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号称官场不倒翁的陈廷敬是怎么赢的康熙信任的,你们知道吗?

号称官场不倒翁的陈廷敬是怎么赢的康熙信任的,你们知道吗?

陈廷敬(1638年-1712年)生于明末崇祯十一年,陈家书香门第,家学渊源,他从小受到极好的文化熏陶和良好的家庭教育。3岁起诵读诗词,6岁入私塾遍猎儒家经典。顺治八年13岁,他以“童子第一”入潞安学,顺治十四年赴太原会试中举人。陈廷敬原名陈敬,顺治十五年,年仅20岁的陈敬殿试中二甲进士,因同科进士中有两个陈敬,顺治帝特在其名上加“廷”字以示区别,他于是改名廷敬,入仕进翰林院。

陈廷敬的仕途一路走来,从庶吉士、翰林院侍讲学士、日讲《起居注》官、经筵讲官到翰林院掌院学士等,都是教师之职。但他所教的学生却非同一般,是有雄才大略的一代英主康熙。康熙亲政前,他是康熙的老师,康熙亲政后,他仍是康熙的老师,在康熙帝的宫廷里,他还是皇帝的生活起居记录官,朝夕相处,他对康熙乃至整个朝廷的影响非同小可。

康熙年间,陈廷敬康熙帝竭力主张推行戒奢靡,尚清廉的政治主张,深得康熙帝赞赏。陈廷敬本人更是身体力行,以维护百姓福祉为己任,清廉官员的形象深入人心。在其任官期间勇于弹劾各级贪官,拔除朝政存在的毒瘤危患,整肃朝廷风纪,为当时百官表率。正因陈廷敬的大公为民之心,使得康熙帝对其依赖信任至极,在陈廷敬病痛逝世之时,康熙帝更是亲作挽诗以作悼念,并赐谥号文贞。

陈廷敬不仅仅是一名清廉优秀的好官,更是编著了多部书籍和国家典籍史志,其中以《康熙字典》最为著名。《康熙字典》作为古代汉字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是不可多得的历史瑰宝,其价值不可估量。另外,陈廷敬也很爱写诗,他的诗深获康熙帝欣赏,康熙帝本就是历代皇帝之中算得上懂诗、擅诗的佼佼者。陈廷敬一生可以受到贤明君主的赏识和知心的诗文挚友,也算是不枉此生了罢。

陈廷敬为官勤勉,毫不懈怠,故政绩突出,官声卓著。国之兴衰,重在得人。陈廷敬只要发现有才有德之士,就大胆推荐给朝廷。《清史稿》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康熙曾命各部大臣推举廉官,陈廷敬举荐了灵寿(在今河北)知县陆陇其、清苑(在今河北)知县邵嗣尧两位基层官员,这两人“虽治状不同,其廉则一也”,康熙于是拔擢他们为御史。陈廷敬对他们交口称赞,有人提醒他这两个人“廉而刚,刚易折,且多怨,恐及公”。这话的意思再明显不过了,陈廷敬虽然有恩于陆陇其、邵嗣尧,但日后他们恐怕会对你抱有怨恨,还是要保持距离为好。陈廷敬回答道:“果贤欤,虽折且怨,庸何伤?”可见他推举人才的出发点,不是为了个人的仕途,而是为了国家的前途。

纵观陈廷敬的仕途,他主管过吏部,也主管过都察院,对吏治十分熟悉。康熙二十四年(1685)八月,陈廷敬进呈《请严督抚之责成疏》,认为吏治之重点“系于督抚”,而督抚的职责在于“察吏安民”。针对胥吏贪得无厌、骚扰百姓的情况,陈廷敬认为督抚应以上率下、以身作则,他说:“上官廉,则吏自不敢为贪;上官不廉,则吏虽欲为廉而不可得。”如果督抚“既不以利欲动其心,然后能正身以董吏”,那么胥吏“既不复以曲事上官为心,然后能加意于民”,以前那些为吸取民脂民膏而想方设法巧立的名目就不复存在了。

另外,提起陈廷敬,必须提起培育他的陈氏家族。世居阳城的陈氏家族,在明末清初逐步发达起来,至清雍正时期,已经出了陈天祐、陈昌言、陈廷敬、陈元、陈壮履等九位进士,陈廷翰、陈寿岳、陈传始、陈名俭等十位举人。陈氏家族,在历代均有著述,其著作虽然多有散佚,但目前所见依然有不少。所以,本书作者把陈氏家族称为“中国清代北方第一文化大家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熙 的精彩文章:

康熙大帝的養生絕密檔案
康熙帝用了三招就平定了叛亂,征服了漢人,其中有怎樣的故事呢?
「千古一帝」康熙將無價之寶拱手送人,如知道價值恐怕死不瞑目
中國大清康熙年制底款瓷器應該怎麼鑒定
同在清朝,同為皇后,相同的干預朝政!為何結果截然相反?

TAG:康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