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決定你是否會短命的十大特徵

決定你是否會短命的十大特徵

你是長壽還是短命?真的有跡象可查!

以下是判斷你是否會短命的十大特徵,如果已經出現至少3個,可要小心了!

特徵1:心跳越快,壽命越短

在生物界,一般而言,心跳越快,壽命越短。

比如烏龜活得久就是因為心跳慢,烏龜冬眠時,一分鐘心跳才10次。而老鼠之所以短命就是因為心跳快,老鼠不管活動與否,每分鐘心跳約在100-150次。

那麼人的心臟每分鐘跳多少次才算正常?

一般在清醒、不活動的安靜狀態下,心跳維持在每分鐘在60-70次較好。心臟病人可以將靜息心率控制得更低些。

特徵2:力量弱,肌肉少,壽命短

擁有一身肌肉,和瘦弱無力,哪種壽命更短?

瑞士科學家一項針對瑞士100萬名男性長達27年的調查發現,擁有更強壯肌肉的男性死亡率更低,且壽命也更長。

受試者根據握力大小、俯卧撐個數和小腿屈伸力量強度進行分組,其中力量更強的組的平均死亡率比其他組低了20%~35%,患精神疾病的概率更是低了接近65%。

擁有強壯肌肉,更能抵抗肌肉流失,身體機能也能得到更好的維持,壽命也就更長。相反,如果肌肉少、力量小,身體機能自然差,壽命也就短了。

特徵3:不動手,少動腦,壽命短

美國明尼蘇達州梅奧診所的研究人員發現,經常做手工的老人出現記憶力問題的風險會明顯降低,得老年痴呆症的風險也會因此降低,壽命也更長。

研究人員介紹,這可能是因為當人們在從事這些活動時能刺激大腦,保護大腦神經元。

而如果退休後的老人,整日無所事事,精神委靡,不僅身體會越來越差,也極易出現精神方面的問題,自然也會影響壽命。

特徵4:走路速度越慢,壽命越短

美國匹茲堡大學的研究者總結:普通人的走路速度是每秒鐘0.9米,那些走路速度低於每秒鐘0.6米的人死亡的可能性會增加,而走路速度超過每秒鐘1米的人壽命較長。

這是有一定道理的。步行速度慢一方面反映老人的身體系統已經受損,另一方面也表明他步行時需要耗費較多的能量。

特徵5:平衡感越差,壽命越短

不抓住任何東西,坐下、然後站起來,這一測驗還能預測死亡率。尤其對51到80歲的人來說,這項測試十分有用。

發表於歐洲期刊《心臟病學》的這項研究發現:滿分為10分,受測人在坐下或站起的過程中使用手或膝蓋進行支撐的話,一次會被扣去1分;失去平衡則被扣去0.5分。

經過長期的跟蹤調查,研究人員發現,取得3分及以下的人在6年內死亡的概率,比取得8分以上的人高出5倍。這是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的肌肉會變得鬆弛,平衡感的降低也會導致人更加容易摔倒,影響壽命。

特徵6:反應越遲鈍,壽命越短

人做出反應的時間也是壽命指示器,就過早死亡的可能性而言,反應遲鈍的人比反應迅速的人高出兩倍多。

這是英國愛丁堡大學和格拉斯哥醫學研究會的研究成果,因為反應時間是衡量智力的標準,智力又是人體「系統完整性」的指示器,反應慢說明人體系統完整性較差,壽命也越短。

特徵7:腰圍長,壽命短

腰圍越長,壽命越短。

腰圍粗細與人體內臟脂肪多少直接相關,而內臟脂肪堆積會導致疾病發生。

同時,腰腹部還是腎臟、胰腺、肝臟等重要器官的集中地,如果脂肪過多,就會破壞胰臟系統,加大高血壓、血脂異常、脂肪肝、糖尿病等疾病的患病風險,從而影響到壽命。

特徵8:脖子越粗,壽命越短

如果男性頸圍超過39 厘米,女性頸圍超過35厘米,則說明脖子較粗,發生心血管事件的風險高,壽命也越短。

這是因為頸圍越大,患心血管疾病的幾率也越大。

有研究為證,美國《臨床內分泌學與代謝》雜誌上的一項研究對3000多名研究對象進行脖子測量,同時對這些人進行血壓、血脂、血糖等指標檢測。結果發現,脖子越粗的人,其心血管疾病風險就越大。

特徵9:睡太多或睡太少,都壽命短

美國疾控中心選取了5.4萬名成年人,結果發現與每天睡眠7~9小時的人相比,睡眠時間太短的人患冠心病、腦卒中的幾率較高,而睡眠時間過長,也存在同樣的風險。

成年人最適合的睡眠時間為每晚7~9小時,時間過長或過短都不好。

特徵10:晚餐越豐盛,壽命越短

美國一位健康專家說:晚餐的作用,四分之一是維持生命,四分之三是維持醫生的收入。

而晚餐如果吃的太豐盛,大量食物進入身體,血糖濃度升高,刺激胰島素大量分泌。再加上晚上能量消耗很少,多餘的能量易轉變成脂肪儲存在身體里,引起肥胖,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影響壽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經濟網 的精彩文章:

美專家:美國反恐陋習不改 難逃「越反越恐」怪圈
時速250公里動車組下線
敬佩!老戲骨張晨光劉佩琦片場從不拿劇本讓孫儷汗顏
高端利用成稀土產業關鍵一環
香港女星廖麗麗病逝 曾演李若彤版《神鵰》孫不二

TAG:中國經濟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