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颱風和颶風有何不同 又是如何起名字的?

颱風和颶風有何不同 又是如何起名字的?

近來,颶風「哈維」和「艾爾瑪」先後在北美肆虐。而在西北太平洋地區,颱風「泰利」已於9日晚形成,預計數日後在中國東南沿海登陸。每年夏季,是颱風和颶風在東亞、南中國海和北美地區集中來襲的時間。那麼,颱風和颶風究竟有何區別?它們又是如何得名?

按照世界氣象組織的定義,颱風和颶風都是指中心風力達到12級、風速達每秒32.7米及以上的熱帶氣旋。只是通常將發生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這種熱帶氣旋稱為颱風,而將發生在東北太平洋和大西洋上的這種熱帶氣旋稱為颶風。

全球海洋平均每年出現強熱帶氣旋40多個,多數在西北太平洋、孟加拉灣、東北太平洋、西北大西洋、阿拉伯海、南印度洋等海域,其中以西北太平洋最多,平均每年出現十幾個。因此,人們給它們命名,以便記憶和區分。

一般認為,首次嘗試給熱帶氣旋命名的是19世紀末至20世紀早期的澳大利亞氣象預報員克萊門特·雷格,他把熱帶氣旋取名為他不喜歡的政治人物,但這種命名法在雷格退休後很快被捨棄了。

1953年,美國國家颶風中心開始使用人名命名颶風。起初採用的是女名,第一個被命名的颶風是「愛麗絲」,後來據說因受到女權主義者反對,從1979年開始改為男女名交替使用。這套命名系統沿用至今。目前,負責命名的世界氣象組織採用了六張颶風命名表,每6年循環一次,而每張表上的人名按照首字母次序排列。比如,今年襲擊美國東南沿海的「哈維」和「艾爾瑪」正是2017年輪到的命名表上排在北大西洋區域第七、第八位的兩個名字,前者是男名,後者是女名。

在颱風的命名方面,由於受颱風影響的國家和地區更多,在出現國際統一命名規則前,不同國家和地區對颱風的命名方式可以說是「五花八門」。比如設在日本東京的世界氣象組織下屬亞太區域專業氣象台的颱風中心,以進入東經180度、赤道以北颱風的先後順序編號。原來設在關島的美國海軍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現已遷至夏威夷珍珠港),則用英美國家人名命名。

為了避免名稱混亂,世界氣象組織下屬颱風委員會決定從2000年1月1日起對熱帶氣旋採用新的統一命名法,旨在幫助加強防風抗災領域的國際合作。世界氣象組織頒布的命名表包含140個名稱,分別由世界氣象組織在亞太區域的14個成員國或成員地區提供,用以輪流命名在西北太平洋及南海生成的熱帶氣旋。

颱風名稱的實際分配工作由日本氣象廳東京區域專業氣象中心負責。當西北太平洋或南海上的熱帶氣旋被確定達到熱帶風暴的強度後,即根據命名表給予名稱,並同時給予一個四位數字的編號,其中前兩位為年份,後兩位為在該年生成的順序。例如0312,即2003年第12號熱帶風暴。同一熱帶氣旋整個演變過程中從熱帶風暴演變為強熱帶風暴、再至颱風,實際上使用的是同一名字。

有趣的是,進入列表的名稱很少有災難的含義,大多是代表正面、美好的辭彙,或者與提名國家或地區的文化有關。例如,中國大陸提出的10個名稱中就包括悟空、玉兔、風神、海神等來自神話故事的名字。

命名表中的名稱並不是一成不變。一旦某個颱風造成特別嚴重災害和生命財產損失,颱風委員會成員可申請將其名稱從命名表中刪除,也就是這次颱風將永久佔有這個名字。當某個名稱被從命名表中刪去後,颱風委員會將根據相關成員的提議,對命名表進行增補。


來源:新華社

原標題:科普:如何給颱風或颶風起名字

新聞報料

商務合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界面新聞 的精彩文章:

再也不敢一個人去看電影了
所有的堅持終不會被辜負。
斃敵能省萬發子彈:美國狙擊手都用過什麼槍
颶風「艾爾瑪」北上肆虐美國內陸 經濟損失或達3000億美元
五天兩起惡性案件 西班牙數千華人大規模集會發聲

TAG:界面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