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就是一碗明朝的雞湯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就是一碗明朝的雞湯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就是勸誡世人要隨良知做事,不要給自己純真的心蒙上灰塵。

傳習錄是後世弟子記錄王陽明言行的書,他常在書里舉孝順父母的例子,他說知行合一就像是孝順父母,如果有顆孝順的心,冬天的時候自然會想到父母冷,會給父母禦寒,夏天的時候自然會想到父母熱,給父母裝個空調。就像是樹木一樣,孝心是根,做孝順的事兒就像葉子一樣,自然而然就長出來了。

王陽明認為,很多人做不到「知行合一」就是因為隨著俗塵紛擾,良知被蒙蔽,因此王陽明勸世人要不斷格物,王陽明將格物解釋成修鍊自己,以便喚醒良知。

十年前有位於丹教授,做客百家講壇,講的《論語心得》,講座套路就是翻譯一段論語原文,再搭配一個故事,最後總結要跟隨內心做事。現在看來,于丹受王陽明心學的影響估計不淺。但我當時就不喜歡于丹,說的太虛了,跟隨內心做事,這不就是雞湯嗎?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才是雞湯的鼻祖。

我不敢說這碗明朝的雞湯有毒,我覺得他有局限性,舉個例子,好些年前有個新聞,說一女子被拐賣進深山,數次逃跑,村民大呼其「忘恩負義」,說什麼「世風日下」,為什麼村民們和咱們的觀點不一樣,是他們沒有做到知行合一嗎?他們做到了,他們比咱們這些鍵盤俠厲害,直接掀翻了進村的警車,那問題出在哪兒呢?我覺得原因就在於村民的「知」和我們的「知」不一樣。這裡的「知」更傾向於「認知」,而不是「良知」,村民認為女子「忘恩負義」,而我們的認知這是「拐賣婦女罪」。可見「認知」指導著行動,我們只有提升了自己的認知,才能正確指導自己的行為。

舉個例子,我們一般認為社會底層階級理解不了中產階級,中產階級理解不了精英階級,這就是認知的差別。

王健林在電視上說「先掙他一個億」,大伙兒都笑,就因為認知不同。認知上去了,眼界廣了,做生意就簡單了。三起三落的史玉柱不正說明了這點嗎?

因此我覺得只有提升了自己的認知,才是做到知行合一的前提條件。剛才提到階層,往深了說,階層分級就是以「知」來劃分的,認知到了哪個層次,就決定了你是哪個階層的人。你比如說,陶淵明一貧如洗,真的就和那些鄰居一個階層嗎?暴發富能算作精英階層嗎?我看不見得吧,因此人人都想往上走一個階層,只有提升自己的認知,才是最快的捷徑。

咱們再來回到王陽明,王陽明的一聲,都在努力提升自己的認知,儒家道家佛家精通,靠的就是他的刻苦鑽研。他小時候問老師:何謂人生第一等事?老師說讀書做大官,王陽明說是應該做聖賢。認知的不同也決定了以後王陽明在歷史上的高度不同,咱們現在還有很多家長勸自己的孩子:「好好讀書,以後當官掙大錢」,咱們的認知比五百年前的王陽明差得遠咧。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逸知逸行逸翩翩 的精彩文章:

馬蓉全家破罐破摔:何苦輸了愛情又輸生活?
「炮王」你們都能原諒,為何「舌吻」的周傑卻不放過?
太氣憤了!有必要跳樓嗎?你們全都有責!
某三甲醫院開展搶板凳遊戲,患者深度參與……
別再說什麼中國對不起山西!山西人自己要雄起!

TAG:逸知逸行逸翩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