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珍貴老照片:清末民初的那些真相!

珍貴老照片:清末民初的那些真相!

19世紀90年代,北洋海軍美籍軍官馬吉芬為「威遠」艦士官和練勇(見習水兵)所拍攝的合影照。

外國教會在上海王家堂聖母院開設的女塾,專收教內女生。攝於20世紀初。

19世紀末的北京城崇文門外一帶的風光,西邊可以看到前門的城樓和箭樓。

晚清時代,剛剛開埠不久的上海南京路,前景是一所照相館,遠近的人都在恬然地面對著眼前的攝影機。

20世紀初,山東煙台的一座教堂里內設的育嬰堂,專門撫養被遺棄和流浪的孤兒。

1890年攝於德國埃森梅噴射擊場。左一為德國教習瑞乃爾,右二為段祺瑞,余者為商德全、吳鼎元、孔慶塘、滕毓藻。

1900年庚子國難後的北京前門大街,照片右側一片倒塌的房屋,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穿著長衫的中國男子與一身制服的外國軍官擦肩而過。

1903年5月14日,兩江總督張之洞奉旨入京陛見途中,在保定府與英軍高官合影。

19世紀末德國人佔領青島後,修築了大量具有歐式風格的建築。 圖為青島前海一線的歐人區。

威海成為英國租借地後,很多西方人來此度假。在拍攝的瞬間,雜耍人和圍觀者的驚愕表情一覽無餘。攝於20世紀初。

小清河上的船夫一家,船主已七十三歲,身體健康、精力充沛,比他小六歲的妻子只掌舵不做飯,一家人「幽默樂觀永不知疲倦」。攝於1903年。

威海衛租借地行政長官駱任廷拜訪曲阜,贈送給第七十六代衍聖公孔令貽牌匾。「大英國欽差大臣駱檄拜」等字樣清晰可見。攝於1903年。

20世紀初,天津外國人租界中的洋人在集體排演戲劇,從扮相來看也是華洋皆有。

1904年,在山西汾州(今汾陽)護衛洋人的當地護衛隊。

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後,中國東北地區淪為戰場,清廷無力保護民眾的生命與財產安全。圖為日軍役使中國民眾拖出陷在泥坑中的馬車。

庚子國難後,清廷逐步實施新政。一身舊打扮的官員與著新式服裝的學生,在同一會場集會。

通往岱宗坊的石板路坑窪不平,一位白衣男子推著獨輪車行進在路旁的平地上,走在前邊的女子彎腰拉著車子,另一隻手緊緊地握住男孩的手。遠處的泰山巍峨,自古至今;近處的書生憂鬱地看著遠方,衣袂飄飄。攝於1908年。

1908年,蘭州的一次西餐會,右為荷蘭的探險家馬達漢,左中為陝甘總督升允。

圖中五位洋人半躺在草地上野餐,笑容可掬,而四位華人侍者則表情淡然。

經初步考證,應為清末的濟南小布政司街。攝於1910年前後。因其地處大明湖、趵突泉、黑虎泉濟南三大名勝之間,為歷代文人墨客來濟必游之地。

晚清時,西湖南岸的雷峰塔尚未倒塌,塔下面有一個左手叉腰站立著的人,與高大的雷峰塔形成鮮明的對比。

1910年,大清皇家禁衛軍首領訪問奧地利。在布達佩斯拍攝的這張合影中,前排左二是哈漢章,左三是李經邁,左四是載濤,右一是良弼。

參加兵演的新軍既有步兵也有騎兵,服裝類似於外國軍隊制服,軍官著靴子,士兵則著布鞋,裹綁腿,不變的是腦袋後都有一條大辮子。圖為行進的步兵。

1910年代,山東膠東的一個村莊雇請戲班來村裡唱大戲的場面。

1911年,濟南火車站前道路尚在鋪設,鐘樓上尚未安裝大鐘。

這是一張站在濟南老城牆府城東城牆上由北往南拍攝的照片,幾位長袍馬褂打扮的人在寬闊的城牆頂上悠閑散步。

1911年,來自美國的青年教師那愛德與中國的學生在赴川西考察的路上。

1912年,一位年輕人剪辮之前在照相館的留影,與陪伴了自己二十幾年的長辮作最後的告別.

