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收藏見證歷史6-25春秋楚地青銅鼎與吳越青銅鼎三,百越、群舒青銅器

收藏見證歷史6-25春秋楚地青銅鼎與吳越青銅鼎三,百越、群舒青銅器

接上文《收藏見證歷史》(6-24)

---龍紋鼎,春秋晚期,安徽屯溪出土,高12.2公分

此件青銅鼎器型有兩個非常典型的吳越鼎特色。

第一,立耳小而薄。這是吳越青銅器常有的特徵,大多器物甚至器身也很薄。

第二,三足外撇。這在楚地器物上也曾出現過,但吳越器更多表現,故這種形態鼎常被稱為「越式鼎」;足有尖錐狀,也有柱狀或者條狀的。

此器器腹飾回首龍紋,龍上吻及頸部都有分歧狀紋飾。吳越紋飾多傳統紋飾的變形,這是其重要的紋飾特點之一。

江淮以南地區,吳越文化成為主體,在各類史書記載中也著重描寫,而從實際考古發現看,百越和群舒文化同樣精彩,不容忽視。

百越的範圍包括長江以南地區的湖南、江西、廣東、廣西等地。一些小型的中原族屬,包括商遺民,與當地民族融合,他們雖然沒有興起如吳越,被周天子封國,但也割據一方,形成事實上的獨立王國。戰國時期,越國被楚國滅亡後,大量吳越貴族去往這些區域,這些地區故而被後人稱為百越,一些史書因此記載百越為戰國時期,從實際考古所看,這種認識是完全錯誤的。

百越文化源於自身族屬文化,同時深受同時期中原文化及周邊楚文化及吳越文化影響,而這些文化的文化內涵事實上同源同質,區別只是在表現形式上,即使後人認為百越文化也受當地土著文化影響,但文明的差距造成了那隻會增加更多藝術表現內容,文化內涵不變。

---越式鼎,春秋中期,湖南湘潭古塘橋出土,高21,口徑23公分

非常典型的越式鼎,三足空心條狀,外撇。

主紋飾為蟬狀獸,這類紋飾流行於商及西周早中期。

群舒所在區域為江淮之間,現安徽中部,以六安舒城為中心,東達合肥,西至霍山一帶。群舒各國具為偃姓貴族諸侯國,有接近十個左右,大多國名有「舒」字,故稱群舒。這些小國,地理位置夾於楚國和吳越之間,早期依附徐國,春秋時期,在楚國和吳越之間搖擺,最終分別被楚國、吳越所滅。這些國雖小,但他們卻具有自身悠久的歷史文化,且連通四方強國,中原文化、東夷文化、楚地文化、吳越文化等都互相影響交融,且資源豐富,故形成極具特色的文化表現。

---蟬紋獸鼎,春秋中期,安徽懷寧金拱楊家牌出土,高27.7公分

此器器型規整厚實,為春秋群舒地區常見形態,折沿,腹微鼓,圓底稍平,三獸足,與中原鼎類似;立耳外撇,這和楚式鼎有相同特點。

裝飾風格方面,鼎身用扉棱,這是江淮以南地區的特點,與中原青銅鼎風格不同;器腹紋飾一圈上下兩層方塊狀簡化龍紋,之下一圈蟬狀獸紋,這類紋飾也廣泛出現在百越地區,是商及西周早中器常用青銅器紋飾,與中原地區同期紋飾不同。

---羊首鼎,春秋中期,安徽壽縣出土,高11公分

這類小鼎,極有特色,具象羊首,羊身為鼎身,蓋伸出羊尾,三彎曲足似羊卧伏。

鼎圓腹圓底,實用性明確;羊首、羊尾、足等裝飾性明確;整器似一隻肥羊,實用性強且極具觀賞性,體現群舒貴族的生活情趣。

群舒地區還發現類似獸形鼎等,作為祭祀文化的重器,春秋其他地區未見有同類風格鼎,是群舒地區獨有品種,但作為青銅大類,青銅器發展歷史中,類似裝飾並不少見,且羊或者獸的形象並未脫離祭祀文化主題內容,也就是文化內涵並未改變。

未完,待續。下一篇繼續鑒賞春秋藝術精品

隨時收看原創歷史文化收藏系列文章,請關注作者」存意「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存意歷史收藏 的精彩文章:

收藏見證歷史6-24解析春秋楚地青銅鼎與吳越青銅鼎二
收藏見證歷史6-23解析春秋楚地青銅鼎與吳越青銅鼎一
收藏見證歷史6-19春秋楚式玉器風格的逐步形成期
收藏見證歷史6-18春秋楚式實用器玉器,春秋玉材與和田料
收藏見證歷史6-17如何理解春秋玉器紋飾,解讀文化內涵

TAG:存意歷史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