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20種奇葩的讀書理由,你是哪一種

20種奇葩的讀書理由,你是哪一種

無論書的介質如何變化,閱讀始終是人們關心的話題。人們為什麼讀書呢?今天摘錄了法國作家夏爾·丹齊格在《為什麼讀書》一書中提到的20種讀書的理由,不妨也問問自己,你又為什麼讀書呢?

理想國imaginist(lixiangguo2013)

01 |為了憎恨而讀書

某些人是出於憎恨而讀書。我發現了一個十分擅長評論他人文風的女批評家,她的文章如同一觸即怒的女中學生的作文,而且由於她用語粗俗地寫些平淡無奇的文章,因此自以為有透徹的洞察力。她喜歡攻擊作家。那些攻擊我們的人並非都那麼有才華。正因如此,他們常常只剩下庸俗了。為了彌補自己欠缺的理性思考,她用「我們」這個人稱寫作。「我們」,她供稿的那本雜誌的「文化」版面,強迫那些分外難以忍受此類宗派作風的人接受她的欺世盜名。瞧瞧一個跳樑小丑到底如何自以為聖賢。世上就是有這樣一種既平庸又惡毒的讀物。我對那些自己不喜歡的東西沒有任何興趣,所以我把它們留給道學家們去研究。

02 |為了被言說而讀書

結束閱讀後,讀者的大腦不會像清洗過的磁碟那樣重新變成一片空白。他得到了書內語句的補充;那有著多大的魔力啊!隨風飄走的紗巾,他會追隨它們直到海角天涯。我就是在海涅那句「吾不解此謂何意,心傷之極矣」的詩歌溫床上度過了自己的少年時代。對,是這首詩,《洛勒萊》(La Lorelei),我不清楚我所體驗的那種憂愁究竟有怎樣的涵義,我對自己重複它,重複、重複、再重複,陶醉於為自己的憂愁找到了一件如此漂亮的外衣,我體驗過這種憂愁,而且未嘗不喜聞樂見於此類體驗。我們在自己的讀物里選擇自身感覺的外殼、自己無聲的言談、喃喃低語的雄辯口才。

03 |為了不令逝者長眠而讀書

讀者不像自己想像的那般被動。從傾聽獨白的角度看,閱讀是一種對話。所謂對話,一般是指聽眾時而著迷時而耐心地傾聽的精彩獨白。在閱讀過程中,某個昏昏沉沉的思維被一個看似消極的思緒調動了起來。只是看似消極。其實它很活躍,因為那些感性與記憶機制。它會選擇那些能觸動思維的段落。讀者在其中重新發現了文學的感性特徵。文學與它那瘦弱的堂妹(即讀書)有一個相同之處,那就是引起共鳴。被書寫或閱讀的文學語句與其他領域的書面語句的不同之處,就在於這種共鳴,它源於文學的不純粹性本身。

優秀作家都是善於思考的作家。普魯斯特那一類文字極為稠密的作家的作品可能會招引無限評論。個性天差地別的讀者們都能在其中找到令自我滿足的東西。評論又再生髮評論,因而形成了對創造性閱讀的神化,將其等同於猶太教法典般地信奉它。

我們應該小心避免書籍變成聖經。我們並非因信仰而讀書,作家並非神祇。我們可以熱愛書籍卻粗暴地對待它們,我想,我們甚至必須這樣做。我不贊成讓死者安眠。一位聽憑他人將自己安葬於地下的死者最終將走向永遠的死亡。

