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怎樣看待和對待學生的課堂「失語」

怎樣看待和對待學生的課堂「失語」

教育是選擇和平衡的藝術

——以學生課堂「失語」現象處理為例

陳大偉

一、怎樣界定課堂上的學生「失語」

在《地球上的星星》有這樣的片段:

蒂瓦日老師上詩歌課:「瑞傑?達蒙戴,你來朗誦這首詩。伊夏,你來解釋這首詩。」

瑞傑是很優秀的學生,詩是這樣的:「我低頭俯視/你正如天空中的一片雲/口渴的大象經過,我的同伴到來/清脆的自行車鈴聲,一顆顆小鵝卵石/還有盲人的指路棍/畫面散去,你又是我們的小溪。」

瑞傑朗讀結束,伊夏站起來,猶猶豫豫、結結巴巴:「眼見為實,耳聽為虛。人們大都這樣說。但是,眼見未必為實,耳聽未必……」

蒂瓦日老師很不耐煩:「什麼虛虛實實的?」全班同學哄堂大笑。

蒂瓦日叫起米努?派特來解釋。米努的解釋是:「這首詩說,作者從小溪中看到了天空,不同的事物倒影也不同,最後我們發現那是條小溪。」蒂瓦日肯定了米努的解釋,伊夏失望地坐下,眼中透著失望和委屈。

下課了,瑞傑給伊夏說:「你的理解才是對的。其他同學只是死記硬背出來的。蒂瓦日先生很嚴格,你只要記住他說的話,回答時依樣畫瓢就可以了。」

我們討論的「失語」,並非醫學上因疾病所表現出的語言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的喪失。學生在課堂上的「失語」主要有三種表現:一是課堂上不受老師關注,沒有機會發聲;二是指過去在課堂上要參與發言,經過一段時間的課堂生活以後,學生不願意發言了,不再參與了,比如在《地球上的星星》中,不斷經受老師輕視和打擊,伊夏對教學感到恐懼,對參與感到害怕,不再參與教學,開始逃避老師,不再在課堂上發言,「他沉默了」;三是站起來的學生,也發言了,但他們嘴裡說的不是自己想要想說的話,而是迎合老師,「記住他說的話,回答時依樣畫瓢」,這種「失語」是「他在說話,但說的不是自己本來的話,而是老師想要的話」。

這裡的「失語」不是先天的,而是經歷教學活動中「失」的過程。導致「失」的原因很多,也比較複雜。比如:因為年齡增長,學生擔心他人嘲笑,學會內斂地生活,不願意再表現自己;老師提出的問題太難,學生沒有參與交流和討論的能力;對自己的表達缺乏信心,無法有水平有質量地組織交流表達的語言,等等。在這種種原因中,我們主要聚焦在教師的影響上,討論因為教師的影響,學生不能參與,變得不想參與、不再參與,或者在參與的表達中說老師需要的話的情形

二、課堂學生「失語」現象批評

對於學生在課堂上的「失語」現象,總體來說是需要批評的。批評的理由,就我看來主要有這樣一些:

這樣的學習經歷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認知。使學生以為學習就是接受,就是聽老師的,用不著自己動腦筋,用不著自己的意見。這樣的學習體驗和學習認知可能把學習變成被動學習,接受學習,機械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失去學習的批判性和創造性

這樣的學習會影響學習的質量和效果。教學需要反饋和互動,需要有針對性的指導,如果學生在課堂上「我不想說了」,或者學生說的不是內心真實的想法「你想要我怎麼說,我就怎麼說」,少了一種了解學生問題和困惑的渠道,老師的教學指導就可能減低針對性和實效性。另外,學生不願意或者不能表達自己的意見,課堂上的信息失去了多樣性的來源,信息來源變得單一,教學中的課程資源有所缺失,參與學習的學生成長也會大打折扣。

這樣的學習可能養成學習依賴。一般來說,表達常常需要思考、帶來思考,參與表達體現存在價值、帶來自我實現。學生不參與可能失去思考的機會,說老師的想要的話可能導致思維深度、廣度的降低。久而久之,學生就可能不再承擔思考的責任,形成不必思考、不再思考的思維惰性,養成等待老師提供答案的學習依賴。在缺乏思考和交流的生活中,學生會失去思考得到鍛煉的機會,無法發展思考的能力,慢慢地也就失去了課堂上自我存在的價值感和意義感。

