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豆瓣9.0,張藝謀陳凱歌的老師曾看過35遍

豆瓣9.0,張藝謀陳凱歌的老師曾看過35遍

這個周末,諾蘭的新片《敦刻爾克》票房破三億。儘管這樣,還是有人表示,和吳京的《戰狼2》比,前者沉悶的敘事策略和呈現手法,都讓原本的期待落了個空。

還有一些戰狼系的精神股東,儼然一副「老虎屁股摸不得」的架勢,但凡稍微對二部電影比較,就成了慕洋犬。

就事論事,任何電影都可以被公平且公開地被觀眾評價,用國家的觀念,甚至用喜歡戰狼與否和愛國掛鉤,說不好聽點兒,是在道德綁架

道理很簡單,除開國別,它們就只是電影。

毒藥君的態度向來明確,中國電影有好東西,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不同意見可以討論,也未必要彼此說服,但至少,得允許有不同立場的表達。

GIF/205K

三刷完《敦刻爾克》之後呢,我想起一部老片,決定在這個時候推送給你們。真心希望大家能夠愛好和平,別動不動就「雖遠必誅」。

要知道,你的一句話,可能是一條鮮活生命的消逝。沒有人,有義務為你的熱血付出生命的代價。

不到萬不得已,能避免打仗,還是避免為好。今天要跟你們說的這部電影,上午重新看了次,又被感動得死去活來。

看之前備好紙巾,沒開玩笑。因為這部電影的後勁特別足,故事尾聲分分鐘是核能,我怕你們的淚腺綳不住。

士兵之歌

Ballad of a Soldier

雖然豆瓣上標註過它的人不過三千來號人,但評分一點兒不低。

別看是上世紀50年代的蘇聯電影,爛番茄上,它的新鮮度高達100%。12個參與投票的職業影評人,全數給出滿分。

值得一提的是,張藝謀和陳凱歌的老師,已經故去的國內著名電影理論大師周傳基老爺子,曾先後把這部影片看了35遍。

有人說,這是一部令人回味無窮的電影。

還有人調侃影片說的是蘇聯雷鋒的故事。

作為影片的導演,《士兵之歌》的導演格利高利·丘赫萊依,一反斯大林時期蘇聯電影類似題材中虛假的樂觀主義,轉而用寫實的手法,為觀眾呈現了一個兼具時代縱深和人物群像的戰時蘇聯。

有人稱影片「是一部從內容到形式都稱得上是創新的佳作」,並表示它對之後的蘇聯電影的發展產生了較大影響。

《士兵之歌》的故事並不複雜,說的是一個叫阿廖沙的信號兵,因為在戰場上立下戰功,被上級准許回家探母。

按照原定計劃,他有兩天時間和母親團聚。

但在歸家途中,由於結識了不同的人,秉著幫人幫到底的雷鋒精神,他在耗費自己寶貴假期的同時,也收穫了屬於自己的愛情。

無奈自己被批准的假期只有短短2日。歷經路上的一番折騰,留給他和母親團聚的時間,最終從兩天,銳減為短短的一面。

和母親見過面不久,阿廖沙就得重返戰場。

這次別離,成為他和母親的永別。

為什麼說看完《敦刻爾克》讓我馬上想要把這部電影推薦給你們呢?

下面,就來聊聊這兩部電影中讓人覺得似曾相識的共同點吧。毒藥君認為,類似這樣風格的戰爭片,給習慣了看爆炸場面的我們,提供了另一種審視戰爭的思路。

首先來說說視點和演員的選取。

兩部電影,都將故事的敘述重心,放在了鮮活的個體人物上。導演充分利用了每個個體,去表達自己對一段特定歷史的反思。

《敦刻爾克》中,無論是讓人印象深刻的空軍,還是在海上進行救援的普通百姓,又或者陸地上艱難求生的年輕士兵,他們每一個人都是具象化而可被感知的。

同樣的,這在《士兵之歌》中也有體現。

沒有當代電影流行的多線敘事結構,影片主要將焦點對準了年僅19歲的阿廖沙。通過他在返家途中和不同階層的人打交道,讓觀眾既看到個體命運的同時,也大致了解了當時整個蘇聯大後方的生活面貌。

出於同一種目的考慮,《士兵之歌》與《敦刻爾克》,在角色的選取上,都採取了符合史實的選角策略進行演員篩選。

今年的《敦刻爾克》,在每個角色的選取上,都可謂恰得其所,每個人物的年齡都展現出一種無可辯駁的真實感。而在《士兵之歌》中,飾演年輕人的兩位主演,也能讓人第一時間捕捉到人物和角色的匹配度。

回顧部分電影,你會發現老臘肉假扮小鮮肉的案例並不罕見。

大衛·芬奇著名的《本傑明·巴頓奇事》相信各位毒粉都看過,要知道,當年皮特拍這部電影的時候,已經45歲了!

在化妝和電腦特技的幫助下,皮特生動詮釋了青年時的本傑明

雖然皮特精湛的演技與好萊塢出色的CG技術,以及討巧的故事設定,讓他的這次高齡扮嫩顯得合情合理。

但試想,如果交由不同年齡段的演員,去扮演不同時期的本傑明,會不會更有看點呢?

