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書法發展的十大規律,你知道嗎?

書法發展的十大規律,你知道嗎?

馬克思說,事物的發展都是有規律的。

按照這個說法,書法的發展也有一定的規律,請看數例:

書法發展的十大規律,你知道嗎?

一、對字的結構有貢獻(指創新)者會取得巨大成功。

魏碑書法作品的結構內緊外松、劍戟森嚴,顏真卿的楷書結構外緊內松、寬博厚重,柳公權的楷書結構內緊外松、結體由中心向四周輻射,黃庭堅行書作品的結體呈輻射狀、橫畫一波三折,趙孟頫的行楷書,啟功楷書作品的黃金分割率、結字如懸崖置屋牢,于右任的碑體行草等等都是這一規律的具體體現,他們在書法上都取得了極大的成功。

二、欲創新字體(指改變字的書寫方式)者影響凸顯一時但很難長久。

歷史上的蝌蚪書、飛白書、遊絲書、鄭板橋的六分半書、金農的漆書等都是某個時代的特定產物,在當時風光無限,但對當世或者後世的影響微乎其微,雖不能說其曇花一現,但仍覺是昨日黃花,當代的舒同的七分半書、張海的草隸、韓天衡的草篆、鮑賢倫放大的漢簡可能會有這種傾向,不相信,您想想,現在誰在學這些書體?學這些書體的人,取得點成就的又有幾個人呢?

書法發展的十大規律,你知道嗎?

三、在用墨方面有貢獻者會取得突出成就。

子瞻善濃墨、玄宰(董其昌)善淡墨、覺斯(王鐸)用漲墨、濃墨宰相劉羅鍋、淡墨探花王夢樓、黃質(黃賓虹)善積墨、三痴善破墨、它山善焦墨,等等,這些人在書法上無一例外的都取得了突出成就,有的人則是繪畫方面的一代宗師。

四、流傳下來的墨跡作品99.99%由濃墨寫就。

從出土的樓蘭殘紙到陸機的平復帖、從王右軍的蘭亭序到王洵的伯遠帖,從智永的正草千字文墨跡到釋懷素的自敘帖,從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到蘇東坡的黃州寒食帖、從楊凝式的韭花帖到米元章的蜀素帖,從趙孟頫的三門記到吳老缶的石鼓文,從殘磚破瓦到漢簡遺迹,等等,這些作品皆為濃墨書寫,用淡墨書寫的經典作品少之又少。

書法發展的十大規律,你知道嗎?

五、書法不是一種專業。

歷史上也沒有一個專業書法家。鍾繇任宰相、太傅,王羲之任右軍將軍、會稽內史,王獻之任中書令(宰相級),顏真卿任平原太守、吏部尚書、太子太師,楊凝式任少傅、少師、太子太保、左仆(宰相)、卒贈太子太傅,蘇東坡是吏部尚書,更是大文學家,書法乃餘事之餘事,趙佶、趙構都是皇帝,搞了一輩子的「行政」,毛澤東是大軍事家、大政治家,魯迅是大文學家、大思想家,也都是真正的大書法家。

近代以書法著名的沈曾植、康有為、李瑞清、譚延闔、于右任、謝無量等實際上皆不以書法為業,他們是政治家、外交家、教育家、詩人、文學家。

齊白石、黃賓虹是大畫家,啟功先生自己也認為自己不是書法家。他們都在書法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是他們沒有一個人是專業書法家,這一點是令當今眾多的書法博士後以及書法博士們非常汗顏的。

六、亂世出英雄。

鐘太傅生活在三分魏蜀吳的時代,王逸少生活在東晉十六國的時代,顏真卿生活在安史之亂的時代,米芾生活在靖康之變的北宋末期,楊凝式生活在五代時期,趙孟頫生活在南宋滅、元朝興的時代,王鐸、傅山、倪元璐、黃道周、張二水生活在明末清初,沈曾植、康有為、吳昌碩、鄭孝胥等人生活在清末民初。

這些時代有一個特點,就是都不怎麼太平,但是這些人的書法水平卻異樣的高超,用鄭午昌的話說,「我國每當亂世,美術受其反映,往往呈燦爛之觀。」書法創作似乎亦不例外。

書法發展的十大規律,你知道嗎?

七、流傳的經典墨跡基本都符合「帶燥方潤、將濃遂枯」的原則。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顏真卿的祭侄文稿、蘇東坡的黃州寒食帖,張旭的古詩四貼、懷素的千字文、李建中的土母帖以及明清諸家法帖,近現代的康有為、沈尹默、謝無量、陸維釗以及趙朴初等人的作品皆符合這個特點,一味追求枯筆、飛白、用筆毛糙、線條中糠、徒具「畫皮」之表(鄭志剛語)的人要注意了。

八、碑帖墨跡普及的越廣泛,開宗立派的名家則越少。

宋代造紙術的改善,使得紙質流傳的書法作品多了起來。但自從宋元以降,各個朝代出現的書法名家越來越少。大宋兩朝接近300年的歷史,出現的名家也就宋四家等不多幾人。元朝則只有趙孟頫、鮮於樞等人。

清朝篆隸中興,真正開宗立派的也就鄧石如、伊秉綬等人。和唐朝楷書方面有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草書方面有張旭、懷素、賀知章、孫過庭,篆書方面有李陽冰,行書方面有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等人相比,後世這些人總有些遜色。

在當代,隨著印刷技術的發展和人們經濟水平的提高,以前人們難得一見的名碑名帖已「飛入尋常百姓家」。

13億中國人,好幾億個家庭,幾乎家家有字帖。但是,建國後出現的書法名家實在是少之有少。

從1949到現在,已經63年的歷史了,這段時間當中出來幾個書法名家呢?要知道,王羲之是58歲、王寵是39歲、白蕉是62歲壽終正寢的。這當中有個例外,民國期間,碑帖的普及也很廣泛,但是這時期出現的書法名家,卻比建國後出現的書法名家多得多。

書法發展的十大規律,你知道嗎?

九、太平盛世時期的書法名家比戰亂時期的少之又少。

一些成就傑出的書法家,多數不是生活在政治經濟繁榮的盛世,恰恰相反,他們生活在社會動亂的衰世。

翻開歷史,這類情況隨處可見。處於非盛世的環境之下,社會思想容易發生變化,文人士大夫的生活容易出現種種不同的遭遇,其人生觀也容易發生明顯的變化,從而形成獨特的個性。

對他們來說,書法可以像音樂和詩歌那樣用來表達他們的情感,而且較之音樂和詩歌來得更加隱晦。看了這條,第八條就容易理解了,也就可以理解民國時期出現的書法名家為什麼會那麼多了。

十、文化修養決定書法作品的創作質量。

從東漢晚期說起,書史上凡是有大成就者,都是屬於文人型、學者型、畫家型、金石家型之類,只在寫字上下功夫而能成大氣候者,實在難以找到。

歐陽詢、蘇東坡、趙子昂、康有為皆為一代文學名臣。當代的和啟功先生,也都是學者型的書法家。

新一代的書法家傳統文化修養的普遍性降低,也從實質上降低了當代書法的質量,這是有礙於書法藝術發展的致命之處,專業書法家們,該加強文化課的修養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我不喝心靈雞湯 的精彩文章:

說教師節快樂前,先看看這篇文章!
不懂中華傳統的三種命文化,你就會自迷在命學中
神秘的私塾先生

TAG:我不喝心靈雞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