04 |只因愛而讀書

歸根結底,假如我們博覽群書,我們定是因為喜愛才那麼做。我們由喜歡人物開始;接下來是喜歡作者;最後則是喜歡文學。文學這位女王正是我們的永恆追求,我們伸長脖子、張著貪婪的嘴,朝著那個純凈而炫目的新鮮感匍匐前行,我們曾在早期閱讀時體會到那種新鮮感,現在卻再也感知不到,即使我們感到了,也有可能是錯誤地感到了憂傷。我們失去了童稚,但同時也不再無知。如果什麼都未讀過,那麼有著最微不足道的丁點才華的人在我們眼中都成了帕瓦羅蒂。我想,當探險者剛剛走進原始叢林時,他會對自己遇見的第一隻千足蟲驚嘆不已;可是,當他在森林裡跋涉數月之後,在他到達林中空地,看到仙女們在那裡隨著琴鳥的吟唱翩翩起舞時,他不會失去感覺而無動於衷。即使我們讀了很多書,閱讀的數量也不會使其質量有所折損。

童心未泯的讀者常常是文學魅力的締造者。很多讀者都童心未泯。正是這樣的讀者把小說變為暢銷書。那些內心依然是少女、依然夢想愛情的婦女為純純蠢蠢的言情小說帶來了三十萬冊的銷售量,小說醫治了她們的痛苦——由於嫁了一個胳膊肘兒拄著桌子吃飯的言行舉止粗俗不堪的丈夫而產生的痛苦。而那些思想仍留駐於少年時代的男人們則放棄法國電視一台轉播的足球賽,去讀一些鼓吹世界末日論的笨蛋炮製的幻想小說。

有時候,乾巴巴的知識給溫柔的(溫柔的:優點)愛套上了雙重的挽具,於是從愛這匹雪白駿馬的玻璃鼻孔里噴出的白氣(啊~這種寫得糟糕卻自欺欺人地認為寫得好的邪惡樂趣)使我們喪失了質樸純真。而這就是為什麼那些聲名卓著的讀者變得越來越吹毛求疵的原因,他們在尋覓某種稀有的滋味,那種滋味十分強烈,能讓他們在讀過的書越來越多感覺卻越來越少之後重新感受到某種東西。他們就是一些身處沙漠之中、口乾舌燥得即使有整船整船的涼水也無法解渴的人。要喝水!要喝水!他們邊喊邊用力扔掉1868年的狄金森酒杯和1350年的薄伽丘香檳酒瓶。

05 |為了趕超半本書而讀書

我讀穆齊爾(Robert Musil)的《沒有個性的人》(The Man Without Qualities)。那是一部長篇巨著。兩卷本,各一千頁。當我們攀登那些高山時會生出一份鬥志。啊!啊!你認為你會戰勝我嗎?而我們不急不躁、慢慢悠悠、堅定執著地一邊爬到半山腰附近,一邊自言自語地說,隨後的下山會更加容易。我們從中體驗到一種惱人的愉悅。發表一部千頁的著作是多麼無禮啊!多麼自負啊!只有天才才會得到諒解,幸好其中確有才情。來吧,嗨!……只剩六十頁了!……五十九頁!……

06 |為了反駁自我而讀書

我自問是否為讀書找到了一個新理由:反駁自我。當我不喜歡一位作家時,我會回過頭來重新閱讀他的作品。來吧,其實是你錯了,我們再看看它是否的確不那麼出色!而當我發現是自己搞錯了的時候,我總是很高興。我又丟掉了一個偏見。

07 |為了手淫而讀書

我從前就不知道國家圖書館曾用一個特殊的編碼把館藏的色情書都隱藏起來了。那就是「地獄」。其實沒這個必要。色情文學早就得到了解放。我上高一時,同學們在課桌下傳閱著薩德侯爵的黑色封皮的袖珍本小說,那些書由於被多次翻閱就像煮熟的朝鮮薊一樣大敞著口。多麼巨大的文學熱情啊!沒過多久我就明白了這位作家的真實作用,不過我覺得他的寫作方式太隱晦了。其實我錯了:他的文筆較為拙劣,居於同時代作家的中游水準,至於他的作用,則遠不止供人自慰。在那樣一個到處都是賣弄學問的教授在歇斯底里地聲稱「一切均為政治」的時期,性成為革命的一部分,它順應了時代的發展。性的愉悅被否定了,還有呢?它本質的輕,它的無拘無束。於是反對虛偽的鬥爭使用了最虛偽的手段。人們並非為了肉體享樂才想到把地獄之門打開。

