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老子的另類讀法

老子的另類讀法

「持而盈之」、「揣而銳之」、「富貴而驕」是「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的「玄德」的反例。老子認為一切具體的存在都是「芻狗」,這也就意味著把擁有一定的名位、名職的自身也看成是「芻狗」。「芻狗」在祭祀過後變回了茅草堆,這是「芻狗」之自然.一朝為「狗」就認為自己永遠是「狗」而跳梁拔扈,那是忘本。所以,老子認為「功成身退」是無為自然之道理應奉行的基本行為準則。

十 章

【原文】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摶氣致柔,能嬰兒乎?

滌除玄鑒,能無疵乎?

愛民治國,能無為乎?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解釋】

(1)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營」通常是指因系統的全面運營而分明浮現的,對應於系統的整態效能並往往被看成是整體大於部分之和的「超出部分」而存在的虛擬「神魂」,是行為體的行為方式或系統組織機理的對應物,以系統的諧和整態為基礎。「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即「保持神魂與體魄的諧和整態,能不崩解離散嗎」之義。

(2)氣:在漢語中,氣通常被看成是各種屬性,特別是一些抽象屬性的歸結者,或作為組織器官的功能的表徵(對系統整體來說,組織器官的屬性就體現於它的功能)。某存在擁有某一可以為某謂詞(名)作表徵的屬性就可以說該存在蘊含著該謂詞作表示的「氣」,具體如喜氣、陰氣、陽氣、正氣、邪氣、和氣、死氣、旺氣、財氣等。一個行為者「成名」也就擁有相應的「名氣」,屬性的擁有就被設想為相應的「名氣」的氤氳。所謂的吸天地之精氣其實就是通過某種自我修養以使自身富有天地所擁有的某種屬性的意思。行為者的特質特能很突出就可以說他的「氣勢雄猛」或「氣質獨特」;仗恃「名氣」以逞強就是「心使氣曰強」,謙沖自守就是「沖氣以為和」。「摶氣致柔」即「圓融氣質以致柔順隨和」之義,是行為體消融特質特能以返混沌的另一說法。

(3)滌除玄鑒,能無疵乎:「玄鑒」即幽深而明澈之體,行為者能做到幽深而明澈就可以說「有玄鑒於心」。文句即「清理幽深而明澈的自體,能沒有任何瑕疵嗎」之義。

行為體的幽深喻指行為體具有多層次的超穩態結構(它使行為體在廣大的狀態變域中保持穩態而「若水」),行為體的明澈喻指行為體具有完善的信息反饋迴路以及透徹的理解因應能力,行為體的瑕疵喻指行為體內部的斷裂、硬結,以及矛盾糾結。老子所說的「玄鑒」是一個理想的行為體,它的一個代表就是深厚而明澈的水體──「淵」。(通常把「玄鑒」解為「深觀遠照」,似無不可,但就文句而言,「玄鑒」是「滌除」的賓詞,解為動詞則欠妥)

(4)愛民治國,能無為乎:愛民治國,能不執著於名而順任自然嗎?

愛民治國之無為既指當政者使天下歸於混沌而順任自然,也指當政者不眷戀功名,懂得適時抽身以「輔天下之自然」。「一肩挑盡古今愁」就難免會因擔當者的突然不支而挑出個千古悲劇。如果整個局面必待主控者具有某一特質特能而得到控制,必待主控者勉力僵持於某一行為態勢而得到維持,那麼,一旦主控者離棄,或勉力維持的行為態勢無以為繼,整個局面就會因此而失控,這樣就不能「死而不亡」、「子孫以祭祀不輟」了。所以,為了不至於把王朝事業一同帶進墳墓,就不應把局面的維持過分地仰賴於某一統治者的特質特能。處事而能無為才是真正的事業不敗之道。

(5)天門開闔,能為雌乎:「天門」與「玄牝之門」相對應,是行為者得以「生養」事業功果的抽象門戶的比喻說法。展身作為猶如天門開,功成身退猶如天門闔。展身作為猶如雌母開懷孕子,功成身退猶如雌母生子畜子之後放子於自然。文句即「在展身作為、功成身退的循環中能像一切雌母一樣嗎」之義。

化生事業功果就像雌母生養子女一樣祥和自然,並「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就是下文將明確提出的「玄德」。

(6)明白四達,能無知乎:「明」即明於道,懂得以接近於道的理想行為方式行進就叫做「明」。「白」指以內在的明澈「發其光」而使旅途環境顯得清晰。文義即:明於道而「發光」行進於一切領域,都能無須向顯學成見「借光」嗎?