這樣的教學使執教者失去教學相長的機會。教師是需要終身學習、不斷成長的專業,教師專業成長的一種有效途徑是教學相長。在學生「失語」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得不到學生有價值的學習信息反饋,缺乏對學生思維過程、思維方式、學習困難的了解,缺乏學生參與問難答疑時的相互砥礪,缺乏學生有價值的生活經驗和相關認知的豐富,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教學相長就失去了基礎,教師的專業發展就少了一種通道和路徑

三、課堂學生「失語」的必然性申辯

通過學生在課堂上「失語」現象的批評,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理想的教學應該充分讓學生多參與多表達,讓學生說出自己的話,教學要盡量避免學生「失語」。這可以成為一條教學的理想。在教師培養培訓中,我們會對學習者提出類似的要求;在課堂觀察和討論時,我們也常以此標準評價教師的課堂教學。

實踐的情形不能僅僅是理論推演,不能過於理想化,因為實踐的問題要複雜得多。對於複雜的教育實踐,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就其廣義的理解來說,這是一個受教育者和教育者都在精神上不斷的豐富和更新的多方面的過程。同時,這個過程的特點是,各種現象具有深刻的個體性:某一條教育真理,在第一種情況下是正確的,在第二種情況下是無用的,而在第三種情況下就是荒謬的了。」就課堂教學中的「失語」現象,實踐中的教師可以有以下的考慮和申辯。

首先,從現實條件看「失語」的必然性。每一個教師在實踐情形中都身處教學任務繁雜、教學時間有限的困境,教師不可能給每個學生表達的機會,不可能讓每一次的交流表達都充分自由。課堂上就40或45分鐘,教學需要安排閱讀、思考、實踐練習等不同活動,課堂對話除師生對話、同學和同學的對話,還有與書本的對話,對自我的對話。在面向全班的表達和交流中,教室的表達者大多只能是一個(從這種意義上,小組討論是一種擴大參與和交流的有效方式),這樣在班額較大、學生人數較多的情況下,讓一部分同學參與交流,讓其餘一部分同學「失語」就成了教學中不得不做出的選擇。實踐可以證明,這也是一種較為有效的選擇:如果只顧交流的參與數量,問答到底,缺乏深入思考、淺層次的課堂,學生沒有沉思、沒有與自我原有經驗的深度對話,沒有經歷思維挑戰,這樣的課堂對學生並不構成發展意義

其次,從學生髮展需要看「失語」的價值。學習需要表達——張嘴,同時也需要傾聽——閉嘴;表達帶來自我實現,傾聽傳遞彼此尊重和關懷;學生需要在課堂上學會適當閉嘴,教師在課堂上應該讓一些同學閉嘴,在閉嘴中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有傾聽中學到其他同學的東西。另外,教師的任務還要促進學生髮展,學生的發展既有個性化的發展,也有社會化的發展;社會化發展意味著孩子要走向成人世界、進入成人世界,走向成人世界就不得不放棄一些兒時幼稚的、不成熟的、粗鄙的、乃至錯誤的語言。這樣,教師不能一味站在學生身後任其自然,教師需要引導、糾正和指向,在這個過程中使學生習得老師所期望的表達。

不用說,對「失語」現象的批評是有道理的;但也不能說,對課堂上必然出現的「失語」的必然性申辯就沒有道理。把兩者放在一起,我們或許可以說,教育最大的特點就是不能絕對化,教育不能非此即彼,教育是一種選擇和平衡的藝術。所謂選擇,就是在有限的時間裡,在具體的教育情境中,教育無法面面俱到,只能有所選擇,有所側重,有所放棄,儘管這种放棄是讓人遺憾甚至是痛苦的。所謂平衡,就是在心中要有中庸的價值取向,比如,在自由和約束、在尊重和引導之間就需要尋找一種兼顧的中間道路,這一節課在此有所側重,下一節課對彼有所兼顧。

四、對課堂「失語」現象的求解

一方面需要學生「張嘴」,另一方面課堂上又不能不讓學生學會「閉嘴」;一方面是應該鼓勵學生說自己的話,另一方面教育又不能不引導學生放棄自己不一定合理的話。那對於學生在課堂上的「失語」問題,還有解嗎?應該怎麼解?