社會有關性慾方面的態度如此虛偽,以至於有些人本來出於刺激的目的買書,卻買到了一些與此無關的書。《卡特琳娜的性生活》(La Vie sexuelle de Catherine M.)是卡特琳娜·米耶嘗試根據自己交換性夥伴的經歷進行的文學創作。這本書之所以創下了數十萬冊的銷量,或許僅僅因為購買這本由信譽卓著的出版社發行的圖書的讀者是一些色情狂,他們不用兩眼瞄著身後悄悄溜進性用品商店就可以在書店買到這本書。他們對這本書所能引起的性興奮一定極為失望。

08 |為了形式而讀書

「為了形式」(pour la forme)是多麼糟糕的法語表達方式啊。我在尋思那些相當擅長鑒賞藝術品的義大利人,或者相當愛好禮儀的日本人,他們是否會創造出如此隨意的表達方式來定義一個分外重要的概念。「為了形式」的意思不應該是「首先非常迅速地滿足禮節的需要,然後再談正事」。形式是藝術的莊重表現。它甚至是藝術的主題。您看,人人都有想法。文學的一個定義可以是:「對無形事物的嘗試性表達。」所有的書,哪怕是小說,從力圖擁有某種形式這個方面來看都是一次嘗試。一本書收集、丟棄和整理生活的無形,而正是這種形式化使其產生了意義。面對無形無狀難以捉摸的世界,讀者通過閱讀去猜測它的紛繁形態。

09 |為了黑暗而讀書

一切都獲得了解放。我讀過書。我讀過書,於是我似乎見到了光明。它只持續了片刻時間。我所見到的,或者說我意識到的,更是啟蒙之光,亦即該詞在十八世紀的含義。為什麼讀書?為了變得不那麼狹隘,為了不再抱有偏見,為了理解。為什麼讀書?為了理解那些思想狹隘、抱有偏見以及不喜理解的人。黑暗值得我們去了解。無論有意還是無意,它都是文學的組成部分。我們可以說它是文學的一個特性和優點。作家大概是唯一不要求擁有純粹性、完美性、正確性的文人,他們甚至把這種缺失變成自身的一個要素,但也不至於因此沾沾自喜——除了盧梭之外。我們讀書,是為了在別人身上看見自身缺點的鏡像,那些我們對自己遮蔽起來的缺點。

10 |為了自我安慰而讀書

我們可以為了自我安慰而讀書。這在我看來是又一個更糟糕的讀書理由。況且我們無法達到這個目的。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文學並非為此而生。文學不是用來安慰人。否則就等於說文學是供讀者消遣之用。況且,如果說痛苦可以被一段單純的閱讀時光擦除的話,那對我們的痛苦是一種侮辱。孟德斯鳩是一位很偉大的作家,然而他曾寫過一句最令人憤慨的話,他說:「我從沒有什麼連一個小時的閱讀都無法驅散的憂愁。」我們能怎麼辦呢,這是一個情感淡漠的偉大靈魂。

11 |為了健康而讀書

「閱讀一本有趣的書與鍛煉身體一樣有益於健康」,康德曾經這樣說。我之前很少引用他的話,他為此感奮不已,有人看到他在自己加里寧格勒的花園裡散步時偏離了平常的散步路線有一米遠。「哈哈!丹齊格引用了我的話。他希望在德國有德語譯本嗎?他希望自己被一致推舉為法蘭西學院院士嗎?啊!法國人的自負真沒法跟他們的幼稚相媲美!」即使讀書會促進健康,這也不是一個充足的理由。有相當多的事物都促進健康。健康不足以解釋閱讀行為,正如寫作行為不足以被視為一種治療方法。讀者誠心誠意地來看作者的書,而作者對旁人不再有興趣,把讀者的關心甩在一邊。這些毫無價值的自我主義作品應當被扔出圖書館的大門。

