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中醫內科經絡肢體病證~痹病

中醫內科經絡肢體病證~痹病

痹病

痹病指正氣不足,風、寒、濕、熱等外邪侵襲人體,痹阻經絡,氣血運行不暢所導致的,以肌肉、筋骨、關節發生疼痛、麻木、重著、屆伸不利,甚至關節腫大灼熱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證。

痹病的含義有廣義、狹義之分。痹者閉也,廣義的痹病,泛指機體正氣不足,衛外不固,邪氣乘虛而人,臟腑經絡氣血為之痹阻而引起的疾病統稱為痹病,包括《內經》所含肺痹、心痹等臟腑痹及肉痹、筋痹等肢體經絡痹。狹義的痹病,即指其中的肢體經絡痹,本節主要討論肢體經絡痹病。

肢體經絡痹病,為常見病,發病率甚高,有些甚為難治,求治於中醫者多,療效亦佳。

痹病在文獻上有許多名稱,或以病因、或以癥狀、或病因與癥狀結合命名,如風痹、寒痹、風濕、行痹、痛痹、著痹、歷節、白虎歷節、痛風等。《內經》最早提出了痹病名,並專辟「痹論」篇,對其病因、發病、證候分類及演變均有記載,為後世認識痹病奠定了基礎。如論病因說:「所謂痹者,各以其時,重感於風寒濕之氣也」,論證候分類說:「其風氣甚者為行痹;寒氣甚者為痛痹;濕氣甚者為著痹也」。仲景在《傷寒論》里對太陽風濕,在《金匱要略》里對濕痹、歷節風進行了辨證論治,所創立的桂枝附子湯、桂枝芍藥知母湯、烏頭湯等至今仍為治痹的常用效方。隋·《諸病源候論》不僅對痹病的多種臨床表現進行了描述,而且在病因學上提出了「由血氣虛,則受風濕,而成此病」。唐·《千金要方》已認識到有些痹病後期可引起骨節變形,收集了許多治痹方劑,而且有藥酒、膏摩等治法。金元時期,《儒門事親》對相似的風、痹、痿、厥、腳氣等病證進行了鑒別。《丹溪心法》提出了「風濕與痰飲流注經絡而痛」的觀點,豐富了痹病的病機理論。明清時期,痹病的理論有較大發展和日臻完善。《醫門法律》對痹病日久,主張治療應「先養血氣」。清代溫病學的形成,對熱痹的病因、癥狀和治療有更充分的論述。痹病久病人絡在這一時期受到重視。.《醫宗必讀》對痹病治療原則作了很好的概括,主張分清主次,採用祛風、除濕、散寒治療,行痹應參以補血,痛痹應參以補火,著痹應參以補脾補氣。《醫學心悟》《類證治裁》等醫籍也贊同這一觀點。

西醫學的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骨性關節炎、坐骨神經痛等疾病以肢體痹病為臨床特徵者,可參照本節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

1.正氣不足正氣不足是痹病的內在因素和病變的基礎。體虛腠理空疏,營衛不固,為感邪創造了條件,故《諸病源候論,風病·風濕痹候》說:「由血氣虛,則受風濕」。《濟生方·痹》也說:「皆因體虛,腠理空疏,受風寒濕氣而成痹也。」正氣不足,無力驅邪外出,病邪稽留而病勢纏綿。·

2.外邪入侵外邪有風寒濕邪和風濕熱邪兩大類。外感風寒濕邪,多因居處潮濕,涉水冒雨,或睡卧當風,或冒霧露;,氣候變化,冷熱交錯等原因,以致風寒濕邪乘虛侵襲人體所致。正如《素問·痹論》說:「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感受風濕熱邪,可因工作於濕熱環境所致,如農田作業,野外施工,處於天暑地蒸之中,或處於較高濕度、溫度的作坊、車間、實驗室里,風濕熱之邪乘虛而人。亦可因陽熱之體、陰虛之軀,素有內熱,復感風寒濕邪,邪從熱化,或因風寒濕郁久化熱,而為風濕熱之邪。

