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菜的這個行為,可能會讓家人患上癌症!快轉給做飯的TA
細節決定健康,炒菜的習慣亦然。
炒一道菜,刷一遍鍋
有些人圖省事,在炒完一道菜後,不把鍋洗刷乾淨(除非之前煎東西,鍋煳了),便接著炒第二、第三道菜。卻不知,這樣不但會影響下一道菜的味道,還可能給健康帶來隱患。
原因在於,菜肴大多是含碳有機物,經熱解會轉化為強致癌物苯並芘。
研究證實,包括脂肪、蛋白質在內的含碳有機物,轉化為苯並芘的最低生成溫度為350~400攝氏度,最適宜生成溫度為600~900攝氏度,而置於爐火上的鍋底常能達400攝氏度以上。
換言之,鍋中的殘留物輕易便能轉化為苯並芘。
當持續加熱時,鍋底黏滯物的苯並芘含量甚至比直接燒烤的食物都高,在烹調魚、肉之類富含蛋白質、脂肪的菜肴時尤其明顯。此外,魚、肉等被燒焦後,還會產生一種強度超過黃曲霉素的致癌物。
因此,理應切記:炒一道菜,應刷一次鍋。
莫等油鍋冒煙再下菜
許多人炒菜講究「夠鍋氣」,認為油一定要燒熱,冒煙了再下菜,這樣炒出來的菜才更俱色香味。殊不知,這不經意間犯了健康的大忌。
過去所使用的沒有經過精鍊的油,120攝氏度時便開始冒煙,當冒煙較多時方才達到180~200攝氏度的油溫。
但如今的色拉油和調和油去除了雜質,及至大量冒煙時,可能已達250攝氏度的高溫,此時不僅可能導致油質發生高溫劣變,也會使菜肴中包括維生素C、E及必需氨基酸在內的各種營養物質遭受破壞。
而食油在高溫中更會產生一種名為「丙烯醛」的氣體,對人體鼻、眼均有一定的刺激作用。
因此,在炒菜的時候務必控制好油溫,盡量不要讓油大量冒煙,也不要長時間煎炸食物。
正確的做法是:在油剛有點冒煙的時候便放菜,或者先往油里扔些蔥皮,如果四周大量冒泡但顏色不馬上變黃,則證明油溫適當。
同時提醒注意:廚房一定要注意通風,以降低室內空氣污染。
燒菜時別放鹼
食鹼是一種食品疏鬆劑和肉類嫩化劑,能使乾貨原料迅速漲發,軟化纖維,去除發麵團的酸味,常用於加工麵條、麵包、饅頭等食品。
有的人在煮粥、燒菜時,亦喜歡放點鹼,以便爛得快、發黏,口感更好。沒承想,如此一來,米和菜里的養分卻大打折扣了,皆因其中的維生素B1、B2和維生素C等都是喜酸怕鹼的。
因此,使用食鹼須有的放矢,切不可隨意濫用。
白酒、啤酒不能代替料酒
料酒主要是以黃酒加入花椒、桂皮、丁香、砂仁、姜等多種香料釀製而成,酒精濃度為10%~15%。其富含人體所需的8種氨基酸,如亮氨酸、異亮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等,並素以調味解腥聞名於烹調界。
眾所周知,魚、蝦、肉等都有一定的腥膻味,原因是其中蘊含一種胺類物質,而這種物質能溶於料酒中的酒精,在加熱時隨酒精揮發;此外,料酒中的氨基酸在烹調時可與食鹽結合,生成氨基酸鈉鹽,能使魚肉更加鮮美;還能和糖結合形成一種誘人的香氣。
而用料酒腌漬雞、魚,可以延長其保鮮期;做綠葉蔬菜時,加少量料酒,還能很好地保持葉綠素呢。
故此,做菜時許多人都習慣加些料酒。有的人料酒用完了,還會用白酒代替。但實際上,白酒不但營養成分比不上料酒,其過高的酒精濃度(20~60度),也註定了其強大的滲透性和揮發性。烹調時使用,難免會破壞菜的原味,使菜肴風味大失。而用啤酒的話,其酒精濃度又不夠,在解腥之前早就揮發殆盡了。
所以,「專物還得專用」,就是這個理兒了。
編輯:木木
大家都在看
吃臘肉居然進了ICU,可惜99%的人不知錯在哪
一朵西蘭花能防8種癌,5種搭配法,防癌效果翻倍!


※這種癌,易被忽視!5大早期信號,看一眼便便就能發現
※蘋果煮來吃,營養一樣好?
※毀牙的7個日常,你有沒有做過?
※這5種魚千萬別買,重金屬超標!教你怎樣挑出一條好魚
※牛奶啊?怎麼喝才好?
TAG:一分鐘健康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