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人遺子孫以財,我遺之以清白

人遺子孫以財,我遺之以清白

來源:八一評論微信公眾號 作者:郝啟榮

人遺子孫以財,我遺之以清白

南北朝時期梁朝人徐勉官至尚書僕射,位高權重,不營私產,家無積蓄,將俸祿分贍親族之窮乏者,門人古舊見他如此好義,紛紛規勸他置業,以傳子孫,可徐勉回答說:「人遺子孫以財,我遺之以清白。」

為子孫究竟該留什麼?在芸芸眾生的選擇里,徐勉留給子孫純潔的情操和高尚的品德,無疑是「萬綠叢中」的「一點紅」,堪稱最佳的選擇、最好的回答。

——解放軍報「八一評論」版《不為子孫作富貴計》

附:《不為子孫作富貴計》原文

作者:郝啟榮

十字路口一徘徊,總有人還想為子孫留後路,為子孫作富貴計。究其原因,無非是有一個心結難以打開。

心病終須心藥醫。戰國時期的齊國貴族孟嘗君田文對此就有非常見解,曾為父親田嬰就開過一劑「心藥」:「子之子為何?」其父答曰:「為孫。」「孫之孫為何?」「為玄孫。」「玄孫之孫為何?」最後田嬰竟不能答。細細品來,世間又有幾人能答出?多少人忘其公、肥其私,家存萬貫,卻不知今後遺給何人?

「人遺子,金滿贏,我教子,唯一經。」翻閱史書,不少有識之士都繼承了清廉持家的傳統,恪守「以清白遺子孫」的信條。

任隋朝監察御史的房彥謙,在官場糜爛、腐敗成風的隋末亂世,猶能保持氣節,不與同流,獨以官貧,言傳教子,其子房玄齡能成為「貞觀之治」首屈一指的功臣,其功不可沒;宋代清官包拯認為清廉是為官的根本,特留下了「後世子孫任官,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的家訓;清代民族英雄林則徐家中掛有一副清白傳家、財不留子的名聯:子孫若如我,留錢作什麼? 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作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

家貧出孝子,官貧出賢臣。縱觀歷朝歷代,貪贓枉法而福及子孫者少有;安於清白的賢官廉吏,後代卻是光耀門楣的俊才能臣。東漢的「一門四太尉」、後周的「竇氏五子」就是很好的例證。

豪富繼踵,高門甲第,連闥洞房,宛其死矣,定是誰室?滄海桑田,世間哪有永恆之物?事實證明,「家人之害,莫大於卑幼各恣其無厭之情,而上之人,阿其意而不之禁。」也就是說,上者一味迎合晚輩的貪得無厭,乃是家庭的最大禍患。

鄭莊公母親偏愛小兒子叔斷,一再為兒子請求更多封邑,受寵難制,遂想作亂,偷襲鄭國都城失敗而逃國外,終於應驗了「多行不義必自斃」的預言;唐睿宗寵愛妹妹太平公主,對姚崇、宋璟將公主東移東都洛陽的建議置若罔聞,反將兩人外放,一時的姑息也難以穩住一顆躁動的心,太平公主發動政變、失敗被誅終究是個事實;唐憲宗朝太尉王鍔,搜刮錢財,「富於公藏」,使其子王稷嘗留京師,以家財奉權要,視官高下以進賄,最後不也落得一個兒子被殺、女兒被人擄走當小妾的下場。

「遺汝子孫清白在,不須廈屋太渠渠!」人生世間,千思萬算,種種作為,究到極處,不過為養身口、遺子孫而已。蔬菜足充饑,何必膏粱珍?繒絮足禦寒, 何必錦繡文?子孫若勤學雅正,自可養身,何必富有百萬?

「為子孫作富貴計者,十敗其九。」多少糊塗人親手敲斷了清白為官、延澤子孫的「幸福鏈條」,念叨著早知當今、何必當初的「失足之恨」。

「對不起兒子」的劉鐵男、楊曉波縱使良心發現,呼喚上千萬遍又有何用?周永康、郭伯雄、徐才厚、令計劃、蘇榮等,一個個利令智昏,全家齊動員搞腐敗,何曾想過這是在積禍害子孫的「造孽錢」?家財敗盡、家風敗壞、子孫敗落的下場豈不是咎由自取?

「國計已推肝膽許,家財不為子孫謀。」為官者就是要把「國計」擺在第一要務,把仁德和清廉作為「家財」留給後世子孫。唯有如此,才可以使家道長興,家運長存,才能達到北宋邵雍《知足詩》中所云:「明月清風隨意取,青山綠水任遨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