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們該如何看待、對待和處理孩子交朋友這件事?

我們該如何看待、對待和處理孩子交朋友這件事?

話題背景

「找啊,找啊,找朋友,找到一個好朋友。敬個禮啊,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 「找朋友」對孩子來說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兒,而在教育「精微化」的時代,任何一個小小的方面,都有可能會影響到教育的效果,所以,交的朋友「好不好」,在家長看來就是對孩子一生都有著很大影響的一件事。尤其是時下剛開學,「不要亂交朋友」是家長們幾乎都會叮囑的問題。那麼,我們究竟該怎麼看待孩子交朋友這件事呢?小編從現實中搜集了一些故事,並邀請了省教科所的專家陳元輝博士和部分中小學老師一起來共同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故事A

「成績好」才能成「好朋友」?

六年級的嵐嵐開學第一天,媽媽在接她放學回來的路上,得知女兒班級新排了座位。於是很細心地打聽了學霸女兒的同桌是誰?前後左右都坐了誰?在得知嵐嵐同桌是學霸楠楠,前排就坐著學霸班長時,媽媽很滿意,連說「這就對了噻。」然而嵐嵐自己卻有點兒苦惱:周圍全是學霸,他們下課後都不怎麼出去玩,即便到了教室外,都不知道找誰玩。只能跟同桌說話,太無聊了。而後,媽媽問起,班裡那個成天驚風火扯的小林被排到幾排了?嵐嵐說因為她現在個頭高了,被排到最後一排了。媽媽好像立刻放心了一些,並再次交代,千萬要離小林遠些,女娃兒家沒有個女娃兒樣,還不愛學習,誰跟到她耍都要被帶壞。

何媽媽:老人們有句話,「跟到啥人學啥人,跟到巫婆跳大神」,我覺得很有道理。成年人都免不得受朋友影響,更別說沒有什麼主見的小娃兒了。所以,作為家長,監護人嘛,有這個責任,保護自己的娃兒不會被別的孩子帶壞,不可能不管孩子交什麼朋友。我也是一直鼓勵我家娃兒交一些班裡面知道上進的朋友,這樣他才能跟到一起上進。

張老師(大學老師):我認為,家長不該這麼想,更不該去干涉孩子交往朋友。優生、差生是相對的,誰也不能保證自己一直是優生。再者,優生、差生的標準是什麼?成績、綜合素質,還是其他什麼?而且,孩子交朋友,往往心思單純,家長用過分理性的眼光去理解和干涉,結果恐怕是適得其反。

專家見解

不應以學習成績來衡量孩子的朋友

教育的原初意義在於發掘人的潛能、發展人的個性等,但現在,教育的功利性越來越強,學習成績已成為衡量孩子好壞的主要標準。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逼迫孩子學習知識,反對一些必要的社交,造成不少孩子的社交障礙和心理障礙,這是教育的失敗。

在人的一生的不同的階段,家庭、學校、同伴、工作環境等,都會對人的發展產生影響。童年時,由於缺乏基本的生存能力,孩子的成長主要通過父母以說教和示範的方式實現;進入學校後,學校在孩子成長中的作用逐漸取代了家庭,同輩群體的影響也日益明顯。而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認為,人的個體差異是很大的,個體身上相對獨立存在著與特定認知領域和知識領域相聯繫的幾種智能。所以,只以學習成績判定孩子的好壞是很荒謬的。孩子是否具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基礎,才應是一個重要的判定指標。無論如何,不讓你的孩子自己選擇朋友是非常不明智的。

故事B

「貼標籤」對孩子公平嗎?

當小編問起三年級的朋朋,在班級里有沒有一些被老師列為「壞孩子」的小朋友時,朋朋說有好幾個,大多數是因為這些孩子上課不遵守課堂紀律。朋朋還說起,老師平時是不允許大家跟這些「壞孩子」一起玩的,讓我們不要學他們,誰要是跟他們玩,可能就要被老師批評。但是,包括朋朋在內的一些同學私下還是會跟那些「壞孩子」一起玩耍。「你不怕你會跟到他們學壞嗎?」 「不會啊,他們其實都挺好的。」

陳老師(小學班主任):平時愛在課堂上說話、打鬧的那些同學,總是能引起一場班級風波,因為周圍的同學會跟到起鬨。不僅他自己不學習,還影響了其他同學的學習,小孩子精力本來就很難集中。班裡仔仔的媽媽就曾經到學校找過我,囑咐我一定把仔仔安排在遠離軒軒的地方,因為只要和軒軒坐一起,仔仔就自動的跟著軒軒「鬼混」,把他們分開後,仔仔確實能夠專心聽課了。所以,平時我們也會號召大家不要向軒軒這類同學學習,上課時也不準和他們說話。

李媽媽:我覺得老師這種做法是很沒名堂的。一個孩子可能不在意家長咋評價他,但他一定非常在乎老師們怎麼說他。比如我家女兒,因為性格比較活潑,很愛動,好幾次無意把別的小朋友的東西給弄翻了,老師就「提醒」班裡的小朋友,以後看到我女兒要小心自己的東西。再後來,女兒就越來越自卑,有時候還哭著不願意去上學。得知是這個原因後,我就勸他,我們家乖乖是活潑好動的,將來會比別的孩子更聰明,但是,聽不進去,還說老師不喜歡她,別的小朋友也都不喜歡她了。我想說,作為老師,不應該尊重每一個孩子嗎?誰家孩子願意被這樣另眼相看?