風、寒、濕、熱之邪往往相互為虐,方能成病。風為陽邪開發腠理,又具穿透之力,寒藉此力內犯,風又借寒凝之積,使邪附病位,而成傷人致病之基。濕邪借風邪的疏泄之力,寒邪的收引之能,而入侵筋骨肌肉,風寒又借濕邪之性,粘著、膠固於肢體而不去。風、熱均為陽邪,風勝則化熱,熱勝則生風,狼狽相因,開泄腠理而讓濕人,又因濕而膠固不解。

風、寒、濕、熱病邪留注肌肉、筋骨、關節,造成經絡壅塞,氣血運行不暢,肢體筋脈拘急、失養為本病的基本病機。但風寒濕熱病邪為患,各有側重,風邪甚者,病邪流竄,病變遊走不定;寒邪甚者,肅殺陽氣,疼痛劇烈;濕邪甚者,粘著凝固,病變沉著不移;熱邪甚者,煎灼陰液,熱痛而紅腫。

痹病日久不愈,氣血津液運行不暢之病變日甚,血脈瘀阻,津液凝聚,痰瘀互結,閉阻經絡,深入骨骱,出現皮膚瘀斑、關節腫脹畸形等症,甚至深入臟腑,出現臟腑痹的證候。

初病屬實,久病必耗傷正氣而虛實夾雜,伴見氣血虧虛,肝腎不足的證候。

t真臨床表現]

肌肉、筋骨、關節疼痛為本病的主要證候特徵。但疼痛的性質有酸痛、脹痛、隱痛、刺痛、冷痛、熱痛或重著疼痛等各異。疼痛的部位,或以上肢為主或以下肢為甚,可對稱發作亦可非對稱發生,或累及單個關節或多關節同病,可為遊走不定或為固定不移。或局部紅腫灼熱,或單純腫脹疼痛,皮色不變。或喜熱熨,或樂冷敷。多為慢性久病,病勢纏綿,亦可急性起病,病程較短。病重者,關節屆伸不利,甚者關節僵硬、變形,生活困難。

[診斷]

.1.發病特點本病不分年齡、性別,但青壯年和體力勞動者、運動員以及體育愛好者易於罹患。同時,發病的輕重與寒冷、潮濕、勞累以及天氣變化、節氣等有關。

2.臨床表現突然或緩慢地自覺肢體關節肌肉疼痛、屈伸不利為本病的癥狀學特徵。

或遊走不定,惡風寒;或痛劇,遇寒則甚,得熱則緩;或重著而痛,手足笨重,活動不靈,肌肉麻木不仁;或肢體關節疼痛,痛處欣紅灼熱,筋脈拘急;或關節劇痛,腫大變形,也有綿綿而痛,麻木尤甚,伴心悸、乏力者。

3.舌苔脈象舌質紅,苔多白滑,脈象多見沉緊、沉弦、沉緩、澀。;

4.輔助檢查實驗室和X線等檢查常有助於痹病診斷。

[鑒別診斷]

痿病肢體痹病久治不愈,肢體關節或因痛劇,或因屆伸不利,或因變形而活動減少,肌肉廢用而漸萎瘦,而與痿病相似。其鑒別的要點是看有無疼痛。痿病以肌肉軟弱無力或萎縮為臨床特徵,並無疼痛,因肌肉軟弱無力而行動艱難,甚至癱軟於床榻;痹病以肢體肌肉關節疼痛、酸楚、麻木為臨床特徵,因疼痛或關節變形而行動艱難,因行動艱難肌肉少用而漸瘦,但不至癱瘓。臨床上也有既有肢體肌肉萎弱無力,又伴有肌肉關節疼痛者,是為痿痹並病,可按其病因病機特點,辨其孰輕孰重進行辨證論治。

[辨證論治]

辨證要點

1.辨病邪偏勝風寒濕熱為病各有偏勝,根據臨床主症特徵,分辨主導病邪。如遊走不定而痛者為風邪勝;疼痛劇烈,遇冷加重,得熱則減者,寒邪為勝;重著固定,麻木不仁者濕邪為勝;病變處掀紅灼熱,疼痛劇烈者熱邪為勝;病變處有結節、腫脹、瘀斑或肢節變形者,為痰瘀阻痹。