12 |為了美德而讀書

讀書,這不好。說讀書有益於孩童甚至成年人,更是個大錯誤。因為他們很快就會相信自己不應當這樣做。做出一個看似太合乎美好品德的行為,這樣的想法會令真正具有美德的心靈反感。

13 |為了享樂而讀書

成功地讀完一本書,如同一次完美的性行為一般少見、有益並且給人留下一個圓滿的回憶。讀者與讀物同床共枕。

這麼說來讀書其實也參與了寫作,即便這種參與是出於人的無恥,因為寫作類似於性慾。在我剛出道的時候(假如人能夠不用出道該有多好),每當我出版了一本書就非常恥於上街。為什麼我的喜怒哀樂如同性器官一樣暴露在外,但所有人都不說什麼?人們如此無心、如此匆忙或如此自我封閉,甚至連有人可能是赤身裸體他們都看不見。或者他們很有禮貌,假裝看不見。或者有人不讀我們寫的書。總之,聖日耳曼林蔭大道日復一日地被一些從不停步駐留的暴露狂們走遍了,他們就是作家。讀者是作家的同謀。安徒生赤裸裸地站在國王面前。

14 |為了孤立自我而讀書

讀書是一種孤立人的嚴重行為。我甚至可以說讀書是為了孤立自己。們不需要聖人及其金鑲玉嵌的倨傲的謙卑,我們不需要豎立在公眾場所的抬頭挺胸的大理石軍人半身像,我們不需要某一天在鏡頭前揮舞著他們那些熱心助人的標語的人道主義者,我們不需要所有這些站在我們面前以其道德觀來嘲弄我們的人。讀者的放肆之處不在於此;而在於行動當中的沉思冥想,在於遠離實際功利的精神,在於低頭閱讀那些文字,從中讀到對我們強化反霸權意識有所助益的知識。對,這也正是我們之所以讀書的原因。我們在不斷前行的力量中間加固著自己那可憐而渺小的存在。我們相互奉獻各自的綿薄之力。

15 |為了知道閱讀並不能改善什麼而讀書

讀書不能阻止傲慢的讀者為執政當局效勞,或者說,變成權力。讀書對人的教化如此之大,使得那個波斯尼亞人加弗利洛·普蘭西普於1914年在薩拉熱窩暗殺了弗朗索瓦·費迪南大公,他認為自己遵循了沃爾特·惠特曼的民主主義教誨,他曾滿懷激情地閱讀後者的著作。

讀書對人的教化作用如此之大,使得馬克·大衛·查普曼在1980年暗殺了約翰·列儂,當時列儂正走出紐約的達科塔大廈,查普曼在列儂的背後開槍擊中了他。查普曼當時隨身攜帶著那本世界上最無害的書,塞林格的《麥田裡的守望者》,查普曼在書上寫道「這就是我的宣言」,簽名是「霍爾頓·考爾菲爾德(Holden Caulfield)」(書中主人公的名字)。

我讀的書越多,就越沒有被教化的感受。閱讀偉大作家的作品使我認清自己沒有一刻不是野蠻人、無知的人、最不完美的不完美者,人家不相信我會為此沾沾自喜。我的內心缺少安寧,讀書沒有給我的內心帶來安寧。但我並不因此而怪罪書籍。

16 |為了已經讀過而讀書

我們自豪,我們讀過書。我認識一個人,他最難聽的罵人話就是:「那個人這輩子連一本書都沒翻開過。」毫無疑問。

17 |為了交友而讀書

假如一個人膽小怕生,不敢與他人攀談,就像我認識的某個人,那麼小說是理想的夥伴。對於偉大的讀者來說,小說人物變得比現實生活中的人更真實。讀者們常常想起那些人物,在書里拜訪他們,非常喜歡他們,時常想念他們,有時也厭煩他們,總之,那些人物就是朋友。除此之外,這些假想的朋友們沒有一絲一毫的隱瞞。這正是為什麼他們是唯一永遠不會背叛我們的人,偉大的讀者們這樣想著,他們有時候因此忘了現實生活的冒險。

