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由混血孤女到大清公主,將上海房價炒高一千倍,收養22名孤兒

由混血孤女到大清公主,將上海房價炒高一千倍,收養22名孤兒

現在上海的房價居高不下,令不少年輕人苦不堪言,甚至喊出了「逃離北上廣」的話。其實炒房並不是現在才有的,早在100多年前的清朝,已經有一位女子,協助丈夫把上海的房價炒高了1000多倍。她完成這樣神奇的壯舉後,積累了巨額的財富,又回饋社會,收養了20多名孤兒,甚至還做了清王朝的公主。她的傳奇故事,我們今天一起來讀一讀。

由混血孤女到大清公主,將上海房價炒高一千倍,收養22名孤兒

這位女子叫做羅迦陵,她的父親是一名法國水手,在來中國遠航的時候與她母親發生關係。在羅迦陵出生不久,父親就回國了,從此了無音訊,而她的母親在她六七歲的時候,便去世了。因此,羅迦陵是在親戚們的幫助下,才逐漸長大的,受的教育非常有限。但是她長期在外僑家裡擔任女僕,英語和法語都說得不錯。

機遇發生在1885年左右,那時候羅迦陵已經是21歲了,在那個年代屬於大齡剩女。她在幫傭的時候認識了一位新沙遜洋行地產部職員,這個人是出生在伊拉克的猶太人,叫做哈同。雖然羅迦陵文化不高、出身寒微,但機智過人、大膽潑辣,哈同相信她會帶來好運,便向其求婚。兩人於1886年在上海閘北青雲里以猶太教的儀式舉行了婚禮。

由混血孤女到大清公主,將上海房價炒高一千倍,收養22名孤兒

世界上一直流行一個說法:中國人和猶太人是最聰明的。不管這個說法是不是具有普遍性,但是哈同和羅迦陵的結合至少證明了它的相對正確性。婚後的哈同,事業蒸蒸日上,他不僅在公司的地位節節高升,還利用自己的人脈,跳出新沙遜洋行,創辦哈同洋行,專攻房地產生意。

哈同固然有過人的能力,但是最終讓他走向成功之巔的,是他的太太羅迦陵。當時公共租界的商業地帶是靠近舊城區的廣東路和福州路,但隨著1899年公共租界的擴大,相對冷清的南京路必然會成為新的商業中心。那個時候,能看到這一點的人並不多,羅迦陵就是其中的一個。

由混血孤女到大清公主,將上海房價炒高一千倍,收養22名孤兒

她極力鼓動丈夫出資購買南京路的臨街門面,甚至貸款買下地產。但是她比一般的投資者更聰明的是,她又勸說丈夫在有限的資金中,掏出60萬兩白銀,購買名貴的鐵藜木鋪設南京路的路面。這個舉動,不僅改善南京路的面貌,成為上海最平整的道路,更讓哈同洋行贏得了好名聲,做了一次雙贏的廣告。

由混血孤女到大清公主,將上海房價炒高一千倍,收養22名孤兒

1908年,上海第一條有軌電車線路沿著南京路修成,讓其迅速成為商業的焦點。此時掌控南京路周邊大量地產的哈同更是囤積居奇,商鋪價格飛漲速度遠超今天。短短數年間,南京路成為了中國乃至亞洲最繁華的街道,房價飆漲了1000倍以上。這時候的哈同坐擁無數店鋪,成為當之無愧的「遠東第一富翁」。據統計,哈同去世前,他們夫婦在佔有南京路地產的44%。

由混血孤女到大清公主,將上海房價炒高一千倍,收養22名孤兒

羅迦陵篤信佛教,哈林信奉猶太教,兩人生活極其儉樸,除了在靜安路花費70萬兩銀元買下300畝地,修建了上海最大最豪華的一座私人花園——愛儷園外,再也沒有什麼重大私人開銷。他們沒有生育兒女,收養了22名孤兒,其中一半是中國人,跟隨母親姓羅,另一半是外國人,跟隨父姓。

除此之外,哈林夫婦對教育、佛學多有資質。他們在愛儷園創辦了僧侶學校華嚴大學,開中國佛教近代史的新紀元;開辦了倉聖明智大學,最為鼎盛時曾有學生1600餘人免費就讀;除此之外,羅迦陵還購買大批甲骨,讓羅振玉等人整理研究,可謂甲骨文研究的搖籃,就連國畫大師徐悲鴻也曾在愛儷園得到資助和學習。孫中山、章太炎、蔡元培等人也都曾到過愛儷園。

由混血孤女到大清公主,將上海房價炒高一千倍,收養22名孤兒

由於名氣太大,1909年,清王室召見哈同夫婦,隆裕太后的母親將羅迦陵認為乾女兒,宣統皇帝的弟媳又認哈同為義父。清朝滅亡之後,哈同夫婦還曾前往北京為隆裕太后的母親祝壽,遜清小朝廷封羅迦陵為正一品夫人。

由混血孤女到大清公主,將上海房價炒高一千倍,收養22名孤兒

1931年,哈同去世,羅迦陵繼承了全部的家產,但她已經心生倦意,無心打理。十年後,羅迦陵也過世了,他們的遺產引起了曠日持久、一波三折的哈同遺產案。即使後來各方面相互妥協,直到今天,部分依舊屬於法律上未了訴訟的標的物仍然由政府代為保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珏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古代武將的墓中發現了此物,讓日本人尷尬萬分,國家禁止出境展覽
她由混血孤女到大清公主,將上海房價炒高1000倍,收養了22名孤兒
此女是清末「商父」的孫女,被表弟的追求,結局感人
這女人上錯花轎嫁對郎,因為別人的悔婚,稀里糊塗成為了一品夫人

TAG:小珏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