2.辨別虛實根據病程長短及全身狀況辨別虛實。一般突然發病,或發病雖緩,但病程短者多為實證。反覆發作,經久不愈者多虛實夾雜。疲乏少動者多氣虛;面色觥白,心悸者多血虛;肌肉麻木,肢節屈伸不利者多肝虛筋失所養;骨節變形,腰膝酸軟,多腎虛骨痹不已。

治療原則

本病為邪氣痹阻經絡,氣血運行不暢所致,故祛邪活絡、緩急止痛為本病的治療原則。

因邪氣雜至,祛風、散寒、除濕、清熱、祛痰、化瘀通絡等治法應相互兼顧,因邪氣有偏勝,祛邪通絡又各有重點。正氣不足是本病的重要病因,久病耗傷正氣而虛實夾雜者,應扶正祛邪,且扶正有助祛邪。風邪勝者或久病人絡者,應佐養血之品,正所謂「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也;寒邪勝者,應佐助陽之品,使其陽氣旺盛,則寒散絡通;濕邪勝者,佐以健脾益氣之品,使其脾旺能勝濕;熱邪勝者,佐以涼血養陰之晶,以防熱灼營陰而病深難解。益氣養血、滋補肝腎是虛證、頑痹的重要治法。

分證論治

·行痹

癥狀:肢體關節、肌肉酸痛,上下左右關節遊走不定,但以上肢為多見,以寒痛為多,亦可輕微熱痛,或見惡風寒,舌苔薄白或薄膩,脈多浮或浮緊。

治法:祛風通絡,散寒除濕。

方葯;宣痹達經湯。

方以蜂房、烏梢蛇、土鱉蟲、螳螂通經活絡以宣痹;威靈仙、羌活、防風、秦艽、稀薟草、青風藤疏風祛邪;當歸養血活血;穿山甲搜剔絡脈瘀滯。

若以肩肘等上肢關節為主者,為風勝於上,可選加羌活、白芷、桑枝、威靈仙、薑黃、川芎祛風通絡止痛。若以下肢關節為主者,為濕勝於下,選加獨活、牛膝、防己、萆蘚、松節等祛濕止痛。以腰背關節為主者,多與腎氣不足有關,酌加杜仲、桑寄生、淫羊藿、巴戟天、續斷等溫補腎氣。若見關節腫大,苔薄黃,邪有化熱之象者,宜寒熱並扇,投桂枝芍藥知母湯加減。,

或以防風湯加減,方以防風、麻黃、秦艽、葛根祛風除濕;肉桂、當歸溫經活血;茯苓健脾滲濕,姜、棗、甘草和中調營。

·痛痹,

癥狀:肢體關節疼痛較劇,甚至關節不可屈伸,遇冷痛甚,得熱則減,痛處多固定,亦可遊走,皮色不紅,觸之不熱,苔薄白,脈弦緊。

治法:溫經散寒,祛風除濕。

方葯:烏頭湯。

方中以制川烏、麻黃溫經散寒,宣痹止痛;芍藥、甘草緩急止痛;黃芪益氣固表,並能利血通痹;蜂蜜甘緩,益血養筋,制烏頭燥熱之毒。可選加羌活、獨活、防風、秦艽、威靈仙等祛風除濕。加薑黃、當歸活血通絡。寒甚者可加制附片、桂枝、細辛溫經散寒。

或予驗方溫經通痹湯,方以附子、乾薑、炒川椒溫陽以祛寒;烏梢蛇、蜂房、土鱉蟲活絡通經;當歸、丹參人血和營,活血通絡;稀薟草、羌活祛風除濕,共奏散寒通絡,宜痹止痛之功。.