認為在根本沒有路況知識可資「借光」的情況下仍可憑藉一套理想的行為方式而平安行進是老子道論的一個基本點,是老子貶學崇道之說的肇始。

(7)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這裡的「生」與「畜」是道論比喻意義上的廣義「生養」。「生而不有」就是說「生育」了某一存在者就把它作為一個獨立的「人格」加以尊重,不把它看成是自己的附從;「為而不恃」就是說不把自己所促成的結果當作服務於自己的目的的手段物,不把「養兒」當作追求回報的投資;「長而不宰」就是說雖擁有較高的輩份資格,但對自己所生養的存在者卻給予充分的自由與自主;「是謂玄德」就是說有了無限深厚的德,即行為境地無限靠近於道而深得於道。「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典型的慈母德范,是慈母對待子女的特徵情態及其典型範式的洗鍊概括。老子把這慈母德范推廣於化生一切事業功果的廣義「生養」之中,就成了道論的「為無為」、「功成身退」以及「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有餘以奉天下」等原則的概括。

【譯文】

保持神魂與體魄的諧和整態,能不崩解離散嗎?圓融氣質以致柔順隨和,能像嬰兒一樣嗎?清理幽深而明澈的自體,能沒有任何瑕疵嗎?愛民治國,能不執著於名而順任自然嗎?在展身作為、功成身退的循環中,能象雌母一樣嗎?明於道而「發光」行進於一切領域,都能無須向顯學成見「借光」嗎?生它,養它,生了它並不拘系自有,成就了什麼並不執為仗恃,雖獲取較高的資格權能卻不肆行宰制,這就叫做無限深得於道的「玄德」。

【評析】:

本章以六個接連的排比反問句提示人們修身進道所要達到的生存境地,以及展身處事所要奉行的行為準則,並以此提出了堪稱典型的慈母德范的「玄德」。

諧和整態,柔弱靈動、幽深明澈是一個行為者所要達成的理想境地。順任自然而展身作為,化育事業功果就象慈母生養兒女一樣祥和自然、功成不居,以及拋開顯學成見、路況知識的「借光」而自足在途等都是行進於事件叢林的基本準則。這些老子將在後文作進一步的闡發。

本章提出的「玄德」是老子道論為以道為行為典範的行為方式所打的「無限高分」。作為具體存在的行為者以道為典範,但不會真正成為道,只是行為境地無限靠近於道――當離道距離趨於零時德趨於無窮大。所以,玄德是作為具體存在的行為者的最高趨求。玄德是典型的慈母德范,老子道論在某些方面就是一曲慈母德范的頌歌。

十 一 章

【原文】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解釋】

(1)三十輻共一轂:即「三十根輻條彙集於車轂而構建了車」之義。就像「鑿戶牖」是造室的關鍵工程一樣,「三十輻共一轂」是造車的關鍵工程,與下文的「鑿戶牖以為室」相比,本句省下了「以為車」三字。也有版本同時省下「以為室」的,其義不變。

【譯文】

三十根輻條彙集於車轂而構建了車,有了其中的虛空,才發揮了車的作用;糅和陶土製作器皿,有了器皿內的虛空,才發揮了器皿的作用;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門窗四壁內的虛空,才發揮了房屋的作用。所以,「有」之所以能給人以便利,是因為它營造的「無」發揮了作用。

【評析】

本章可以看成是對四、五、六章所確立的虛體之道的「實在性」的進一步比擬說明。老子以枚舉例示的方式說明實有是因為首先營造了虛無,然後才由這個虛無發揮作用的。這樣,他就在一切作用過程中確立了一個虛無的中介物的存在,從而為他所確立的既集聚了宇宙萬物的作用,然後又把這些作用返還給萬物的虛體之道的「實在性」作了非常形象化的比擬說明。在現代科學的角度看,物物之間的作用並不是超距發生的,而是通過場的中介而進行的,而場也是「無為無形」而又「有情有信」的。所以,老子把「無」作為中介物而提出來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不過我們應該看到,老子道論的內在要求使得他必須替他的理想楷模在世界中安排一個必要的位置,這使得他必須努力去強調虛無的作用。所以,老子的觀點並不能看成是場論的先聲。

承認無的作用,也就等於承認使之無的「致虛」之行的巨大效用。可見,本章其實也為後文的「致虛」主張打下了伏筆。「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也說明採取「有之」的行為可以致利,採取「無之」的行為可以起用。這種意義上的「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有之」、「無之」均以動賓結構作解)即是在市場海洋中展身作為的企業航船的基本行進程式。

十 二 章

【原文】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聾;

