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好爸爸一定會是好丈夫么?

好爸爸一定會是好丈夫么?

看過許多理論書籍,聽過不少民生輿論,大概都會在一個稱職的父親這個問題上,偏向於認為這樣的父親也必須是一位好丈夫。

當然同樣的邏輯產物還有他必須還得是一位好兒子等等。彷彿父親這個角色被世間扣上了一個必須盡量完美的帽子。

愛情與親情可以共存也相對獨立

黃磊曾在一個訪談中說過,他從不認為自己的妻子就是自己的親人,他認為伴侶就是伴侶,這樣愛情才不會變質,才能讓他們相伴一生,並且過得精彩。還可以將這種不同身份下集結起得人生感悟分享給下一代。

愛情和父子情,本來就是兩件事,可當下的雞湯太多,女性在追求平等的時代,不可否認的也釋放了更多慾望、更多對這個社會和周邊的要求以及控訴資本。

好的父親本來就不是一個條件化的稱謂,心理學家指出,父愛的程度不只是取決於父親對愛的認知以及成長曆程中積累的素養,更多的是來自於這個男人本身的性格缺陷以及不良遭遇。

完美的社會構成,例如一個在普世價值觀的教育下一路順利成長的男人,他不一定能成為一個好父親。因為這個世界在建設的同時還存在對抗。

這種支撐你去突破荊棘為生活和家人戰鬥的精神往往來自於,我們在反省缺陷和歷經困苦時積累的耐心。

世界本來就存在不完美

我們必須接受並且不能無視的一個事實就是,這個世界所有給予一個男人的經歷,終極目的並不是為了可以讓他成為一個好父親,或者好丈夫。

你也不可否認,任何角色和身份的人都可能有機會成為一個好父親。

孤兒沒有機會去證明自己是一個孝子,單親家庭中的父親難道就要被否定么?

這個時代給予了孩子太多包容和呵護,甚至理想化的價值觀,這在諸多教育書籍中本身就已被評判是錯誤的行為。

現實的條件是苛刻的。人是一直在成長的。而對平等關係,情感關係,以及長幼關係的理解,有互降提升的可能,但不一定有互拉後腿的必然性。

在要求一個男人做一個稱職的丈夫時,

要有一個清晰的標準

標準是理性分析過程中非常重要的輔料,因為不將問題和所有條件象限化,必將導致問題的分析結果,它的價值不能隨階段逐一遞增。

一個家暴的丈夫,和一個不懂得討好並且冷落妻子的丈夫,雖然惡劣程度不同,但都會被稱作是個「壞丈夫」,可他們一定或者必然全都會是「壞爸爸」么?

對一個丈夫是否稱職的理解,需要從主觀性和互動性兩個方面分析。

主觀性是指這個男人在做人的價值觀方面是否存在問題,譬如私生活混亂,有暴力傾向,酗酒等等。

互動性是指,這個丈夫的不稱職,緣由中是否存在夫妻間溝通與情緒問題,這個涉及到婚姻中的原則事項。

前者必然不會對孩子的未來及成長構成有利影響,但後者則不一定。

所以說,一個好爸爸,必然會是一個好丈夫,這樣的結論需要建立在諸多分析與多方努力下才能成立。

在本集《貓村狂想曲》之《梨花的生日》中,貓爸黑豹就向我們示範了一次,一個父親是如何應對自己的丈夫身份的。

並且他通過了怎樣的方法,將積極的一面傳遞給了下一代?這是每一個爸爸們都值得去了解的,且通過這個故事獲得更多把家庭經營好的信心。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狸工坊 的精彩文章:

TAG:海狸工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