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馬太平先生書法作品微展

馬太平先生書法作品微展

【微展】馬太平先生書法作品微展

馬太平字馳騰,筆名石逸,齋名「崇文堂」,大學本科學歷,甘肅秦安縣人,擅長書法理論,書法創作,文藝評論,文學寫作等。結業於甘肅省書法家協會培訓中心,北蘭亭張旭光書法創作強訓班,中書協導師工作室研修班等。

現為中國書法藝術教育學會會員

書法考級教師

中國書法,美術家協會會員

甘肅硬筆書法家協會會員

甘肅省書法家協會(具備資格)

甘肅省十三期,十四期創作提高班學員。

甘肅林學院書法社團外聘指導教師

甘肅工學院書法社團外聘指導教師

天水市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

市書協會員,青書協會員。

中書教甘肅青少年書畫院院長

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

秦安縣媧皇故里書畫院院士

龍山書畫社特聘書法家

赤墨書畫交流中心特聘書法家

特約書畫賞析評論家,行草創作組長

鴻程教育中心特聘書法導師

作品入展獲獎:

第三屆「四海同春」中,日,美,韓國際書畫大賽中榮獲「優秀獎」。

第五屆少年「中國杯」全國書畫攝影大賽中獲「金獎」。

入展秦安縣第三屆書法臨帖作品展。

入展寧夏省紀念紅軍翻越六盤山80周年書法美術作品展。

入展「紅色兩當,圓夢隴南全國書法美術典藏展」。

入展「首屆天水信怡常弘化書畫展暨名家邀請展」。

入展天水青年書法家協會,甘南書法家協會交流展。

入展秦安縣慶祝建黨95周年既廉政書畫展。

入展岷縣32個教師節書畫作品展等。

入展岷縣全縣書法作品展。

入展岷縣第四屆臨摹創作展獲優秀獎。

入展秦州區第三屆幹部職工書畫作品展。

入展甘肅省第十三期書法創作提高班結業作品展等。

齒少心銳靜如玉

幽幽墨香寓崢嶸

文/劉沁

天水秦安,是華夏民族文化的發源之地,有「媧皇故里」之稱的秦安,不僅有其特有的地域文化,更有著豐厚的人文積澱。在這片以伏羲,女媧文化享譽中外的富饒土壤上,大地灣源頭孕育出了一代代有為的青年才俊,石逸便是生於斯,長於斯,頗受伏羲文化影響的青年學書人之一。

談起石逸先生,一直是「久聞其名,未見其人」,近年來,在縣區書畫展覽的展廳中,經常會看到以「石逸」署名的書法作品,但從不知他便是前不久我在展廳角落裡,無意注視到的那位青年。

記得那是前不久,市裡舉辦了中小學師生作品展,因為工作的原因,一直到展覽接近尾聲的那天才去觀看,欣賞著許許多多優秀教師的書法作品,讓人心情異常闊達,似乎忘記了外面還下著大雨。當走到最後一個展廳,在懸掛著近年來屢獲國展大獎的我市青年書法家張老師作品的跟前,有一位二十齣頭,駕著一副黑色眼鏡,著著一身中山裝,個頭一米七五左右,身材略顯單薄的青年,右手拿著一支還未開封的筆認真的比劃著,也許是出於好奇,也許是出於對書法的熱愛,總之,我在一旁註視了好久,終於壓抑不住自己的好奇,輕輕的走過去站在了他的身旁,似乎他並沒有被我的接近所打擾,而是一直比劃著,直到手裡比劃完,才朝著我露出了他那尷尬的笑臉。

在2015年9月,紀念紅軍翻越六盤山八十周年書畫徵稿拉開序幕,進行了集體投稿,在參選的28副作品中,有二位老師的書法獲得了入展,其中一位入展作者便是馬太平,似乎許多人只知道有位以石逸署名的書畫人,卻不知道這位年輕書畫人便是馬太平,在與展覽會進行核實後,才打聽到這位名叫石逸的書畫人便是一直活躍在市區書畫行列當中的馬太平。

藝術因為有了文化的浸潤,方能呈現其厚重和不朽。若但就書法藝術來談論書法家,大約會有以偏概全、盲人摸象的紕漏。石逸先生的書法散逸卻不草率,應該得益於其書法之外的修養之功。石逸先生酷愛傳統文化,他的書法與他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與痴迷是分不開的。由於石逸先生的品行和儒雅,在其交往中謙和,所以有其較好的親和力。從含情脈脈的雜詩到蘊含生活的抒情散文,從對藝術的認知到對人生的感悟,石逸先生對文字的駕馭能力如對毛筆的操控能力一樣,可謂隨心所欲,揮灑自如。石逸對音樂也有著難以割捨的情愫,這些元素的互通互融、相輔相成,成就了石逸先生對於藝術審美獨特的理解和把握能力,使其在書法藝術上不斷有新領悟、新突破,披荊斬棘,勇攀高峰。,在學習傳統文化,民族音樂的同時,讓他對藝術鑒賞有了更深的認識,慢慢地他在不斷地思索中發現,音樂中所謂的「韻律感」,「情景感」正是自己書法所要追求的第二世界,一副好的作品,本身應該具備書法作品的專業要素,同時也應該富有「情感世界」或喜,或悲,或怒,或憤。更要使每個字賦予「韻感」與「動感」,這就無疑跟音樂中的許多知識擦出火花。

作為一名90後書畫愛好者,在自然與社會中的動情處,無一不引起他的美好嚮往與心靈感觸。古人云「望秋月,神飛揚,臨春風,思浩蕩」正是這種種的體驗。叫平常之人隨意來去,而作為一名感性的文人教師,石逸先生往往渴望留住這些體驗。這些體驗溝通著他的心靈與外部世界,與文字,書法,音樂等各種方式描述、傳達著一個90後藝術愛好者擁有過的一些情感,或因事物而喜,或因事物而悲。在創作過程中不乏有一些作品夾雜了他的這種感受,便逐漸成為他作品中一種「美」的特徵。

任何一門藝術都具有它獨特的情感體驗與情感表達。不同藝術傳達情感體驗的方式不盡相同,但是它們的共同之處卻都是通過某種特有的載體(如文字,點線,形象,色彩,畫面等等)作為一種選擇去構造一個藝術的「升華境界」,並且構造者本人和欣賞者都能在這個世界中獲得構造者在原有的現實世界中曾獲得過的那種感受。作為一名藝術嚮往者往往能夠留意這些情感,把它很好的融入自己的創作中。

石逸先生作為一名感性的藝術嚮往者也不例外,他通過文字書寫表達的視覺效果,加上點與線的組合與形態,以一種別具風格的藝術樣式,傳達他對美的向陽與追求,通過文字書寫的效果構造所要達到的「升華境界」,這就使得他的書寫本身很有價值,最終逐漸形成了一個亮點,這個亮點很好地宣誓了一個90後的追夢之心,對美好生活的向陽之心,對書法藝術的追求之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嚴克江文藝家園 的精彩文章:

TAG:嚴克江文藝家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