五味令人口爽;

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

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解釋】

(1)為腹不為目:從事於基本的維生事務即「為腹」,耽樂於感官的享樂即「為目」。

【譯文】

繽紛的色彩使人眼花繚亂;嘈雜的音聲使人聽覺失靈;濃厚的雜味使人味覺受傷;縱情獵掠使人心思放蕩發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於不軌。因此,聖人致力於基本的維生事務,不耽樂於感官的享樂。所以要有所選擇。

【評析】

本章例示了因為耽樂於感官的享樂而使感官的感觸作用失靈,並使行為體行入非道的具體事例,說明保持清靜寡談的生活況味的重要性。老子因此而主張要讓感官充分保持為維生目的服務的基本功能,不要一味地耽樂於感官的享樂。

老子之前的西周王朝就發生過一個「為目不為腹」而召致覆滅之災的事例。在古代,國家的烽火傳警系統為維護國家的安全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堪稱國家這一行為體的「目」。可是,周幽王為了取悅他那不管怎麼逗弄都不笑的王后褒姒,竟然拿這個「目」開玩笑──點燃烽火營造了一個各路諸侯竟相勤王的熱鬧場面以博取褒姒百媚俱生的嫣然一笑。其結果是因為嚴重地傷害了烽火傳警系統的信用而召來了殺身之禍,直接導致西周王朝的覆滅。所以,不管是對怎樣的行為體,「為腹不為目」都是重要的。

十 三 章

【原文】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故貴以身為天下者,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者,若可托天下。

【解釋】

(1)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即寵驚若辱驚,貴大患若貴身;義即得寵與受辱一樣是一種驚擾,看重大患等同於對身家的珍重。

(2)貴以身為、愛以身為:即貴之而以身為之,愛之而以身為之,即珍愛它而把它看成是自己的身家一樣。「貴以身為天下」「愛以身為天下」就是說把小我之身置之度外(即後其身、外其身)而把整個天下作為大我之身而與之共患難。

【譯文】

得寵與受辱一樣,都是對身心安寧的驚撓;重視大患等同於對身家的珍重。為什麼說得寵也像受辱一樣使人驚撓呢?因為:就其對人的驚撓程度而言,得寵更為下劣:得到它的時候為之驚喜難安,失去它的時候又為之驚慌恐懼,所以說得寵與受辱一樣,都是對身心安寧的驚撓。為什麼說重視大患等同於對身家的珍重呢?因為:我之所以會看重大患,是因為我有這個非顧慮大患不可的身家,如果我連這身家也置之度外,那麼,還會有什麼私已的大患可以干撓得了我呢?所以,像珍重自己的身家一樣珍重天下的人,可以保管天下;像愛護自己的身家一樣愛護天下的人,可以託管天下。

【評析】

如果把中間的自解釋部分抽掉,本章文句即:「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故貴以身為天下者,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者,若可托天下。」老子的意思就是說:生命的旅程充滿驚撓,看重怎樣的大患對應於對怎樣的身家的珍重,只有超脫一己之寵辱福禍而以天下為「大身」的人,才可以領導天下踏上驚險患難的旅程。這反映了老子對理想的統治者的空想與期盼。

谷和茶文化藝術

情景茶藝

谷和茶文化藝術團主要以不同場景擬定不同的茶事表演.真正融入生活,融入靈魂,融入中國民間經典的傳統典故,以故事情景模式展現出來.節目以茶藝為基,以情景演藝為輔,以故事情節為本.,讓人耳目一新.

我們以傳統茶藝結合歷史背景,典故,人物刻畫切合舞台藝術,節目解說而展現,具有很強的觀賞性,能讓觀眾深感其中,即欣賞了茶藝表演又觀看了舞台劇.

透過情景茶藝表演,能夠讓更多的人了解中華傳統文化中的:謙 良 賢 恭 德, 禮 義 仁 智 信以及歷史著名人物及典故,

在以後的表演中,我們會演繹中華五千年來的經典故事,以茶藝的形式融入四川民俗文化演藝,讓更多的觀眾品味到一種穿越歷史長河的情景茶藝!

聶磊

每天一杯清茶,養生保健,清爽心情!

生活中

總有些東西值得分享

GIF/1K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公眾號 的精彩文章:

同是使用信用卡,為何別人能發財你卻幾乎被累死?
精讀《未來簡史》四:現代文化為什麼是有史以來焦慮感最重的文化
和我在安德拉什大街上走一走
WM建站三周年賀文
可能是史上最精彩的劇情分析!你根本不懂實力至上的簡易廁所的一絲一毫!

TAG: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