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經濟結構失衡」與「惡性通貨膨脹」

「經濟結構失衡」與「惡性通貨膨脹」

作者介紹:王茂鑫,來自 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 會計與金融學院 2015級會計學專業,校財經交流團體「北理華爾街」創始人。2016下半年,受邀擔任校社團「金融協會」客座內培指導、金融協會「2016年校園金融知識競賽」決賽出題人兼評委嘉賓。

「通貨膨脹」一直以來都是人們談論最多的經濟名詞之一,在對很多國家進行本國經濟現狀分析時,通常也會分析「通貨膨脹率」,美國如此 ,中國更是如此。

相比於「通貨緊縮」,經濟學家會更偏愛「通貨膨脹」,當然這也是有限度的,合理的區間是「0%~2%」之間,原因是一旦市場經濟出現「通貨緊縮」,就說明這個市場已經出現缺乏活力的表現,市場「通貨」(通常就是指貨幣)由於市場需求的萎靡,缺乏需求引導的市場流通,因而出現了「物價降低」、「貨幣升值」這一通貨緊縮的現象,這一漲一消之間貨幣的購買力就有所提高,是市場自我調節的表現,供給渴求需求,但往往無濟於事,不可能動搖根本問題,因為供給與需求不能對口或是市場長期缺乏新的市場需求刺激,是導致市場經濟缺乏活力,出現「通貨緊縮」的根本原因。

對於「低通貨膨脹」,往往是經濟發展旺盛的表現,即時刻存在市場需求引導市場供給,最終由此出現通貨(通常就是指貨幣)的多於流通,當然在健康的經濟發展過程中,這一現象是一個單純往複動態的。

對於出現過高的「通貨膨脹率」往往是由三點原因所致:

一、需求拉動:

總需求超過總供給

二、成本推動:

在沒有超額需求的情況下,供給成本的提高

三、結構性因素:

在沒有超額需求和成本提高的情況下,由於經濟結構的不合理致使物價上升

過高通貨膨脹發生的根本原因往往都是從經濟結構問題開始的。當這一問題發展到一個極點,導致供給需求嚴重失衡,從而這一相對的大落差,會致使市場商品價格直接暴漲,或是間接影響,即在供應鏈、產業鏈的流動環節致使原料的供需失衡從而激增成本,最終產生高物價,而當過高通貨膨脹發生到一定階段,上訴的直接與間接地情況往往會複合發生,最終促成「惡性通貨膨脹」。

德國「魏瑪共和國」時期通貨膨脹嚴重,孩子們用貨幣搭積木

蘇聯後期的通貨膨脹就是很好的例子。作為工業化強國的蘇聯,尤其重視重工業發展。戰後在美蘇兩極爭霸的大環境下,更是不斷加大對軍事工業的投入,而這一情況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由「勃列日涅夫」為首的軍政派蘇共中央領導時期達到頂峰,致使國內經濟結構嚴重失衡,經濟重心集中以軍工為核心的重工業,而農業、輕工業、服務業等基礎經濟產業被嚴重忽視。即便勃列日涅夫領導的蘇共中央也試圖進行經濟改革,但始終沒有從根本上及時調整國家整體經濟發展結構,致使後期經濟發展嚴重倒退,通貨膨脹率因此日益增加,到蘇聯解體前夕,其通貨膨脹率更是高達2000%,促成惡性通貨膨脹。

當然促成的因素也包括「市場恐慌」、「惡意炒作」(或說成「貨源歸邊」)所致,也可以看做是一種槓桿行為,當然這兩點不過是化學反應催化劑,根本原因其實還是經濟結構問題,例如在解放戰爭期間的國民政府管理的中國市場,當時由於經歷連年戰亂,國家經要素嚴重不足、經濟結構嚴重失衡,最終促使過高通貨膨脹,隨後加之以「孔家」為首的富商以上海為中心集體大批量庫存必需品,並大批量兌換「美元資產」,促成「法幣」(當時由國民政府發行的中國主權貨幣)大幅貶值,從而激起恐慌,最終演變為「惡性通貨膨脹」。