《燦爛人生》中的主演也反串過青年角色

出於對真實的追求,讓諾蘭和丘赫萊依放棄了用非青年演員去表現年輕人。

因為很顯然,年輕人的稚嫩和激情,再精湛的演技,也難以複製。

演員年齡和角色的高度吻合,讓觀眾在觀看這兩部電影時,都可以快速代入到故事中。通過其視角展現的故事,也頓時富有感染力。

聊完視點和選角,再來說說《士兵之歌》的呈現手法與其想要表達的主題。

因為涉及到二戰,在對戰爭的刻畫上,《士兵之歌》聰明地選擇了減法——最大程度削弱對戰爭場面的展現。這一點也和《敦刻爾克》不謀而合。

相信很多人,對類似《拯救大兵瑞恩》、《血戰鋼鋸嶺》般血肉橫飛而觸目驚心的戰爭場面印象頗深。

GIF/1293K

但在今年的《敦刻爾克》和早期的《士兵之歌》中,對戰爭的刻畫被最大程度上被進行了削弱。

即便有對戰場的表現,也只是蜻蜓點水般快速帶過。

GIF/782K

對於很多喜歡看大場面的戰爭迷而言,這樣的做法多少有些不討喜。

不過,《士兵之歌》想要表達的核心,並不在於對戰爭不可抗的恐怖和殘忍的描繪上,而在於探討個體命運在時代洪流中的渺小與無力感。

影片中,阿廖沙好不容易向上級申請了6天假期(光折返就得花4天),被問及為何如此迫不及待回家,阿廖沙給出的回答令人難以置信。

一位在一線參加戰鬥的年輕士兵,在立下軍功即將被嘉獎之際,放棄了自己的榮譽,而是想用榮譽換取假期以幫助母親修好屋頂。

這個理由質樸,卻又相當接地氣。如果沒有戰爭,這位年輕的小夥子,將毫無疑問成為母親的好幫手。

GIF/793K

但外敵入侵和戰爭,剝奪了他選擇的自由。

阿廖沙簡單的願望,和《敦刻爾克》中年輕士兵的求生慾望本質上講的是一回事。它們都反映了人除殺戮外的其他屬性——戰爭之外,每個角色都是擁有情感的普通人。

兩部電影最終指向的主題清晰而明確:戰場之上無英雄。

瞬息萬變的戰場,生死只是一線之間。如果能夠多一年存活時間,沒有人願意去當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的英雄。畢竟,倖存下來,才有繼續生活的資格。

從這個意義上講,《敦刻爾克》與《士兵之歌》的反英雄主義設定,也充分表達了導演的反戰思維。

正如《降臨》中,尚將軍的妻子生前曾對丈夫囑咐的那般:「戰爭並不鑄造英雄,只會留下孤兒寡母」。

《士兵之歌》結尾阿廖沙母親見到兒子後的一番話,是導演對戰爭的一次控訴。

「沒有男人,只有女人……」

無論是侵略的一方還是保衛的一方,戰爭讓每個陣營的人民都在遭受家庭破碎的悲劇之餘,也面臨著性別比例嚴重失調的境地。

今天的東歐,就是戰爭後遺症的生動例子。

多少個寡婦村,要知道,這些婦女,也曾經有過自己的孩子。

《無聲婚禮》中,寡婦村的由來讓人不禁落淚

除了減少對戰爭的正面展示,以及抗議戰爭帶來的不公,《士兵之歌》最難得的一點,是它照顧到了戰場之外的多維主題。

所以最後,就讓我們來聊聊《士兵之歌》對人性的表現。

前面說過,《士兵之歌》是一部利用阿廖沙來串聯戰爭和蘇聯社會的,具有高度縱深的電影。影片通過安排阿廖沙在返程途中與各色人等的接觸,來反映當時蘇聯社會的方方面面。

與阿廖沙有過交集的人中,既有如女主一樣純良可愛的少女,也有趁丈夫參軍隨即背叛的妻子。鮮明的正反兩派中,也不乏善惡並存的「中間角色」。

比如阿廖沙用罐頭賄賂的那位守衛(後者同意以此讓其坐上返家的貨運列車),在他看來,自己的上司是個魔鬼。然而當阿廖沙的情況被這位中尉獲悉後,對方大方允許其繼續搭乘列車,並對守衛的受賄行為予以處罰。

中尉這一前後不一的人物形象,其實也反映出人的矛盾性——在一些人眼中代表著惡的人,也許在另一些人眼中,他們就好比天使。

人的善惡往往只存在於一念之間,就如同那位守衛,他雖然允許阿廖沙乘車,但相應的,他也因此獲得了好處。

如此種種,可以說《士兵之歌》為觀眾呈現了相當立體的世間百態。

今天將對我而言如此重要的電影推薦給大家,除了受《敦刻爾克》影響,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讓你們重拾對老片的熱愛。

畢竟,現在整天這個俠,那個俠,

我的眼睛,就快要被特效閃瞎。

GIF/285K

本 月 熱 點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毒藥 的精彩文章:

今年最變態的日本電影,把我整懵了
蜘蛛俠和蝙蝠俠不是一家的?看了這麼多年超級英雄你分清了嗎
這絕對是去年最被忽視的一部佳片
豆瓣評分最高動畫片,被它神一般的腦洞徹底征服
孫儷這次演砸了,嗎?

TAG:毒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