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關於人工智慧,這些大咖有話說

關於人工智慧,這些大咖有話說

     近日,在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洞見論壇」上,騰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理學部主任、生命科學學院講席教授饒毅,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湯曉鷗等嘉賓就人工智慧(AI)的發展問題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展開了激烈討論。關於「人工智慧」這個風口,小智也有很多疑問,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聽聽大咖們的高見,看看是不是能解開我們心中一直存在的疑惑。

馬化騰:未來所有企業形態都是「在雲端用人工智慧處理大數據」

馬化騰(清華大學經管學院 供圖)

     馬化騰在發表主題演講時表示,未來所有企業基本的形態就是,在雲端用人工智慧處理大數據,這是一個大方向。「在這個方向上,我們更加關注我們在AI方面能做什麼。去年阿爾法狗打贏了圍棋的人類世界冠軍,大家都在關注AI了。我們也快速投身於AI,最近還在醫療方面也推出了一個人工智慧產品叫騰訊覓影,就是用人工智慧處理醫學影像,比如對食道癌進行早期篩查,還有肺的切片、乳腺癌及很多需要醫學影像分析的領域,和醫院專家進行深度合作。通過大數據和演算法,相信AI未來在醫療領域還是可以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馬化騰表示,人工智慧還可以運用到金融、旅遊等各個領域,還有我們所理解的機器人,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商業中的方方面面,這必然是一個大的趨勢和潮流。

     人工智慧之外,雲計算將是另一個大趨勢。馬化騰表示,「雲化」談了很多年,現在越來越清晰了。很多企業原來是很保守的,希望把數據放在自己的內網上,不想公開,不想放到外網去。但是現在這個狹隘的思想已經過時了,這跟過去發明了電一樣,不可能每一家不用公共的電網,而是在自己的家裡搞一個發電廠,這是絕對不可能的。在馬化騰看來,過去是把用電量作為衡量一個工業社會發展的指標。未來,「雲量」也會成為衡量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

饒毅:人工智慧模擬成人的,我認為百分之百的都是假的

饒毅(清華大學經管學院 供圖)

       在圓桌討論環節,饒毅教授表示,自己從事的神經科學受到廣泛重視,部分是因為人工智慧推動,但這並不意味著神經科學處在一個特殊時期,人工智慧的影響是有限的。

       饒毅說,如果讓他從事人工智慧產業方面的嘗試,他一定會遵循「I、E、U、D」原則,即「important、elegant、unique、demand」,也就是說這個產業既要有基礎科學的根本性推動,又要有重要的應用價值;既要想法、做法很漂亮,又要有開創性和大眾需求,不是一擁而上的事情。

     對於人工智慧的發展速度, 饒毅預期較為謹慎,他認為,機器經過深度學習以後可能會在考試方面比人類厲害,但是會考試不一定會創造,機器取代人還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人工智慧的發展在我們有生之年都不可能達到科幻的程度,甚至所有的高級的(人工智慧)對思維、認知和情感的都是瞎說的。人工智慧的進步是有限的,宣稱人工智慧可以模擬成人的,百分之百的都是假的。

湯曉鷗:人工智慧未來將有三大突破點

湯曉鷗(清華大學經管學院 供圖)

       湯曉鷗認為,人工智慧從2011年前後開始發展起來,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原因。第一是需求。之前手提電腦非常多,雖然這個電腦能移動,但是大部分的情況下我們不會拎著電腦去吃飯,出去旅遊拎著電腦拍照。後來手機出來了以後,手機上的攝像頭變成了人的第三隻眼睛,我們在微信上發的最多的就是照片和視頻。一圖勝千言,這時候產生了大量的數據,這些數據需要智能地分析,所以有了實際應用的剛需。 第二,數據的體量有了大幅的增加。原來數據是從電腦中產生的,隨著智能手機誕生,原來幾億的用戶,一下子變成十億、幾十億,體量出來了,也就產生了大量的應用數據。第三,硬體的訓練平台。原來一個演算法用過去的CPU(中央處理器)設備要幾個月才能測試出來,後來用GPU(圖形處理器),幾個小時可能就跑出來了,這給了大學實驗室和小公司一個可承受的硬體平台和能力來做訓練和模擬。第四,深度學習。現在用深度神經網路框架,允許我們用幾千個、幾萬個、幾億個參數,直接覆蓋各種場景應用,這樣就可以在一些單項的應用上超過人類,可以替人類來做這個單一的工作。

     未來人工智慧將有三大突破點。一個是語音識別。這個相對成熟,也是第一個突破的。第二個是看的能力,就是視覺,現在的主戰場就是在視覺領域。我們先把人聽的能力解決了,但看的能力的場景是非常多的,還需要時間。第三個就是自然語言的理解,這件事情是還沒有解決的。

     很多人都會問,人工智慧到底可能不可能控制人類。湯曉鷗說,從從事這個行業的人的視角看,在第一線的、離炮火最近的其實做的是很辛苦的。這個行業以前每年的成長速度是1%,比如剛開始圖像識別系統的準確率只有22%,如果要達到100%,需要大概80年。深度學習一出來,幾年以內就做到了將近70%,所以說進步是比原來快多了。但是在較長一段時間內,機器的任務還是人類定義和賦予的,人工智慧不可能控制和取代人類。(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智觀天下工作室出品)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 的精彩文章:

空軍飛行員是怎樣煉成的?
「還有這樣一群受害者,在等待或許等不來的道歉」
麻辣財經:珍藏版必看!非洲超級工程大揭秘
智庫觀察:智庫大咖解讀金磚「中國年」
首個農業示範區20歲了,能否講述中國農業春天的故事

TAG:人民日報中央廚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