很多人在面對通貨膨脹的問題上,提出要刺激市場需求,並對需求側的角度進行結構改革,認為需求結構是經濟結構的根本,從而引導「供給側結構改革」,而這一觀點的依據就是「市場決定生產論 」。表面上看似乎市場需要什麼我們就生產什麼是合乎邏輯的,但是如果永遠都是市場引導生產,那麼經濟的發展必將尤為被動,因為新的市場熱點與經濟刺激點,一定是由「供給側」開始的,例如技術革命、供應鏈管理都會改變「需求側結構」,從而產生新的經濟增長點,改變「需求側結構」,最終不斷對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創新,也就是「提升供給側效率、促成需求側多元」。而對於「需求側還是供給側」結構的改革選擇問題,並非「蘇聯」「民國」那些從一開始就經濟結構走向畸形的經濟體所去斟酌的問題,而是經濟結構發展相對完整(並非完善)的經濟體所考慮的問題,例如如今的中國、美國,因為經濟表現在不同的時代環境都是不同的,那麼經濟結構也要因此跟進變化,所以每個國家在經濟發展的階段都必須考慮經濟結構調整甚至是轉型的問題,而如果在調整和轉型中出現錯誤或是不及時等問題,市場就會促成「較高的通貨膨脹」已做經濟問題存在的提醒,所以解決「通貨膨脹」的問題是每個國家無時無刻需要面對的問題。

延伸:【盤點】世界超大面額紙幣一覽

10垓匈牙利帕戈:面值10的21次方

匈牙利帕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失去價值,遭受到紀錄上有史以來最嚴重的貨幣貶值,物價飛漲到了無法控制的地步,計價時需要用到極高的位數,面值10垓帕戈的鈔票, 也就是10的21次方帕戈,有印出但是沒有發行,成為歷史上最高面額的未發行鈔票。發行的鈔票中面值最高的為1垓帕戈(10的20次方),成為歷史上最高面額的已發行鈔票。如果兌換成美元,如此驚人面額也不過20美分左右。

100萬億辛巴威津元

曠日持久的內戰和國際社會制裁使南斯拉夫經濟處於崩潰狀態,物價飛漲和貨幣貶值導致市場流通鈔票供不應求,2009年1月16日報道,辛巴威儲備銀行從即日起開始發行一套世界上最大面額的新鈔,這套面額在萬億以上的新鈔包括10萬億、20萬億、50萬億和100萬億津元四種。即使是100萬億,貶到最低時只能買半個麵包。

5000億南斯拉夫第納爾

該紙幣發行於一九九三年,紙幣正面的人物頭像是著名的南斯拉夫-塞爾維亞詩人茲馬耶;背面的圖案為南斯拉夫國家圖書館。由於當時正是波黑戰爭如火如荼時期,南斯拉夫嚴重通貨膨脹,物價飛漲,這張紙幣要是折算成人民幣的話,大概只值六元錢。

中國民國時期60億元金元券

中國貨幣史上最大面額的紙幣。一張面值「六十億」元的金元券,那是30年代中期,國民黨政府統治時期新疆省發行的一枚金元券,因為國務黨政府濫發紙幣,組成了龐大的壟斷金融體系「四行兩局」,造成惡性通貨膨脹,這60億面值的金元券實際面值摺合成金元券只有1萬元,在當時的上海市場上只能買到70粒大米。

50萬義大利里拉

由於五十年代以前的幾次貨幣貶值,義大利從六十年代後期開始發行50000、100000里拉,到1997年又發行了500000里拉的鈔票。50萬元里拉正面拉斐爾的自畫像和其作品《嘉拉提亞的凱旋》,背面是1509年拉斐爾為梵蒂岡簽字廳所做的巨幅壁畫《雅典學派》。2002年元月後義大利開始使用歐元,里拉正式退出流通。

50萬泰銖

50萬元泰銖為2002年普密蓬國王與詩麗吉王后金婚紀念發行的紀念鈔。該紀念鈔只發行了1998件(每件都封裝在水晶框中並由普密蓬國王親自交給認購人)。按現時匯率,50萬泰銖摺合人民幣高達10萬元。

10萬美元

1929年,美國開始印製面額10萬美元的鈔票,當然這不是因為通貨膨脹,主要是為了便於銀行和聯邦政府之間進行金融交易,而不是在民間流通。面額10萬美元大鈔的人物頭像是美國前總統伍德羅威爾遜,這也是美國印製和發行最大面額美鈔。面額10萬美元的鈔票最後一次印刷是在1945年,1969年,美國總統尼克松下達行政命令,正式停止印刷面額為10萬美元的鈔票,主要原因是為了防止有組織犯罪和洗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理華爾街Club 的精彩文章:

TAG:北理華爾街Clu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