,著痹

癥狀:肢體關節疼痛重著、酸楚,或有腫脹,痛有定處,肌膚麻木,手足困重,活動不便,苔白膩,脈濡緩。

治法:除濕通絡,祛風散寒。

方葯:薏苡仁湯加減。

方以薏苡仁、蒼朮健脾滲濕;羌活、獨活、防風祛風勝濕;川烏、麻黃、桂枝溫經散寒;當歸、川芎養血活血;生薑、甘草健脾和中。關節腫脹者,加秦艽、革蘚、防己、木通、薑黃除濕通絡。肌膚不仁,加海桐皮、稀薟草祛風通絡,或加黃芪、紅花益氣通痹。

若痛甚者,可用《醫學心悟》蠲痹湯治之。

·熱痹

癥狀:肢體關節疼痛,痛處掀紅灼熱,腫脹疼痛劇烈,得冷則舒,筋脈拘急,日輕夜重,多兼有發熱,口渴,煩悶不安,舌質紅,苔黃膩或黃燥,脈滑數。

治法:清熱通絡,祛風除濕。

方葯:白虎加桂枝湯。

方以白虎湯清熱除煩;桂枝疏風通絡。可加銀化藤、連翹、黃柏清熱解毒;海桐皮、薑黃、木防己、威靈仙等活血通絡,祛風除濕。若皮膚有瘀斑者,酌加丹皮、生地、地膚子清熱涼血散瘀。

濕熱勝者亦可選用《溫病條辨·中焦》宣痹湯加減治療。

熱痹化火傷津,症見關節紅腫,疼痛劇烈,入夜尤甚,壯熱煩渴,舌紅少津,脈弦數者,治以清熱解毒,涼血止痛,可用犀角散加減。

·旭痹

癥狀:肢體關節疼痛,屈伸不利,關節腫大、僵硬、變形,甚則肌肉萎縮,筋脈拘急,肘膝不得伸,或尻以代踵、脊以代頭而成廢人,舌質暗紅,脈細澀。

?治法:補腎祛寒,活血通絡。

方葯:補腎祛寒治王湯。

方以川續斷、補骨脂、骨碎補、淫羊藿補腎壯筋骨;制附片補腎陽除寒邪;熟地填精補血滋養肝腎;桂枝、獨活、威靈仙祛風散寒除濕;白芍養血緩急舒筋。

肢體關節刺痛,屈伸不利,多個關節漫腫,重則關節腫大,頑麻頑痛,久而不除,舌質紅赤,兩側有瘀斑,治以化瘀滌痰,通絡止痛為主,方以宣痹化瘀滌痰湯。方中蜂房、烏梢蛇、廑蟲、羌活、伸筋草、稀薟草活血祛風,通絡宣痹;當歸養血和營;制南星、白芥子豁痰;生薑、片薑黃舒筋散結止痛。瘀血征明顯者加血竭、皂刺、乳香、沒藥活血化瘀。骨節變形嚴重者,可加透骨草、尋骨風、自然銅、骨碎補、補骨脂搜風壯骨。兼有低熱,或自覺關節發熱,去淫羊藿,加黃柏、地骨皮退虛熱。脊柱僵化變形者,可加金毛狗脊、鹿角膠、羌活補腎壯筋骨。

·氣血虧虛證

癥狀:四肢乏力,關節酸沉,綿綿而痛,麻木尤甚,汗出畏寒,時見心悸,納呆,顏面微青而白,形體虛弱,舌質淡紅欠潤滑,苔黃或薄白,脈多沉虛而緩。

治法:益氣養血,舒筋活絡。

方葯:氣血並補榮筋湯。

方中以生薏苡仁、茯苓、生白朮、首烏、當歸、砂仁、熟地、黃精益氣補血而榮筋;;蜂房、烏梢蛇、稀薟草、絡石藤、金毛狗脊、秦艽活絡導滯通經,宣痹止痛;菟絲子補肝腎,強筋骨。

本證亦可選用獨活寄生湯。

[轉歸預後]

痹病因體質差異,病因有別,治療調攝是否得當等因素,有不同的預後轉歸。其轉歸規律一般是風寒濕痹日久化熱轉化為風濕熱痹;風、寒、濕、熱痹日久不愈,轉為虛實夾雜的王痹以及痰瘀相結、氣血虧虛證;久痹不已,內舍其合,轉成五臟痹。一般病程短,全身狀況好者,預後良好;痹病反覆不已,全身狀況差者,治療較難;若關節變形,肌肉萎縮,或伴見心悸、浮腫等臟腑痹癥狀者,多預後不良。《溫病條辨,中焦》說:「寒痹勢重而治反易,熱痹勢緩而治反難,實者單病軀殼易治,虛者兼病臟腑夾痰飲腹滿等證,則難治矣。」

