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布魯瑪就任《紐約書評》主編:不會獨斷專行,會強化網路版

布魯瑪就任《紐約書評》主編:不會獨斷專行,會強化網路版

今年3月20日,《紐約書評》時任主編羅伯特·西爾弗斯辭世,接替他的是荷蘭作家伊恩·布魯瑪(Ian Buruma)。9月4日起正式上任的布魯瑪,也是該雜誌上第三任主編。

伊恩·布魯瑪,1957年出生於荷蘭海牙,在英國和日本受教育,其先後在東京生活六年,香港生活七年,遊歷亞洲各地,能說普通話。現為美國紐約巴德學院教授。其作品有《零年:1945》《罪惡的代價:德國與日本的戰爭記憶》等。從1985年起,布魯瑪就開始給《紐約書評》供稿。

《紐約書評》現任主編伊恩·布魯瑪。

布魯瑪時代的《紐約書評》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日前,布魯瑪在位於紐約的辦公室接受了《紐約時報》的採訪,談及該雜誌日後的發展方向和變化。

今年5月,在被宣布擔任新主編那一刻,布魯瑪的第一反應是大喜過望。「我覺得那是個挑戰,如果不接受,我會後悔莫及,第一反應是欣喜,人生改變了。」但隨之而來的感受是「我究竟接了個什麼差使啊?」

「我覺得很重要的是要找一個很了解《紐約書評》的人,伊恩當然是不二人選。」《紐約書評》的出版人雷亞·赫德曼(Rea Hederman)在談到聘用布魯瑪的時候說到,「他認識西爾弗斯幾乎跟我一樣久。」

西爾弗斯是出了名的工作狂,獨斷專行,與作者的溝通工作大多由他親力親為,他甚至幾乎住在辦公室里。在被問到是否會繼續西爾弗斯這種工作風格時,布魯瑪笑了。

「那是個君主制,我覺得可能之後會更民主化一些吧,」布魯瑪說。「當然我認為我會更傾向跟人合作的模式。當前《紐約書評》的一大優勢就是它有一批非常優秀的編輯,在很多方面他們比我更懂。」

布魯瑪說他對於角色轉換有點望而生畏,「之前是一個作家思考世界的方式,畢竟注重自己如何看待這個世界。當主編則是找到其他人來做作家的事,我來提升他們的想法,幫助他們,這是非常不同的思維方式。」

赫德曼對於布魯瑪缺少編輯經驗這一點,「絲毫不感到不安」。他說,「作為一個作家,伊恩對於編輯工作很了解。他很注意鮑勃和其他編輯是怎麼編輯他的文章的。他很清楚什麼樣的編輯風格是他喜歡的,什麼樣的是他不喜歡的。」

《紐約書評》已故前主編西爾弗斯。

赫德曼說,西爾弗斯想過布魯瑪會接手《紐約書評》,但西爾弗斯從來沒有強烈表示在他任期之後,《紐約書評》應該變成什麼樣。就像許多人觀察的那樣,西爾弗斯似乎覺得他會在這個位子上坐一輩子。

布魯瑪希望在供稿作者方面,呈現更多樣、更不確定的意識形態光譜,因為這個國家當前的政治氣候就是不明確的。

「我們不生活在尼克松或柯林頓或布希的時代,」他說,「在特朗普時代,所謂的左派和右派的區別可能更模糊更流動了。過去二十年里從來沒有在《紐約書評》上有過一席之地的人,現在也可能在上面發聲了。一切都要以全新的眼光去看待。」

「你就好像在主持帕特農神廟一樣,」《紐約書評》前編輯山姆·塔能豪斯說,「如果你改變門楣上的一個小擺設,對於那些每天都在看的人來說,幾乎就像發生地震一樣。」

赫爾曼說,「《紐約書評》會變成一本不同的刊物,它必須如此。過去是西爾弗斯一人負責,每件事情都要經過他的手。」

很明顯,已經發生部分變化了。8月23日,這本雜誌長期供稿者伊麗莎白·德魯在推特上發文稱,「我不會再給《紐約書評》提供報道華盛頓政治的稿件,這一決定不是我自己做的。」

對此,布魯瑪的回應是:「我們從來沒有讓伊麗莎白·德魯不再給《紐約書評》供稿。」

德魯在之後的電話採訪中回應說:「的確,他們沒有明確讓我不再給他們供稿。」但是整個夏天她給書評方面發過去的電郵和電話都無人理睬,這表明她的華府報道不再被需要了。「我相信編輯有權換作者。他這一決定是否明智只能留待他人去評判了。」她說。

不過另外的人事變動沒有那麼有爭議性。比如當前負責《紐約時報》社論版的馬特·西頓將加入《紐約書評》,負責該刊物的每日博客。對於這份更專註於紙質版的刊物來說,該博客的表現日益強勁。讓人驚訝的是,2016年總統大選之後,與其他左翼刊物相比,《紐約書評》的訂閱人數並沒有顯著上升。

布魯瑪說他希望更多加強《紐約書評》的網路版。他會循序漸進地對網路版已經涉及的領域引入一些改變。「我與西爾弗斯有很多共同的興趣點,但也並不是全部,」他說,「比如,我認為有一塊我們可以加強的是當代藝術。我也覺得外國文學的內容可以多一些。」他希望發表更多他認為被忽視的區域的作品,比如拉美和東南亞。

儘管可能會加入這些領域的內容,總體來說,布魯瑪都會延續《紐約書評》既有的風格和路線。作為一位年逾六旬的中年白人男性,他也清晰意識到,在這個時代,左派尤其對媒體的多元性呈現異常敏感。

「我們希望可以盡我們所能地多元化,但主要的任務是要保證發表出來的文章的質量,」赫德曼說,「我們認為可以同時做好這兩方面。」

布魯瑪強調增加不同背景的作者的重要性,但也說他也很小心謹慎,不希望讓作者類型化,總分配他們去報道和寫作與他們的種族或性別一致的作家和議題。

更廣義來說,這本雜誌這麼多年來第一次任命新總編或許意味著人員要換血。

「我認為對於一個人到中年的總編來說,最糟糕的事情莫過於絞盡腦汁摸清楚年輕人喜歡讀什麼,他們對什麼感興趣,然後採取一些很生硬的做法,就像教堂里的牧師突然拿出一把吉他,然後開始唱民謠,」布魯瑪說,「我認為比較好的方式是找到年輕的作者,然後你就自然能知道年輕人喜歡什麼,這樣就能讓這本雜誌繼續保持生命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澎湃新聞 的精彩文章:

陶藝師360斤泥單手拉胚成缸 喊價500萬
昝濤評《撒馬爾罕》:希望枝頭的一枚甜果(上)
颶風「厄瑪」在佛州兩次登陸已降至2級,海平面上升明顯
上海本周最高溫不超過29℃體感舒適,後期受颱風影響有降雨
大清滅亡前夕,皇宮一個月消耗的豬肉竟高達4萬6千斤

TAG:澎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