1912年冬,四川高等學堂整潔的學生自修室中,七位衣著樸素的同學在聚精會神地讀書寫作。書桌上的油燈、地面上的火盆和學生的衣帽服飾映現出了一幅冬夜苦讀的場景。

林徽因與表姐妹們的合影, 她們身上穿的是北京培華女子中學的校服。攝於1916年。

華工遠赴法國參加一戰,為戰後中國獲得戰勝國地位作出了巨大貢獻。圖為華工在華工營排隊接種疫苗。攝於1917年。

五四運動時的北京街頭。攝於1919年。

北方農村婦女聚集在河邊洗衣,一派靜謐、安詳的情景。攝於1927年。

20世紀20年代山東萊州稱為掖縣。此時的古城保存完好,城區大道兩盤聳立著為古代官員歌功頌德的牌坊,透露著古雅的的風韻。

汽車傳入威海之初,曾被威海人視為「魔鬼車」。圖為進入威海的第一批汽車,攝於1927年。

蔣介石與妻子陳潔如的合影。攝於20世紀20年代。陳潔如(1905—1971),祖籍寧波,出身小商人之家,自幼居住上海。經過蔣介石的追求,二人結合,也曾有過一段很美好的生活;但蔣為了政治需求,同宋美齡結合,誘騙陳潔如遠赴美國留學五年;二人離婚後常有書信往來,一度曾舊情復燃;陳潔如終生未育,只有一養女瑤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上海市盧灣區政協委員,1961年經周恩來批准移居香港,1971年1月21日離世;2002年秋,陳瑤光將母親的欞櫬安葬在上海福壽園。

長沙女子師範學校女生。這張照片拍攝於1925年,女學生們一式的齊耳短髮,白色上衣襯著暗花黑裙,端莊而潔凈,盡顯新女性的風采。

1927年,張大千與韓國少女池春紅的合影。張大千在朝鮮時,曾與這位當時15歲的朝鮮少女私訂終身,後大千先生的母親知道了此事,堅決反對,命令張大千回國。三個月後,張大千回國,並有了兩個夫人,但二人仍保持著書信往來。春紅堅定地按山盟海誓等著張大千,張十分感動,畫出了著名的畫作「天女散花」。抗戰爆發後,二人失去聯繫。及至抗戰勝利,張大千才得知春紅為了反抗日軍非禮,被殘忍殺害。

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劇裝照,拍攝者或是京劇演員或是京劇票友,由上海新北門大街上的「時新」照相館拍攝並著色,照片用礦物顏料細緻勾勒,色彩豐富,層次分明。

1929年6月,浙江省政府籌辦了全國範圍的首度國貨博覽會——西湖博覽會。圖為其開幕典禮的場景。

無錫寄暢園大門外的一條古街,街河縱橫,連通運河,兩岸祠堂林立,後經國務院批准列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攝於20世紀20年代。

那時少女正年輕。20世紀30年代。

20世紀30年代初,國民政府北伐成功奠都南京之後,出現內部紛爭,一些粵系大佬受到蔣介石排擠,造成廣東民情反彈。圖為廣州街頭出現的反蔣標語。

一家的孩子。

1933年,清華大學教授和家人的一次集體郊遊。

抗戰爆發後,全國各界人民熱情支援前線。這張照片是清華大學的學生自願前來修路。

蔣介石畫像出現在遊行隊伍中。當時對領袖的個人崇拜,於此可見一斑。

上海一個鐘錶匠之家的合影,攝於1937年冬。

抗戰時的敵後游擊隊.

葉挺將軍一家。

上世紀30年代末,北京西郊碧雲寺附近的街道景觀。古老而破敗的民居,未經硬化的路面,還有站在街上那個神情倦怠的男童,看上去一派蕭然。

1943年,滇東北小鎮的居民努力去享受沒有戰事的片刻寧靜,茶館裡和路邊的人們紛紛露出笑容。

1943年,一名負責警衛昆明機場的戰士。左胸上的布牌寫著他的名字「傅成銘」,「民國三十二年入伍」,在「航空委員會特務旅第五團第三營十二連」服役。

1945年9月,中國第三方面軍高級參謀曹大中視察蕪湖日軍集中地,向放下武器的日軍官兵訓話。

1945年毛澤東赴重慶談判期間,在一次酒會上的留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天更新的「書畫藝術收藏清風堂」,微信公眾號:zhouzzq6373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畫藝術清風堂 的精彩文章:

俄羅斯繪畫:色彩按照女人的樣子生長
碑帖欣賞:元明好帖三幀
西班牙丙稀和粉筆畫:簡潔的美麗

TAG:書畫藝術清風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