18 |為了改變時間而讀書

當我們讀書時,我們是在抹除時間。並非是「度過時間」的意思,度過時間是指我們打著哈欠讀著書,在鄉下悠悠閑閑地度過一個下午,「抹除時間」則是指認真讀書,全神貫注地沉浸在書中。這種閱讀給人以時間不復存在的感覺。我們甚至模模糊糊地生出某種永恆感。這就是為什麼從書中世界走出來的讀者們有著潛水員的神情,目光矇矓,呼吸徐緩。他們需要少許時間以便重新回到現實世界。這就是為什麼那些偉大的讀者始終感覺自己青春年少的原因。他們的生命沒有被某種使用時間的方式所消耗,他們將時間用在了聽命於尋常時間以外的事情上。即便他們活到百年,仍然會青春永駐地辭別人世。每一次新的閱讀都是一次在清涼海水裡的潛泳,都是一個我們並非全然虛幻地征服了時間的時刻。

19 |為了學習而讀書

我們可以為了學習而讀書。這是一個分外令人質疑的動機,至少在涉及虛構文學時。我們難道會要求一幅皮特·克拉茲的靜物畫來教我們十七世紀荷蘭的鬱金香文化嗎?我們被告知:通過閱讀大仲馬的小說能出色地學到歷史知識。是的,如果我們願意的話。這是某些人的觀點。但它是錯的。我們在大仲馬的作品裡學到的,就是大仲馬。

我對文學的偏愛如此強烈,以至於我不由得對那些旨在教我學會某些東西的書籍產生反感。在我看來,那些書玷污了文學,正如我認為法國國營鐵路公司退休員工的畫展玷污了繪畫一樣。我寧願跟人而非跟書學習知識。

20 |為了不讀(傳記)而讀書

大眾中的一員(一位重要人士,這裡所指的大眾與他們的社會地位沒有任何關係,大眾是指那些一年所讀書目不足五本的人)曾以世界上最天真的口吻對我說:「啊?普魯斯特是同性戀?」可能正是由於這個原因人們才讀傳記:為了不讀書。

我目前正在讀一位非常優秀的英國作家的傳記。這部作品的遣詞造句拙笨不堪。這是文筆出色的作家的命運,其生平由文筆拙劣的人撰寫。這使他們回歸常人狀態。

而這也正是對藝術和文學焦灼不安的英國人酷愛傳記的原因。傳記似乎是在做出解釋。

或者為了告訴讀者本人:作家與平常人一樣。或者為了試圖發現創作的奧秘,從這一點來看,這些傳記作品永遠不夠。就像我們的思想不會出現在X光照片上一樣,藝術家順利完成作品時所出現的那個天賜的時刻也不可能被一部傳記作品捕捉到。從某種程度上說,傳記遮掩了奧秘。

本文選自[法]夏爾·丹齊格《為什麼讀書》。配圖選自《天哪,書!》。

《為什麼讀書》

作者:夏爾·丹齊格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非常棒,每一本書都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有那種「餘音繞梁,三日肉不絕」,每一本書同時讓人接受精神洗禮,足以醍醐灌頂之勢,相信吧,請翻翻每一頁紙張。完美世界,值得一讀。打開看世界的窗口。相信吧,去閱讀。有事沒事,隨便翻翻。一句話,實用。——噹噹用戶書評

今日薦讀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噹噹網 的精彩文章:

16張驚人相似的歷史照片,竟無從反駁!
北島:我被網路時代洗腦了,但我們必須有所抗衡
比徐志摩浪漫,比沈從文深情,他是這個世界上最會說情話的男人

TAG:噹噹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