作為參賽。

|此文作者Chris,原文首發於台灣「硬塞報童」網站,經蔡明亮導演授權轉載。

|題圖照片:蔡明亮導演,??Chang Jhong Yuan

蔡明亮談VR:如何在虛擬實境中一展長鏡頭美學?

迷影網(Cinephilia.net)創立於2010年,聚焦於創作和搜集最好的華語電影文字內容,翻譯傳播海外電影學術界和評論界的聲音,用更為生活化的方式解讀電影,結合編輯部、專欄作者群以及所有願意分享個體電影體驗的讀者們,共同創造出中文世界裡獨具特色、質量兼備的電影網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迷影網 的精彩文章:

Day 278 有時電影就得出發無聲的怒吼
女性與電視喜劇:私生活即(電視)喜劇
女性、紀錄片和實驗電影:女性敘事者們
揭開大衛·林奇電影噩夢之源——《橡皮頭》(1977)
《人流》:在刻意而粗糙的創作里,我甚至看不到悲憫

TAG:迷影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