[預防與調攝]

本病是因正氣不足,感受外在的風寒濕熱之邪而成。因此,平時注意調攝,增強體質和加強病後調攝護理,便顯得格外重要。預防方面,鍛煉身體,增強機體御邪能力;創造條件,改善陰冷潮濕等不良的工作、生活環境,避免外邪入侵;一旦受寒、冒雨等應及時治療,如服用薑湯、午時茶等以祛邪等措施都有助於預防痹病的發生。病後調攝護理方面,更需做好防寒保暖等預防工作;應保護病變肢體,提防跌扑等以免受傷;視病情適當對患處進行熱熨、冷敷等,可配合針灸、推拿等進行治療;鼓勵和幫助患者對病變肢體進行功能鍛煉,有助痹病康復。·

[結語]

痹病是正氣不足,感受風寒濕熱外邪,阻滯經絡,痹阻氣血,引起肌肉、筋骨、關節等部位酸痛、麻木、重著、腫脹、屆伸不利或關節腫大、變形為臨床表現的病證,隨著病程的發展,可形成痰瘀痹阻,氣血耗傷,甚至內傳臟腑。辨證應分清虛實及病邪的偏勝。其病機是邪氣阻滯,故祛邪活絡、緩急止痛為治療大法,但祛風、·散寒、除濕、清熱應互相配合,又有主次,並視病情佐以養血祛風、溫陽散寒、健脾化濕及涼血清熱之法,以增強祛邪活絡之力;病程日久應輔以補益氣血、補養肝腎、祛痰、化瘀等治法,虛實兼顧,標本並治。痹病的預防與調攝,應從加強鍛煉、避免受邪等著手,提高機體的防禦能力和促進痹病的康復。

[文獻摘要]

《素問·痹論》:「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所謂痹者,各以其時,重感於風寒濕之氣也」。

《素問·痹論》:「五臟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內舍於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腎;筋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肝;脈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心;肌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脾;皮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肺。」

《中藏經·論痹》:「痹者,風寒暑濕之氣,中虧臟腑之為也。……而有風痹、寒痹、濕痹、熱痹、氣痹,又有筋、骨、血、肉、氣之五痹也。……痹者閉也,五臟六腑感於邪氣,亂於真氣,閉而不仁,故曰痹也。」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痹敘論》:「夫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雖曰合痹,其用各殊。

風勝為行痹,寒勝為痛痹,濕勝為著痹。三氣襲人經絡,人於經脈、皮肉、肌膚,不已則人五臟。……大抵痹之為病,寒多則痛,風多則行,濕多則著。在骨則重而不舉,在脈則血凝不流,在筋則屈而不伸,在肉則不仁,在皮則寒,逢寒則急,逢熱則縱。」

《症因脈治·熱痹》:「熱痹之因,陰血不足,陽氣偏旺,偶因熱極見寒,風寒外束。內經云:炅氣相薄,;則脈滿而痛。此熱痹之所由生也。」

《醫宗必讀·痹》:「治外者,散邪為急,治臟者,養臟為先。治行痹者,散風為主,禦寒利濕仍不可廢,大抵參以補血之劑,蓋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也。治痛痹者,散寒為主,疏風燥濕仍不可缺,大抵參以補火之劑,非大辛大溫,不能釋其凝寒之害也。治著痹者,利濕為主,祛風解寒亦不可換,大抵參以補脾補氣之劑,蓋土強可以勝濕,而氣足自無頑麻也。」

[現代研究]

1.辨證論治劉氏總結尪痹治療九法:溫腎壯督法、清熱除濕法、活血化瘀法、化痰散結法、搜剔通絡法、溫清並用法、滋腎清化法、益氣補血法和溫柔調養法[黑龍江中醫藥1992;(4):26]。何氏以中藥為主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102例,方法是寒濕痹治以祛風搜邪,溫陽解痙,活血定痛;濕熱痹治以健脾利濕,活血通絡;著痹以蠲痹湯加減;行痹治以祛風活血通絡。另用布洛芬或酮基布洛芬配合治療。結果:完全緩解69例,部分緩解20例,進步7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94.1%[安徽中醫學院學報1993;12(1):15L

