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宋朝士大夫為什麼要勸皇帝攬權

宋朝士大夫為什麼要勸皇帝攬權

我這些年檢讀宋臣奏劄、政論,發現不止一位士大夫都上書著文要求「天子攬權」。比如南宋紹興二十七年(1157),王十朋考中進士第一名,殿試時又被擢為狀元。他殿試提交的策論題目就是「法天攬權」,文首便赤裸裸勸宋高宗攬權:「臣觀自古善言治之人,未嘗不以攬權為先。」

然而,接下來,王十朋又這麼解釋「君主攬權」:「臣尤勸陛下攬權者,非欲陛下衡石程書如秦皇帝,而謂之攬權也;又非欲陛下傳食德政如隋文帝,而謂之攬權也;又非欲其強明自任、親治細事、不任宰相如唐德宗,而謂之攬權也;又非欲其精於吏事、以察為明、無復仁恩如唐宣宗,而謂之攬權也。」用一連串否定句式划出君權的邊界:皇帝不要強明自任,不要親治細事,不要不任宰相。

那麼什麼才是王十朋想要的「君主攬權」呢?王十朋說:「夫人主賞刑之大者,莫如進退天下之人才。今陛下每進一人,必出於陛下素知其賢,親自識擢可也。」原來王十朋想說,君主親擢人才,然後放手讓他們治理國家,這就是「攬權」。實際上王十朋並不相信君主有能力識遍天下英才,故而他又補充說,「不然,則出於大臣侍從公心薦舉可也;不然,則采於輿論,而天下國人皆曰『賢』可也。」天子進退人才,到底還是需要尊重臣僚的「公心薦舉」與天下國人的輿論。你說,這究竟是勸皇上攬權呢,還是勸皇上不要攬權?

讀宋人的這些論述,有時候讀著讀著我忍不住就樂了,耳邊彷彿真切聽到許多士大夫跟皇帝說:「沒錯,陛下你應該攬權,不過攬權並不代表您要管那麼多事,治理國家的事還是應該交給執政大臣好了。」

從勸皇上攬權的立論出發,最後得到「善攬權就是不攬權」的結論,從邏輯上來看,非常奇怪,完全說不通嘛。

不過,宋人卻能自圓其說,我們來看南宋士大夫徐鹿卿呈給宋理宗的《上殿奏事第一劄》,在這篇奏劄上,徐鹿卿開門見山第一句話就說:「恭惟皇帝陛下獨奮乾綱,再立人極,並建宰輔,收攬威權。」他是在勸皇帝攬權專制嗎?看下來你就明白他的用意了:「陛下懲臣下之專,收大權而自攬之是也。然權病乎專,亦病乎分。善攬權者,非必萬事萬物盡出於我,而後謂之攬權也。權之在中者,即其在人主也。如必一一而身任之,則聰明必有所遺,威福必有所寄,將以攬權而權愈散。能防之於外庭,而不能不失之於旁出。祖宗未嘗不以事權付中書,而能使臣下無專制之私者,以有台諫封駁之司也。」

徐鹿卿的論證邏輯是:皇帝如果「收大權而自攬」,那就算他天縱英明(宋人從骨子裡不相信有這麼聖明的君主),也必有疏漏;就算皇帝精力再盛,也獨力難支,因此,還是需要有近臣、私臣協助,但如此一來,又給了近臣、私臣弄權之機。君主攬權的後果卻是攬不了權。倒不如將治理國家的權力委託給專業的執政團隊。權在中央政府,即代表權在人主。

與徐鹿卿大致同時代的黃履翁也寫過一篇給宋理宗看的政論文,題目叫做「攬權不必親細務」,立論是說君主必須「總權」。表面看來,這也是勸理宗皇帝攬權的。但黃履翁同樣認為,「人主之所謂總權者,豈必屑屑然親事務之細哉?夫苟屑屑然親之,則其聰明必有所遺,而威福必有所寄。聰明有所遺者,乃生患之原;而威福之所寄者,即弄權之漸也」。因此,真正「善攬權」的君主(如宋仁宗)是這麼做的:「以天下之責任大臣,以天下之平委台諫,以天下之論付士夫,則人主之權重矣。」

黃履翁還進一步闡述說:「權不可以不歸於人主,而必重廟堂之柄以總之;政不可以不在廟堂,而必擇台諫之臣以察之;言不可以不從台諫,而必通天下之情以廣之。如是,則萬世無弊矣。」黃氏其實描述了一個有著宋朝式分權與制衡的權力結構:權歸人主,政出中書,察之台諫,相制相維。首先是權政二分,權是象徵化的君主權威,政是實務性的執政大權;同時,為防範執政大臣專制,又立一個獨立的代議機構(台諫系統)來監督、制衡政府之權。宋人心儀的的「共治政體」,實際上就是這麼一種分權制衡的權力構造。

總而言之,宋人看似是在勸君主攬權,其實是試圖通過對「攬權」的顛覆性解釋,要求君主不親政務,保持超然的地位,將具體治理國家的權力委託給士大夫集團,執政團隊對皇帝負責,並接受台諫的監督與制衡。宋人跟皇帝解釋說,這才叫做「總權之大綱」,這才是「善攬權」。

他們這種別有用心的「伎倆」,後世精明的清朝皇帝一眼就看穿了,康熙指出:「昔人每雲帝王當舉大綱,不必兼綜細務。朕不謂然。……天下大權當統於一,神器至重,為天下得人至難,是以朕垂老而惓惓不息也。」

不過宋朝的君主沒這麼精明,往往被士大夫「哄」得一楞一楞,表示同意士大夫的解釋。如富弼批評皇帝:「內外之事,多出陛下親批,恐喜怒任情,善惡無准,此乃致亂之道。」神宗只好說:「金石之言,朕不忘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吳鉤 的精彩文章:

《千里江山圖》里有哪些生動的細節?先睹為快
皇帝想給他的老師賜謚「文正」,司馬光說:不行!
宋朝人為什麼要為一個謚號而爭執不休?
為了一個謚號,宋朝人爭破了臉
宋朝的開封府配置了多少個法官?

TAG:吳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