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有心之得,雖善不賞

有心之得,雖善不賞

詩意人生

萬事如易

奢固然不是好德性,但儉也算不上一種美德。

彼汾沮洳,言采其莫。彼其之子,美無度。美無度,殊異乎公路。

彼汾一方,言采其桑。彼其之子,美如英。美如英,殊異乎公行。

彼汾一曲,言采其藚。彼其之子,美如玉。美如玉,殊異乎公族。

――詩經~魏風·汾沮洳

先講一個故事吧。

說的是兩個和尚,分別住在相對著的兩座山的兩座廟裡。剛開始,他們都要在清晨的時候下山到兩座山的中間那條小溪里挑水,兩人天天這樣見面,就成為了好朋友。

可是過了一段時間,左邊這座山的和尚發現右邊山上的和尚沒有下山來挑水了。一開始他沒在意,心想他的和尚朋友可能睡過頭了。一周之後,他發現還是沒看見和尚朋友下山挑水,心想他是不是到別處化緣了。

半年過去後,仍然沒看到他下山來挑水,於是這和尚便沉不住氣了,莫不是和尚朋友生病了?

於是他來到了對門山上的廟裡,一進門就發現和尚朋友正在打太極拳,身體棒的很。他很奇怪,便問,難道你練了太極之後就不用喝水了嗎?

和尚朋友便帶他來到廟後,指著一口井說,我一來到這山上,就開始天天挖井,終於挖出了這口泉水井來,所以我當然不用再下山挑水喝了呀,我就有了更多的時間做別的事。

這個故事說明一個什麼道理,相信讀者朋友都自會明白。

輸入

NiNi啊

這個時候呢

就不要隨意離開位子

魏風中的這首《汾沮洳》,自來便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解讀。

《毛詩序》認為,這是一首刺詩,「刺儉也,其君儉以能勤,刺不得禮也。」而《韓詩外傳》則認為,「君子有主善之心,而無勝人之色,德足以尊天下而無驕肆之容,行足以及後世而不以一言非人之不善。故曰:君子盛德而卑,虛己以受人,旁行不流,應物而不窮。雖在下位,民願戴之。雖欲無尊,得乎哉?」

言下之意是說這首詩是美君子的。而後世如魏源、王先謙等人均從韓說。現代人更不信毛說,大都以為是嘆賢者自隱,采菜自給,而才能超過貴族,因而視之為頌隱者的詩。

一刺一美,懸殊之大,似乎無可調和。

導致這種對立的看法的根本原因在哪裡呢?我以為還是誤讀了詩意。其中又關鍵是讀錯了「美無度。美無度,殊異乎公路」這一句。後人都讀成是「那個采菜君子美而有度,那些貴族官僚哪裡比得上呢?」

其實,詩句中根本沒有「比」的意思在。「殊異乎」就是「多麼不同於」之意。也就是說,要有比意,要未必就是人們所說的貴族比君子更「美」,恰恰相反,詩人是以為「君子比貴族更美」。

那麼聯繫詩的上下文,很顯然詩人是正話反說,通過「美無度」一句的反覆強調,達到諷刺這種采菜自給的做法。詩翻譯過來便是:

在那汾河低濕地,采來酸迷裝筐里。我瞧那個采菜人,瀟洒漂亮沒法比。瀟洒漂亮沒法比,他跟公路很不一。

在那汾河另一方,采來桑葉裝進筐。我瞧那個採桑人,漂亮更比花兒強。漂亮更比花兒強,他跟公行不一樣。

在那汾河水灣邊,采來澤瀉多新鮮。我瞧那個采菜人,美如瓊玉光艷艷。美如瓊玉光艷艷,他跟公族不一般。

輸入

隨著

詩經的情節起伏

一起笑一起哭

一個堂堂君子、國君,卻在河邊濕地來親行采菜這種小事,在詩人眼裡,他的動作、他的外表越是「美無度」、「美如英」、「美如玉」,可是還是比不上一個管公車的小官。

君子各司其職,做好了自己的本職,才符合一個君子應有的禮義。這種以采菜自給的做法固然是一種節儉的表現,卻實在不是你國君或君子做的,不符合你的身份。

儉,在我們現代人看來是一種美德,因而,不相信毛詩序所說的「刺儉」。現代人的條件反射便是,古人怎麼可能諷刺節儉呢?

《左傳》庄公二十四年載,「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殊不知,這裡的「儉」是指自我約束,不放縱。所以《周易》說:「君子以儉德避難」。孟子也是把「儉」用作「不放縱」之義。

而與「奢」對應的節約意義上的「儉」,是一種引申義,它作為一種美德更是後起的。

實際上在先秦時代,不管是孔子還是孟子等儒家學者都並不以這種節約意義上的「儉」為德,他們反對的只是奢侈,而並不意味著支持節儉。

奢和儉在儒家看來都是一種極端,而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是強調中庸的。只不過如果要在二者之間進行選擇的話,孔子就說,「禮,與其奢也,寧儉。」 他又說:「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都在這兩種極端狀態下言「儉」的。所以反對那種無謂的「儉」。

子貢要求在祭祀時,不用羊,孔子則說: 「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這說明孔子在對待禮的問題上是不主張「儉」的。他說過「節用而愛人」,「節」的意義與「儉」還是有區別的,儉就是不浪費;節用則是有計劃地使用。兩個字都與我們後世所說的省吃儉用意義不同。

作為一個國君,他的職責是修德修禮以治國,以那種自耕自食的節儉法來取代修禮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本末倒置。

是故,孟子才有「勞心勞力」之說,就是針對這種本末倒置的做法的評說:「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為備,如必自為而後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

空白

記憶不再乾枯

一晃動心兒就潮潮的

GIF/1K

萬事如易

輸入

君子勞心,小人勞力,禮制才得以實行,國家才得以治,天下才得以平。這既是社會勞動分工的需要,同時也是對德禮的維護,也是促進社會文明和進步的動力。

魏國的國君因為地狹民窮,而放下自己的工作去采菜,這對解決全國人民的衣食有多大的作用呢?聰明的國君自不應被勞力這種小事所纏住,浪費精力,正如本文開頭所講的那個和尚一樣,挑水固然是一件自己職責範圍內的事,但打井則更是一勞永逸的功德。作為一個國君,難道不能象故事中的和尚那樣,多想想治本之策?

即便是今天,奢固然不是好德性,但儉也算不上一種美德。君不見有的貪官污吏捨不得吃,捨不得穿,給人一個清官好官的印象,可發案時,卻能夠從家裡搜出成千萬的鈔票。人活著該花的不花,該吃的不吃,那隻不過是世上又多了一個吝嗇鬼而已。

有道是,「有心之得,雖善不賞」。那種刻意裝出來的清廉,我們還得格外留神。

小編阿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萬事如易 的精彩文章:

納稅服務業務大比武必備
是誰一語驚醒夢中人
後門觀史 謠言起於智者

TAG:萬事如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