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東京物語

東京物語

文 風靈

有人說,東京是一座多重性格的城市,每次走出地下鐵,你都會感覺自己來到了一個完全不同的城市。

的確,作為初次來到東京的異國人,這座城市讓人目眩神馳。巨石砌成的巍峨城牆,碎石鋪就的寬闊廣場,宏偉古老的皇居無聲地訴說著滄桑歷史;但離開皇居,走過兩個街區,便是大名鼎鼎的銀座,夜幕下燈火煌煌,車水馬龍,繁華如夢;東京是世界上擁有米其林餐廳最多的城市,最常見的卻是來自我家鄉的麻婆豆腐;鬧市的喧囂中,又時不時能在路邊發現一座小小的神社或寺廟,傳統與現代結合得天衣無縫。

夏天不是去東京的最好季節,沒有灼灼如霞的櫻花,也沒有烈烈勝火的紅葉。若是櫻花爛漫時,還可乘遊船徜徉於碧波之上,觀賞萬千華燈輝映的燦若星子的夜櫻。但夏季卻是日本傳統民俗——花火大會最多的季節。我們錯過了在隅田川或者新宿御苑舉行的花火大會,號稱有百萬人參加,燃放一兩萬枚煙火,好在趕上了幾天後的八千代花火大會。當地的人們或是呼朋引伴,或是全家出動,女孩子們身著傳統和服,打扮得花枝招展。現場有很多賣小吃的攤位,主辦者沿河搭開帳篷,不願交錢去買座位的便在稍遠的草坪上鋪開一塊桌布,擺上小吃啤酒,伴著漫天璀璨禮花,陶然微醺。日本的花火大會傳自江戶時代,不是為了什麼特別的節日,就是民間圖個熱鬧喜慶,樂在其中。

我很少會喜歡上一座大都市,但東京就是這樣的矛盾合體,讓你情不自禁入其彀中。即使驕陽似火,每天累得汗流浹背,腳痛腿軟,也消減不了她的魅力。匆匆已過了十多天,歸期將至,對這座城市的印象,仍像是佳人不經意間輕撩面紗,驚鴻一瞥,卻不能探其究竟。

直到離開前的頭一天,我們來到了淺草寺。

淺草寺是東京最古老的寺廟,而且不收門票,因此成了各國遊客的聚集之地。穿過著名的雷門,便是仲見世,日本最古老的商業街,兩邊售賣各種旅遊紀念品、小吃的店鋪鱗次櫛比,生意火爆,熱鬧非凡。

正值周末,五重塔前,本堂前,三五成群小美女們頭挽髮髻,身著和服,腳踏木屐,娉娉婷婷如弱柳扶風,笑語時如春花乍放,更是一道靚麗的迷人風景。

這似乎就是一個典型觀光名勝,然而,離開前院的喧囂,我們卻在後院一個不引人注意的角落發現了一座紀念雕塑,雕塑前有紀念碑文,我們當時只能憑其中的漢字猜個大概,後來請老狼兄翻譯如下:

建設宗旨

根據對回憶的調查,在那可悲的昭和二十年(1945年)三月九日夜,因一百五十架B29轟炸機的大空襲,淺草一帶成為火海。火舌舔著地面在秒速三十米的烈風中爬動,大人呼喚孩子,孩子呼喚求救,但人們都無能為力,只能各自奔走逃竄而不知所往,當噩夢般的夜晚過去……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焦土,不再有寸草寸木,可憐的燒傷者倒卧路旁,無辜的犧牲者達一萬多人。

報紙對當時這一慘狀沒有隻言片語的報道,戰後出生的孩子們也對戰爭的慘禍無從知曉。這慘烈悲痛的夜晚何時就會如同歷史的一瞬消失了吧。

我們永誌當年,祈禱安慰不幸逝去的生命,我們誓言不再重蹈覆轍,永遠守護世界和平,因此在淺草觀音的凈域建立此碑。

願逝者安眠。

淺草大和平塔維持會

昭和三十八年八月十五日(1963年8月15日)

在這歡樂熱鬧如過節般的淺草寺,忽然看到東京大轟炸中淺草一帶(其它地區同樣傷亡慘重)的紀念塔和碑文,不覺隱有違和之感。環顧四周,雖然淺草寺號稱是東京最古老的寺廟,但可以看出殿堂樓閣都並非古迹,應該是在東京大轟炸之後修建的吧!而立碑的時間是1963年的8月15日,戰後第18個戰敗紀念日。1963年正是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時期,也是上一次1964年東京奧運會的前一年。

我們在大和平塔前駐足片刻,不見有旁人來。心中若有所感,但也說不出所以。之後,我們離開淺草寺,步行前往東京的新坐標,5年前才建成的634米高的世界第一高通訊塔——東京晴空塔(skytree)。穿過幾條小街,順便買了路邊小店的章魚燒和抹茶刨冰,經過隅田川上的本所吾妻橋,忽聽見有音樂聲飄來,遠遠望去,是河對岸的公園裡一支樂隊在演奏,大約是什麼周末活動。

熱門景區之外,東京街頭的人並不多,而且即使在隅田川旁的市中心,也有許多一戶建(獨棟小樓)的居民區,街道乾淨整潔、偶爾有人騎著自行車從身邊經過。寧靜祥和,悠閑自在,彷彿長久以來都是如此。

晴空塔實際上是巨型的綜合商業體,三樓有家冰淇淋小店,正遇上它酬賓的日子,年輕的店員們一面為客人裝冰淇淋,一面蹦蹦跳跳地大聲歡唱,那青春活力的笑容讓人不由自主地深受感染,真是歡樂幸福的時代啊!

