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學習中醫的心理養生七原則,讓老年人更健康長壽

學習中醫的心理養生七原則,讓老年人更健康長壽

養生的最高境界就是養心,下士養身,中士養氣,上士養心。《中外衛生要旨》:「常觀天下之人,凡氣之溫和者壽,質之慈良者壽,量之寬宏者壽,言之簡默者壽。蓋四者,仁之端也,故曰仁者壽」。仁者養心,仁就是要做到溫和、善良、寬宏、厚道。仁心仁德、養心立德是一個人健康的內在要素。

而老年人在晚年時更需要在心理上進行養生,有一顆平和的心情,才能健康長壽。

一、注意預防

對於老年人的心理養生,中醫強調「治未病」和防微杜漸的觀點。《養生論》所述「害成於微而救之於著,故有無功之冶」,及《萬病回春》中指出對慾念應「早覺速懲」,均為注意及早進行心神調護的有益啟示。

二、端正根本

老年人往往心餘力拙,謀慮不遂則易患得患失,以至多思氣結或平添怨艾、惱怒、憂鬱、愁悲等情緒激動,其害可想而見。

因而,老年人應注意正確對待本人心身健康和社會、人事、環境等一切變化,主動提高自身的適應能力,並善於設身處地去理解別人的不同意見和實際處境,充分認識禍福之間的辯證關係。對於「不盡如己意」的人和事物,應力求以坦蕩的襟懷,泰然處之;對於有益的文體活動,也只可量力而行,酌情、酌量選擇。

三、修養德行

養德或稱養性,有助於增強理智,對於老年人控制過度慾念和不良情緒的產生,可謂是最根本的措施,所以古代醫家、養生家均強調「養生莫若養性」。

古人言養德,著重強調仁禮、性善、知足、忍讓等方面。對於老年人來說,還有一個如何發揮餘熱,在繼續作員獻的過程中,使自己的精神有高尚的寄託和體現社會作用的問題。此外,修德養性,決非一朝一夕之功,不能「及老方行」,而是要「自幼習之」。

四、調和七情

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變化。過激的七情,是使老年人折壽的大患,會直接影響相應的內臟,使臟腑氣機逆亂,氣血失調,從而導致各種病證的發生。

老年人肝血虛弱,神氣虛憊,性急易怒,怒則氣逆而肝傷,疏泄太過,腎失閉藏,暗耗腎精,因此老年人易怒為害尤烈,古人特列為「首忌"。

次忌憂鬱。老年人多郁、多虛.虛可致滯,郁更可致滯。氣滯則血淤,郁久能化火,生痰,故易患心痛等病。

另外,老年人進食前後,必須保持心情愉快,「怒後不可便食,食後不可便怒」,否則有傷脾胃。文體活動內容亦應有利於老年人心理衛生,舉凡戲劇、音樂、文藝及視聽節目等,可能引起老年人老年人傷感、激動或觸景生情者,均非所宜。

五、安定居處

古代養生學家很重視自然環境、衛生條件以及居室陳設、人事環境與老年人身心健康的關係。孔子提出「里仁為美」』意即要選擇道德修養好的人為鄰居。不同地區的氣候、地理及風俗習慣、民性等對老年人的心理都會有很大的影響,故老年人遷居宜持慎重態度。

六、綜合調理

古人養生,注重靜神、動彤、固精、調氣、食養、藥餌等諸法綜合運用,對老年人身心之益,尤顯突出。

七、提倡教養

從老年人心理衛生角度而言,應以加強尊老、敬老、養老觀念為根本,以「敬而養之」,「寓敬於養」為要務。老人壽日,年輕人應通過簡樸、節約的方式,表示祝賀;而發自內心的真誠關懷,隨時問寒問暖,了解和解決老人的生活起居、心情、困難等多方面的問題,更是有利於其身心健康。

本文內容僅為普及中醫常識,如有需要請在醫生的指導下操作使用。

文章部分內容和圖片來源網路,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