2.祛風除濕風寒濕三邪雜合是痹病的常見病因,治療當祛除風寒濕之邪。有些研究者常以祛風除濕之葯組方治療,尤喜用一些藤類藥物祛風通絡。李氏以四藤湯(雷公藤、雞血藤、青風藤、忍冬藤、地龍、烏梢蛇、附片、桂枝、全蠍、蜈蚣、甘草)為基本方治療包括風濕熱、風濕性及類風濕性關節炎、坐骨神經痛、骨質增生、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在內的中醫痹病200例,結果:治癒108例,顯效59例,好轉21例,無效12例,總有效率94%[陝西中醫1995;16(兒):486)信寇氏以類風濕沖劑(白花蛇舌草、土茯苓、生地、白芍、漢防己、忍冬藤、青風藤、威靈仙、.鹿銜草、赤芍、地龍、桂枝、生甘草)治療急性期類風濕性關節炎34例,,6周為1療程,結果:臨床治癒5例,顯效15例,有效11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1.2%。關節功能改善,IgA、IgG、IgM、OKT3、OKT8及OKT4/OKT8治療前後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0.01)。治療後類風濕因子轉陰9例[中醫雜誌1995;36(9):537)信王氏以痹除定痛湯(獨活、當歸、杜仲、威靈仙、防己、防風、桑寄生、丹參、王不留行、雞血藤、川牛膝、土鱉蟲、細辛、附子、甘草)治療坐骨神經痛236例,結果:治癒127例,顯效,71例,有效29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96,2%[甘肅中醫學院學報1995;12(2):19]。

3,溫經散寒夏氏以加味烏頭湯(制川烏、制草烏、生麻黃、炮姜、炙甘草、制附片、桂枝、炒白芍、黃芪、熟地)加減治療寒性關節痛379例,結果:近期治癒260例(68.5%),顯效85例(X.4%),有效22例(5.8%),無效12例(3.2%),總有效率96.8%[安徽中醫學院學報1995;14(3):17]。張氏以烏頭湯加味(制川烏、狗脊、白芍、麻黃、甘草、桂枝、黃芪、補骨脂、細辛、雞血藤),根據病位加引經葯,治療痹證40例,結果:痊癒25例,顯效6例,有效5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0%[黑龍江中醫藥1993;(5):39)。顧氏重用附子為主治療寒重型類風濕性關節炎30例,經用制附子、獨活、杜仲、懷牛膝、鹿角、當歸、川芎、龜板、乾薑、甘草、細辛、肉桂、寄生、秦艽、人蔘,結果:近期控制5例,顯效8例,有效16例,無效1例[安徽中醫學院學報1996;15(3):25L

4.清熱除濕楊氏自擬熱痹清解湯(七葉一枝花、白花蛇舌草、生石膏、忍冬藤、生地、防己、絡石藤、地龍)隨症加減,治療熱痹30例,結果:近期治癒8例,顯效16例,有效6例[上海中醫藥雜誌1996;(3):25J信聞氏以祛痹1號(黃柏、秦艽、獨活、蒼朮、牛膝、忍冬藤、絡石藤、半枝蓮、威靈仙、桂枝、細辛)隨症加減,治療風濕熱痹200;例,結果:臨床治癒89例,顯效67例,有效34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95%。以風濕性關節炎療效最好,強直性脊柱炎療效最差[實用中西醫結合雜誌1993;6(1):19)。李氏以養陰清熱祛濕湯(半枝蓮、草河車、白花蛇舌草、白鮮皮、土茯苓、防己、白芍、生地、桑枝、銀花藤、生甘草、桂枝、川烏)隨症加減,治療類風性關節炎急性發作期邱例,結果:近期治癒5例,顯效19例,好轉33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5%。類風濕因子陽性46例中,轉陰29例,陰轉率63%[新疆中醫藥1992;(4):10J。

