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以新喚心育人

以新喚心育人

當下,大學生群體基本都是95後的網路原住民,我們面對的是世界上最大的獨生子女群和最大的網民群體,他們的價值追求、思維方式、話語模式、行為習慣等都受到互聯網的深刻影響。如何將思想政治教育與信息技術融合,是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的需要,也是信息技術健康發展的需要。

為順應媒體格局的深刻變化、適應95後大學生的現實需要、呼應高校人才培養的時代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加速在互聯網開疆拓土、全力在移動端排兵布陣,由「嘴喊、腿跑」式的「體能型」向「智能型」轉變,通過在矩陣化建設、故事化創作、規範化運維上下功夫,努力讓新媒體成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陣地。

矩陣化建設,構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媒體多維方陣。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互聯網已經滲透到大眾的工作生活中,手機、電腦、網路的快速發展,在給人們的物質生活帶來方便並讓生活愈加豐富的同時,也對人們的精神生活產生了影響。特別是2014年以來,移動通信和互聯網二者緊密結合形成的移動互聯網呈現了井噴式發展趨勢,便攜、智能的手機成為95後大學生生活、學習、消費的重要工具甚至可以說已經成為他們身體的一部分。所以,我們要進一步拓展網路思想政治教育空間,讓施教者和受教者獲得更多的資訊,搭建更多的對話平台,形成更多的共同語言。實踐中,要明確「佔領平台——浸潤感染——滲透引領」的工作思路,率先建設學校官方網站,再陸續開通由校、院兩級組成的「一核多點」的微博、微信體系,最後再建立QQ校園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台,形成新媒體多維方陣。陣地建立後,各賬號間互聯互通,注重正面輿論引導,回應師生關切熱點,及時發布、迅速傳播與學習、工作、生活、就業等師生關注的信息,逐步將其建成了解訴求、答疑解惑、回應求助的師生喜愛的新平台,從而發揮新媒體在凝聚人心、服務育人工作中的作用。

故事化創作,發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媒體集群優勢。新媒體基本傳輸的是可視聽信息,信息傳播速度快並且數量巨大,很多95後大學生習慣從簡單、美感、二次元等切入,所以我們要因材施教、對症下藥,力爭通過新媒體平台將「有意義的事做得有意思,有意思的事做得有意義」,要講好青年故事,傳遞好青年聲音。實踐中,新媒體平台可以從思想性、趣味性、互動性的角度出發,製作學生喜聞樂見的、有視覺衝擊力和音頻震撼力的視頻作品,也可以編創貼合師生學習、工作、生活的文藝作品,尤其文章的標題和內容一定要符合師生閱讀習慣,吸引他們眼球。以筆者所工作的鹽城工學院為例,做到「急學生之所急,想學生之所想」,學院通過官方微博推送與學生密切相關的選課、考試、交友、考研、就業、飲食、宿舍等,能夠滿足學生的信息訴求。在新生報到期間設立新生QQ群,隨時解答學生、家長的提問,消除新生初來乍到的緊張感和陌生感,有助於新生儘快了解學校、儘早融入學校、更好地成長於學校。

規範化運維,打造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媒體特色品牌。新媒體平台必須注重建與管兩線並重,從嚴格信息發布程序、用戶實名制、新建網站登記審批、硬體更新升級等方面入手,使新媒體平台可信、可管、可控,真正解決「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宣傳思想工作在空間和時間上的局限性問題。在實踐運維過程中,學校官方新媒體平台率先推送優質信息,再由各二級新媒體平台進行二次傳播、再次轉發,引發多次傳播,產生了乘數效應,形成互動交流的工作格局。同時,還要積极參加教育部、團中央等組織和倡導的各項新媒體平台建設與評比活動,不斷擴大新媒體平台影響力,爭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媒體特色品牌。

當然,在新媒體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空間、思想溝通交流的新平台、思想輿論引導的新陣地的時代,我們既要注重網路思政工作,更要注重「O2O(電子商務名詞)」線上線下融合發展,著力將線上的「朋友圈」變成線下的「交流圈」,大學生們既能「鍵對鍵、屏對屏」,更能「手拉手、面對面」,讓大學生更多地回歸現實、回歸生活。這就更需要我們在「新媒體+思政」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把握主導權、在互動中講好大道理、在爭鋒中發出好聲音,從而真正實現「以新喚心助育人」的效果。

《中國教育報》2017年09月11日第5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師生關係是教育的一面鏡子
作家、畫家共同探討圖畫書創作
「不知疲倦」的仿生智能薄膜問世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