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王澤仁:《莊子的世界》 第三集《萬物齊同》

王澤仁:《莊子的世界》 第三集《萬物齊同》

《莊子的世界》

第三集《萬物齊同》

作者:王澤仁

問:如何理解莊子的《齊物論》?

答:只有齊物方能逍遙,只有萬物齊一才能真正做到萬物平等無差別。所謂齊物,莊子認為,世上的萬事萬物,包括人在內,都是齊一的,「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而人類社會的一切矛盾的對立面,諸如生與死、壽與夭、貴與賤、榮與辱、成與毀、美與丑等等都是無差別的一回事。萬事萬物絕對的齊同,必然導致了關於萬事萬物言論上的絕對齊同的認識,所以莊子否定了諸子百家的爭論,也否定了一切是非、對錯、好壞的客觀存在。

莊子從悟道者南郭子綦「吾喪我」的物我兩忘的入道境界,引出了人籟、地籟和天籟的三籟之說。人籟繁複多樣,地籟千差萬別,唯有天籟是各種不同聲音的主宰。對於它生髮出來的各種聲音,又有什麼不同呢?

莊子認為,人在與外界交涉糾纏中,日復一日的勾心鬥角,使得自己睡覺時魂魄不得安寧,身心精疲力盡,心靈閉塞,喪失本真,無法恢復生機。整日被各種情態所困擾,諸如:喜怒哀樂,慮嘆變慹,姚佚啟態。(欣喜、憤怒、悲哀、快樂、憂慮、感嘆、後悔、恐懼、輕浮、放縱、張狂、作態)又怎麼能超脫自由呢?故莊子曰:「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盡。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人謂之不死,奚益!」

這一切都是由於人的「成心」造成的。所謂成心,即一己之情、一己之私、一己之見。莊子認為:諸子百家之言都是各持一家之詞,道隱於小成,言隱於榮華。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則莫若以明。即以空明的心境去觀照萬物的本源,破除是是非非的偏見,排除自我心中的障蔽,呈現大道的光明。萬事萬物沒有本質上的差別,它們不僅相互依存,也可以相互轉化,從道的層面來看,它們完全是渾然一體的,也就是「道通為一」。

莊子講了一則寓言故事: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亦因是也。是以聖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鈞,是之謂兩行。養猴老人不過是順應猴子們的喜怒情緒和主觀感受罷了,聖人也是如此,混同是是非非,而任憑自然均衡,這就是物我並行,各得其所了。

古代得道之人,認為「未始有物」;次一等的人,認為有物存在,但「未始有封」;再次一等的人認為萬物有分別界限,但「未始有是非」。是非觀念的產生,是大道的虧損。所以聖人不用個人的一孔之見、一技之長誇示於人,而寄托在事物自身的功用上,這就叫做「以明」

「夫天下莫大於秋豪之末,而太山為小;莫壽乎殤子,而彭祖為夭。」大與小,壽與夭沒有什麼不同,為什麼非得去做個區別呢?順應自然就好了。

聖人從來不去辯論所謂的是非。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六合之內,聖人論而不議;春秋經世先王之志,聖人議而不辯。所以大道不稱,大辯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辯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誰知道不言之辯,不道之道呢?若有能知,此之謂天府。注焉而不滿,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來,此之謂葆光。

主持人:莊子認為萬物齊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可是我們在生活工作中,多多少少有分別心,且這顆心往往帶來「彼」與「我」的對立。一個人該如何從狹小的自我中走出來,開闊心胸,包容萬物呢?