5.行瘀豁痰郭氏認為痰瘀膠著,邪伏血脈,留連筋骨,為頑痹的主要病機之一,因此行瘀豁痰為頑痹的重要治則。以康痹膠囊(由蜈蚣、全蠍、白花蛇、水蛭、土元、白芥子、制川烏、制草烏、熟地、龜板、鹿角組成)5粒/次,1日3次,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82例,並與雙氯滅痛25rog/日3次治療30例對照,結果:兩組分別治癒26(31.7%)、6(20.0%)例;顯效36(43.9%)、7(23.3%)例;有效13(15.9%)、13(43.3%)例;無效7(8.5%)、4(13.3%)例。治療組療效優於對照組療效(P<0.05)[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1998;5(4):37J。祝氏以活血通絡法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83例,藥用丹參、黃芪、銀花藤、桂枝、白芍、石斛、牛膝、當歸、乳香、沒藥、炮山甲、蜈蚣,隨症加減,結果:臨床治癒3例,顯效19例,有效48例,無效13例,總有效率84.3%[四川中醫1996;14(6):26]刑氏以消痛Ⅲ號膠囊(全蠍、蜈蚣、牛膝、當歸、地龍、元胡、地鱉蟲、乳香、沒藥、威靈仙、丹參)治療坐骨神經痛86例,結果:治癒62例,好轉20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5.34%[河北中醫1996;18(2):8)信董氏以攻痹丸(制川烏、烏梢蛇、桂枝、獨活、乳香、廑蟲、大蜈蚣、秦艽、黃芪、熟地),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180例,並與消炎痛膠丸治療80例對照。結果:兩組晨僵、疼痛、腫脹總有效率分別為94.4%、70.42%,96.11%、80.00%,96.41%、76.67%。治療後血沉、抗鏈「0」、類風濕因子恢復正常率分別為90.63%、48.68%,87.62%、63.04%,89.47%、64.18%。兩組癥狀及實驗室指標療效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動物實驗表明,本品有較強的抗炎、抗風濕、消腫、鎮痛作用[中醫藥信息1996;(2):39L

6.扶正蠲痹阮氏以獨活寄生湯加減治療痹病45例,結果:痊癒22例,顯效11例,好轉、無效各6例,總有效率86.7%[貴陽中醫學院學報1995;17(4):18)箱楊氏以消痹湯(桂枝、熟附子、白芍、雞血藤、桑枝、黃芪、知母、防風、烏梢蛇)治療風濕性關節炎32例,結果:治癒14例,顯效6例,有效10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3.7%。治療後類風濕因子轉陰84.4%;抗「0」、全血粘度、血漿粘度、紅細胞電泳時間,治療前後均有顯著性差異P<0.01、001[中醫研究1996;9(1):29L高氏以昇陽益胃湯加減(黃芪、党參、白朮、茯苓、.羌活、獨活、防風、柴胡、白芍、甘草)隨症加減,治療老年類風濕性關節炎40例,並用干擾素7100萬U,肌注,日1次。對照組35例,用強的松10-30nw-/日分2-3次口服;消炎痛75-150nv/分3次口服。結查:兩組分別近期控制13、10例,顯效10、8例,有效8、7例,無效9、10例,總有效率77,5%、71.4%(P<0.05)。發生副反應5、29例[遼寧中醫雜誌1996;23(6)·:272]。

7.蟲蛇類方葯西醫學類風濕性關節炎為難治性疾病,有許多研究者應用蟲蛇類藥物進行治療,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趙氏總結了螞蟻製劑治療本病16015例,治療在3個月以上者總有效率為99%,治癒率為10%,未發現毒副作用[廣西中醫1993;16(5):44)。鍾氏以蛇蠍散(白花蛇、烏梢蛇、全蠍、蜈蚣、地龍、土鱉蟲、僵蠶、淫羊藿、杜仲、桑寄生、當歸、黃芪、雞血藤、漢防己、秦艽等)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34例,結果:近期治癒14例,顯效12例,有效6例,無效2例。血沉復常32例,類風濕因子轉陰30例[湖北中醫雜誌1995;17(6):8]。