較為圓通的說法是:這要看具體的情況,看學生實際的情形,看教學的任務要求,把握好選擇和平衡的觀念,「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但這樣說,可能都不會覺得滿意,因為缺乏一些具體的情況的討論,說了等於不說。

這裡就討論一些具體情況。

先說針對不同的學生。在時間有限的背景下,學生舉手要求發言選擇誰來交流?我的建議是把機會給很少舉手的同學,經常參與的同學有的是機會,他們已經獲得了較多的機會;過去很少舉手(或者從不舉手)的同學,今天舉手了,無論如何要給他一個機會鼓勵他、支持他,讓他對參與有信心、對自己有信心。也有的同學從不舉手,參與時發言質量不高,讓其他同學看不起,反而失去參與的積極性,怎麼辦?這可以讓這些同學事前準備,事先準備過了,參與就不怕了,準備以後的交流發言質量高了,學習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也就上來了。

聽說過這樣的故事,錢夢龍老師在小學期間,曾經留級三次。老師說他是「聰明面孔笨肚腸」,他也認定了自己是個笨孩子。就是這樣的學生,小學五年級時的語文老師給他布置「秘密任務」——讓他提前查字典,然後在課堂上讓錢夢龍領大家學生字,就這一招使錢夢龍找回了自信,他從此發憤苦讀,最終取得了成功。班上不參與的同學多,今天給這一位、明天給那一位布置一點這樣的「秘密任務」,每節課深度關心一位這樣的學生,讓他成功參與,時間一長,就可能水到渠成。

再說針對不同的學習材料和任務。我把學生要學的知識分為確定性知識、不確定性知識、屬於不確定知識但有更好表達和呈現的知識。對於確定性知識,教師應該教出確定性來,讓學生接受和使用規範的交流與表達;對於不確定性知識,教師要尊重學生的話語,鼓勵學生創造性地表達;對於不確定但有更好表達的,老師要引導學生學會更合理地表達,在引導中實施教育、在引導中促進發展。

如何引導呢?有這樣一個例子。老師上完《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後問:「在這篇課文中,你最喜歡誰?」老師期望學生回答「喜歡孫悟空」,可是站起來的學生回答:「白骨精!」老師耐住性子:「為什麼喜歡白骨精。」學生說:「課文中的白骨精堅忍不拔,而且還很聰明?」這時老師應該什麼辦?如果老師批評學生:「你怎麼能夠這樣想?」學生就可能想:「那你要我怎麼想?」然後揣摩老師想要的答案,不敢說出自己的真心話——「失語」。如果老師對學生大加讚賞:「你真錯,真會思考!」放任學生這樣的思考和表達,教師就沒有盡到自己的教育的責任,教師就是失職。

這裡,我建議的處理原則是:首先,對所有站起來的學生我們都應該鼓勵,鼓勵他們的參與,鼓勵他們創新性的想法,保護他們求知和探索的積極性。其次,不是說學生說的都對,如果學生說錯了,教師不加以引導和幫助,教師就是不負責任,只有學生的自主建構、沒有教師的價值引導是不可取的。對學生明顯錯誤的認識,教師必須引導他們獲得正確的認識。對「學生喜歡白骨精」這個問題必須讓學生明白,道德的底線是對他人生命和自由的尊重。第三,學生錯了,我們還要學會將認識錯誤和糾正錯誤的機會和權利還給學生,不要只是簡單的一句話「你錯了。正確的答案是……」而是應該積極引導,啟發他自我認識、自我改進、自主建構

運用這樣的原則,我們可以採取這樣的方法。在學生說出「喜歡白骨精的堅韌不拔和聰明」以後,用微笑的眼神看著這位同學,這樣的看有兩個目的,一是促進這個同學自我反省,反省自己的思考和回答是否真正合理;二是為自己思考贏得時間。然後對學生說:「你這個回答出乎老師意料,但是老師很喜歡你能夠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這是鼓勵學生說自己的話)。而且你的回答是在認真看書、認真思考的基礎上做出的,我覺得全班同學在這一點上都應該向你學習(充分肯定學生的努力和方法)。不過老師有一個問題,如果你是唐僧,你還喜歡白骨精的聰明和堅韌不拔嗎?白骨精的聰明和堅韌不拔的想吃掉唐僧耶」通過換位移情,使學生明白「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明白聰明與堅忍不拔要用對地方,而且要啟發學生認識「害人者必自害」——當白骨精堅韌不拔地要吃唐僧時,更堅韌不拔的孫悟空出現了,白骨精被正義消滅。在這樣的引導中,學生可能改變原有的思維方式,獲得成長和進步。

——刊於《福建教育》(德育)7月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成都陳大偉 的精彩文章:

TAG:成都陳大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