嘉賓:《莊子》書中有一則寓言,我想可以破除我們的這顆狹隘之心:堯帝想要討伐三個小國,心理總是惦記著這事,就問大舜:「這是怎麼回事呢?」

大舜說:「這三個小國家,猶存乎蓬艾之間。你卻對他們不放心,問題在哪裡呢?過去十個太陽同時出現,普照萬物,何況人的道德應當超過太陽的光輝呢?」

主持人:是的,太陽普照萬物,無偏無私,人為何就做不到呢?今天和這個人結怨,明天和那個人強辯;今天肯定某人,明天又否定某人,是是非非無窮無盡。

嘉賓:這是世俗之人的普遍現象,所以莊子說:「何以知道我所說的『知道』不是『不知道』呢?何以知道我所說的『不知道』不是『知道』呢?萬物沒有一個共同的標準,更沒有一個是非利害的標準,偏於一私的爭辯是多麼的愚蠢。人在潮濕的地方居住,就患風濕病,泥鰍也會這樣嗎?人待在樹上就會驚恐不安,猿猴也會這樣嗎?這三者,究竟誰知道居住在什麼地方才最合適的呢?人們吃家禽之肉,麋鹿吃美草,蜈蚣愛吃小蛇,貓頭鷹和烏鴉喜歡吃老鼠,這四者究竟誰的食物才算美味佳肴呢?猿與猴成為配偶,麋與鹿交合,泥鰍與魚配對。毛嬙和麗姬,這是世人所羨美的,然而魚見了沉入水裡,鳥見了高飛天空,麋鹿見了就會急速逃走,這四種動物究竟誰知道天下的美色才是真的美呢?」莊子要告訴我們的是:這個世界哪有什麼是非的標準。我們人類認為的都不一定是對的,更何況是單獨的個人的一己之見呢?

主持人:按照莊子的觀點,一切人為是非標準的判定,都是不可靠的。今日之是有可能是明日之非,今日之非也有可能是明日之是。莊子似乎在告訴我們:人的格局要高點,眼觀要遠點,只有高屋建瓴,一切是非的計較之心自然消除。

嘉賓:是的,莊子反覆強調辯論是徒勞無用的:假如我和你辯論,你勝了我,你果然就對嗎?我果然就錯了嗎?假如我勝了你,我果然就對嗎?你果然就錯了嗎?這其中是有一個人對,有一個人錯呢?還是我們兩個人都對,或者都錯了呢?我和你都無法知道,而別人原本就暗昧不明,我們找誰來判定是非呢?如果讓觀點和你相同的人來判定,既然他已經和你相同了,怎麼能來評定我呢?假使請觀點與我相同的人來評定,既然他已經和我相同了,怎麼來評定你呢?如果讓觀點和我們都不相同的人來評定,既然他已經和你我都不相同了,又怎麼能來評定你我呢?假使請觀點跟你我都相同的人來評定,既然他已經和你我相同了,又怎麼來評定呢?那麼你我和他人都無從知道誰是誰非了,恐怕只有等待造化了吧。

主持人:莊子這段話可謂說的滴水不漏,無可辯駁,但人在俗世中,多少都會做利害的權衡,怎麼能做到那麼的超脫呢?

嘉賓:權衡利害,不如游乎塵垢之外。利害又豈是我們俗人能看得清楚的呢?麗姬是艾地守封疆人的女兒,當晉國得到她的時候,哭得衣服的濕了。等他到了晉獻公的王宮裡,與君王睡在安適的床上,吃著美味的佳肴,這才後悔當初的哭泣。我們怎麼知道死去的人不會後悔當初的求生呢?我們怎麼知道喜歡生就不是一種迷惑呢?我們怎麼知道討厭死亡就不是像自幼流落他鄉而不知回家那樣呢?我們都像是夢中人一樣。當人在夢中,並不知道自己在做夢。有時候在夢中還在做著另一個夢,等覺醒了之後才知一切猶如一場大夢,而愚昧的人自以為自己清醒,一副明察秋毫的樣子。殊不知,我們都是夢中人啊!

主持人:這麼說來,我們似乎也在夢中啊。人有時候對於夢境和存在會混同一體,如莊周夢蝶,到底是莊周夢為蝴蝶呢?還是蝴蝶夢為莊周?

嘉賓:莊周夢蝶,這是一個非常著名的故事了,莊子認為萬物是可以轉化的,萬物也是可以感知和交流的。莊子將其稱為:物化。即萬物渾然同化,達到無差別的境界。要達到此境界,首先必須做到「無所待」的身心靈完全自由的狀態。否則就會限制人與外物的融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澤仁 的精彩文章:

TAG:王澤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