楊老師(初中老師):作為家長或老師,都要剋制自己去給孩子貼優中差的標籤,哪怕是背地裡議論。老師平時會無意識地把更多的愛傳遞給聽話、配合、學習好的孩子,那麼那些更具挑戰性的孩子呢?當群體里的人都感受到成年人的喜惡傾向,孩子們會自動遠離、排斥,甚至孤立、欺負這樣的孩子,問題只會越來越糟糕。所以從老師的角度,應該不斷反思自己為那些具備挑戰性的孩子做了哪些努力,而不是去人為地避免其他孩子和這些孩子交往。

專家見解

被孤立的孩子易受社會不良風氣影響

在有關青少年教育的研究中,發現學校那些既不被別人選擇也不選擇別人的「 孤立兒」,他們的問題更為嚴重。如果長期得不到同齡人的接納和成人社會的有效關懷,他們極有可能轉向社會尋求認可和安慰,從而很可能受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而走向歧途。

故事C

孩子身處在不健康的「圈子」里,應該如何干預?

讀初二的文靖的媽媽,一直很苦惱兒子的交友傾向。文靖平時愛翹課、愛打遊戲,因為家庭條件還可以,平時花錢也大手大腳。由此,他的朋友也基本都是和他有著相同情況的同班或其他班裡的同學,甚至還有校外的一些人員。文靖的爸媽也很想管住他,讓他學好,但是只要外面的那些朋友一招呼,他立馬就坐不住了。抽煙、喝酒樣樣來,而且,還跟到校外的那些人打群架,幫助「兄弟」出頭,毆打其他同學。被學校警告了幾次,差點兒要被開除。爸媽想讓文靖斷了和那些「狐朋狗友」的聯繫,離那些「小流氓」「小混混」遠些,卻被兒子怒懟不知道尊重自己的好朋友、好兄弟,反而起了不小衝突。沒有辦法,只有限制文靖的人身自由,但沒用:若不讓他放學後和「狐朋狗友」鬼混,他就翹課去。直接切斷他經濟來源吧,他會從爺爺和外公那裡弄到零花錢……為此,文靖和父母的關係非常緊張,眼看著上個普通高中都很難,爸媽也都很頭痛。

劉老師(小學老師):孩子之間一定是會相互影響的。比如班裡的一些學生,尤其是成績中等的,如果給他安排一些學習比較自覺的同桌,要不了好久,行為習慣、成績都會改善一些;相反,如果任他和那些只知道耍的同學交往,孩子成績會越來越差,而且還會沾染一些不良習氣,比如瘋玩、欺負女生、頂撞老師等。所以,我們新學期,偶爾就會給一些成績比較好的學生配一些「幫扶對象」,就是想試圖通過好學生來帶動那些後進生。

杜老師(成都華德福學校老師):青春期之前,特別是9歲之前的孩子的社交是很開放的。孩子們之間會互相觀察、互相學習,也漸漸地通過他人定位自己。到青春期之後,孩子們開始有了深入社交的願望。通過友情,孩子們漸漸減弱對家庭親密關係的依賴,發展出個體獨立性。比如我們班上十三四歲的幾個女孩子,她們穿同樣的衣服、同樣的鞋子。在這個階段,孩子們需要親密的朋友,朋友之間分享小秘密、親密關係以及價值觀。總之,青春期孩子的社交圈子對他們的影響是很大的。

專家見解

把孩子從存在不健康因素的小群體中拉出來,需要好的方法和方式

兒童在進入青春期後,心理上往往具有自我意識敏銳,同時又個性不成熟的特點,反感告誡、命令、指導,事事希望自己做決定,從而出現反權威傾向。當青少年不能對成人社會產生認可時,關注彼此行為、心態狀況一致的同輩群體,發展同輩交往,就成了青少年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和其他群體一樣,每個青少年同輩群體都有自己的規範,這些規範或者與成人社會的規範一致,比如保持一個好學生的形象;或者與成人社會的規範不一致,比如要穿奇裝異服等。而且,青少年同輩群體也往往會有一些消極的、和社會基本價值觀相悖的地方,一旦群體成員競相模仿,就會影響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家長需要留意的是那種封閉型小群體:幾個人通過相互選擇形成小群體,小群體的成員只彼此間進行交往。所以,群體內的孩子很可能既不接受其他青少年,也不被其他青少年歡迎。這樣的小群體內部很可能存在不健康因素,如果長期得不到成人的有益引導,其發展方向很可能偏離成人社會的期待。

但引導時要採取青少年易於接受的方式,避免其產生抗拒心理。比如,可以利用青少年情感易受感染、喜歡模仿的心理特點,為他們樹立良好的榜樣;也可以幫助他們制定一些合乎社會規範的行為準則,使青少年有章可循,不至於偏激;還可以藉助對具體事件,特別是有典型意義的具體事件進行評價,使青少年有明確的是非標準。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娛樂早早早 的精彩文章:

今年建成錦江綠道
券商助力縣域經濟 對接資本市場
李里做客道德講堂細說隋唐佛學
證監會核發7家企業IPO批文 湘股九典製藥在列
「趣耍」第三站徒步走姚渡

TAG:娛樂早早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