我們先上了350米的天望甲板,再乘電梯到450米的天望迴廊。東京無限繁華,盡收眼底,360度無死角。荒川、隅田川等河流如翡翠玉帶蜿蜒流過,時有遊船點綴其上,遠處的東京灣風平浪靜,於陽光下泛著點點金光。放眼望去,有許多新建的高樓,也有年代稍久遠的建築,如一片混凝土的叢林,卻很少看到日本傳統木結構的古迹,應該都是毀於那場戰火了。東京,是一座於廢墟中誕生的新城。

登高懷古,是幾千年的傳統。如今站在古人所不能企及的三四百米的高空,似乎也應該發一番感慨,比如因滄桑之變而生興亡之嘆。

但有什麼事情不對了,若說到滄桑之變,興亡之嘆,日本是戰敗國,怎麼能坐擁這錦繡山河,繁華都市呢?不應該是「廢池喬木,猶厭言兵」么?不應該是「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么?雖然戰爭已過去了70多年,但以當年大戰之烈,我們眼前所見的不應該是「人生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么?

這不符合邏輯。戰敗者就應該國破人亡,即使活下來,也應該在勝者的鐵蹄下如螻蟻般卑微地苟活,如金滅北宋,元吞南宋,戰敗者除非能卧薪嘗膽,成為勾踐似的人物,成功地反戈一擊,否則將永無出頭之日。

這不僅是中國的邏輯,也是幾千年來許多興盛一時的大帝國的邏輯。但這樣的邏輯卻在此地被打破了。淺草寺花枝招展的小美女,冰淇淋店興高采烈的小夥計,你們難道不知道你們是戰敗國的國民嗎?你們憑什麼有這樣的小確幸?

日本不僅是戰敗國,而且是首先發動戰爭的一方,是侵略者,它的失敗正是反抗侵略抵抗外侮的勝利,是正義的勝利。這是我們一提到抗日戰爭的勝利就熱血沸騰豪情萬丈的原因所在,但也有人覺得不過癮,總是夢想著踏平日本,血洗東京,世世代代都不得翻身。

然而,在以愛國的名義反日時,我們有沒有想過,贏者通吃其實是鼓勵戰爭,而不是正義。如果取勝就擁有一切,那麼稍有實力和野心之人,一有機會,便要發動戰爭,以求取最大利益;而如果落敗就一無所有,那麼處於弱勢的一方,為了求得生機,也必然要時刻備戰,甚至想要先發制人。

當年日本發動戰爭,便自認是為爭取生存空間,突破ABCD(美英中荷)包圍圈。我們現在看來,這種理由當然荒謬可笑,純屬受害妄想。但在帝國的邏輯下,日本的戰犯卻不覺其非,而自認是不得已為之。日本是一狹小的島國,要生存發展必須對外擴張,對外擴張必然會衝擊老牌帝國的既有秩序。帝國之間不可能和平共存,日本與英美必有一戰。

日本侵吞東三省,建立滿洲國,便是為未來的大戰做準備。然而,中國面對日本,亦只能奮起抗戰。最終,日本按照既有的思路與美國開戰,「黑船來航以來的總決算」。但是,日本人寫了開頭,卻是美國人來寫結尾。在東京大轟炸、廣島長崎原子彈和盟軍佔領日本全境後,絕大多數日本人恐怕沒想到今日的興旺繁榮。悍然發動戰爭所未得到的東西,竟然因慘敗而得到了。

如果早知今日,當年是否還會有戰爭呢?我相信,無論過去還是現在,島國的普羅大眾和其他民族一樣,多是會安於歲月靜好,安心經營自己小小幸福,而不是以命相搏,與鄰國拼個你死我活。但直到兩次奪去億萬人生命的世界大戰之後,人們才認真地探尋如何實現這樣的小小幸福。商業成為了替代戰爭的選擇,選票則給了普通人把握自己命運的可能,而不再僅是充當少數野心家的小卒和炮灰。承平日久的日本人仍舊守規矩,講秩序,一絲不苟,但他們遵守規則是為了追求各自不同的生活目的,而不是如無知無覺的機器人般服從於強權稱霸世界的幻夢,於是,才有了東京的五彩繽紛,千變萬化,活力四射。

第二天,我們離開了日本,回國後不久又逢抗戰勝利紀念日。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確實值得永久銘記,不僅是銘記反抗侵略的勝利,更是銘記人類開始打破數千年來戰爭邏輯,走上和平發展之路,雖然這條道路遠非平坦的康庄大道,尚有許多坎坷曲折,但世界已漸漸打開了成王敗寇的死結。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風靈 的精彩文章:

TAG:風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