8.藥酒治療藥酒治療痹病為傳統方法,現仍受到許多研究者的重視。陳氏以頑痹藥酒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102例,對照組78例,用雷公藤片1-3片/次,1日3次,口服。結果:兩組分別治癒36、11例,基本治癒47、16例,好轉13、24例,無效6、27例,總有效率94.12%、65.38%(P<0.01)。治療前後自身炎症積分值、血沉及類風濕因子均有顯著性差異P<0.01或0.05[浙江中醫學院學報1994;18(1):12)。謝氏以草烏風濕酒(草烏、桂枝、當歸、陳皮、枳殼、元胡、川芎、川牛膝、千年健、甘草、香附、木瓜、鑽地風、稀薟草、全蠍)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74例,結果:治癒52例,好轉18例,無效4例[新中醫1995;27(11):37)。羅氏以自擬四蟲雪蓮酒(白花蛇、全蠍、雪蓮花、地龍、黑螞蟻、威靈仙、制乳香、制沒藥、當歸、制川烏、川牛膝、紅參)治療坐骨神經痛16例,結果:治癒13例,好轉3例[四川中醫1995;13(3):31)。

9.熏洗治療張氏以制川烏、制草烏、細辛、薏苡仁、丹皮、赤芍、乳香、沒藥、紅花、黃柏、蒼朮、透骨草為主隨症加減,煎水外洗,每日1-2次,治療濕熱痹50例,結果:顯效29例,有效2l例[河北中醫1994;16(2):13]。蘇氏以浸泡法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30例,藥用生川烏、生草烏、紅花、薄荷、當歸、威靈仙、土鱉蟲、生大黃、芒硝、生馬錢子、全蠍、蜈蚣、烏梢蛇,隨症加減,水煎取兩次藥液,加60~白酒lOOml,葯溫浸泡患處,日2次,結果:近期控制2例,顯效16例,有效10例,無效2例[湖北中醫雜誌1995;17(6):42L許多研究者,採用內服與熏洗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治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覃氏以麻黃、桂枝、獨活、附片、黃芪、防風、乳香、懷牛膝、當歸、絲瓜、三七、炙甘草、秦艽隨症加減水煎內服,配合外用獨活、續斷、草烏、黃芩、伸筋草水煎熏洗、按揉患處,日3次,治療坐骨神經痛105例,結果:治癒85例(81%),有效14例(13%),無效6例(6%),總有效率94%[湖南中醫雜誌1995;11(3):32)

10.膏貼搽劑劉氏以陽和湯(熟地、鹿角膠、白芥子、桂枝、細辛、麻黃、炮姜、炙.甘草、制川烏、制草烏、當歸、薏苡仁)隨症加減水煎內服,配合用白芥子、元胡、細辛、川烏、桂枝、乳香,粉碎為末,醋調為膏狀,穴位貼敷治療痛痹96例,結果:痊癒66例,顯效13例,有效12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94.8%[實用中醫內科雜誌1996;10(1):39]。范氏用二聯療法治療痹病52例。風濕性關節炎用祛痹工號:獨活、羌活、防風、薏苡仁、薑黃、川芎、牛膝、桑枝、威靈仙、黃芪、黃芩、三七、甘草。類風濕性關節炎及強直性脊柱炎用祛痹Ⅱ號:上方加烏梢蛇、炙僵蠶、地龍、當歸、生地、知母、杜仲、淫羊藿、桑寄生。均研極細末,裝膠囊服用。並用川烏、草烏、附子、細辛、麻黃、乳香、甘草、防風、川芎、桂枝、羌活、薏苡仁熬成黑膏藥,每帖直徑3em,貼敷患處及相應的穴位,結果:治癒30例,顯效12例,有效8例,無效2例[中醫藥信息1995;12(6):32L黃氏以類風濕搽劑(防己、獨活、肉桂等)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100例,並與吲哚美辛搽劑治療60例對照,均在關節腫痛局部反覆揉搽至皮膚潮紅或發熱,日3—4次,治療1個月,結果:兩組分別臨床治癒23(23%)、4(6.67%)例,顯效40(40%)、10(16.67%)例,有效24(24%)、25(41.67%)例,無效13(13%)、21(24%)例,總有效率87%、65%。本組治癒率、總有效率及主要臨床指標(晨僵、關節腫脹數、關節痛度、步行20m時間、皮下結節)、血沉、C—反應蛋白、類風濕因子改善率均優於對照組(P<0.05)[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1995;18(3):20L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