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一個蘋果員工每年貢獻 186 萬美元,阿里是它的四分之一

一個蘋果員工每年貢獻 186 萬美元,阿里是它的四分之一

「員工是我們最有價值的資產。」

不少公司說過這話,比如科技公司蘋果、Google,醫藥公司輝瑞、禮來等。這話聽上去也沒錯,因為對多數公司來說,人力資源支出是最大的單一成本,並且沒一家公司願意把一件事分給兩個人做、支付兩份薪水。一個高效員工能為企業在單位時間內創造高於其他人的收入。

根據《商業內參》(Business Insider)近期的統計,在 500 家標普 500 指數公司中,按行業劃分,整個科技行業的員工平均創造的收入也並不高,為 48.4 萬美元,跟勞動密集型的工業、製造業一個水平。

標普 500 指數初創自 1957 年,金融將其視為美國股市大盤晴雨表而廣泛採用。

不過,這是科技行業的平均水平。包括蘋果、Facebook、Alphabet 在內大科技公司的員工,人均創收仍處於表現最好的公司之列,超過 100 萬美元。

其中,蘋果作為今天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以 186 萬美元的人均創收領跑所有標普 500 科技公司。這還是建立在它擁有大量時薪 13-20 美元低收入零售店員工的基礎上。

蘋果在全世界開設約 490 家零售店。按照每家門店 50 名全職員工計算,大約有 2.45 萬人。

排名第二的 Facebook 的廣告收入雖然還沒有 Google 高,但增長速度是 Google 的兩倍多,人均創收數字也超過了後者。2012 年 Facebook 10 億美元收購 Instagram 的時候後者只有 13 名員工。

Google 落後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其有太多的「賭注」項目(Other bets)。Waymo 無人汽車、送熱氣球上天傳輸網路、智能眼鏡、甚至延長人類壽命的藥物。

無論是出於個人志趣、還是為公司尋找未來,Google 的三位創始人都嘗試了各種稀奇古怪的探索。這些處於早期研究階段的項目動輒招募數百人,但一時卻沒法給公司帶來收入。

貝索斯是全球第二富有的人,他的亞馬遜是全球最大電商。亞馬遜僱傭大量低收入的倉庫工人,全職員工數量大約為 14 萬人,人均創收 34 萬美元。這點不同於榜單上的其它科技公司:主要招聘設計和開發人員,製造、倉儲外包給其他公司,亞馬遜自己做,使它成了勞動力高密集的公司。

所有行業中,工業和製造業(非必需品)員工人均創收最低,為 32.1 萬和 42.4 萬美元。能源公司單個員工創造的收入為 178 萬美元,幾乎是第二名醫療保健公司的兩倍。

石油化工、製造業和汽車業將大量資金用於非人員開支上,比如購買生產設備、油井採掘建造。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 2016 年收入為 2100 億美元,跟蘋果相當,但它的員工數只是蘋果的一半。

它們的從業人數都受技術影響巨大。美國最大的經濟研究機構——全國經濟研究所在分析了 1990 到 2007 年的勞動力市場情況後,發現美國工廠里每增加一個機器人,平均幹掉 3 - 5.6 個本地崗位。

中國科技公司中,騰訊的社交、百度的搜索、阿里巴巴和京東的電商是各自的核心業務,現在還沒有遇到什麼挑戰者。

四家公司里騰訊員佔了兩個最:員工最少、人均創收最高,分別是 3.87 萬人和 56 萬美元。

劉強東的京東正好相反 —— 員工最多、人均創收最少,分別是 12 萬人和 9.6 萬美元。

現在的情況是,原本齊頭並進的百度、阿里巴巴、騰訊三家公司從 2014 年開始,在增長速度上開始有了變化。百度 2014 年開始有一次人員激增,當時正值百度投入 O2O 業務,但這個激增沒有帶來突破。京東趕了上來。

百度原本的收入里,有九成以上都來自廣告,但自 2016 年百度廣告問題集中爆發、業務受到監管以後,百度的收入已經停滯,利潤大跌。廣告業務從 2016 年第三季度開始下滑,這是自百度 2005 年上市以來的第一次。

沃爾瑪擁有 230 萬名員工,這使得它儘管收入第一(4858 億美元)、但員工人均創收只有 21.2 萬美元,在前十名公司里排第九。

沃爾瑪曾靠大量的門店重塑過美國人的生活 —— 曾經 50% 的美國人口居住在距離沃爾瑪 5 英里之內的地方,只要開車 10 分鐘,人們就可以在 6400 平米至 24200 平米的超級購物中心裡買到大部分生活中所需要的東西。現在亞馬遜接管了網上、並收購線下電商,第二次重塑美國人的生活。

總收入二三四都是中國的央企,它們是國家電網、中國石化、中國石油,有著臃腫的人員結構。比如中國石油擁有近 130 萬名員工,人均創收 17.3 萬美元,排第十。同樣是石油公司,殼牌和埃克森美孚員工數加起來還不到中石油的 1/6。這三家央企列員工人均創收倒數前三。

豐田汽車以高效生產著稱,早在 1970 年代,它只靠大眾汽車 1/3 的人力就能造出比大眾多兩倍的汽車。這種效率使它成為唯一進入前十的工業、製造領域公司。

如今當我們談論一個公司的人數,動輒就是成千上萬的數字。

放在 1860 年以前,這還是一件難以想像的事情。那個年代,美國首富亞斯特即使在事業巔峰期,他所經營的美國皮草公司也僱傭不到 10 個人。

製圖/吳羚瑋

題圖/TechCrunch

喜歡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好奇心日報,每天看點不一樣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奇心日報 的精彩文章:

王老吉推出黑包裝新涼茶,大概只有 Logo 你能認出來
導演穆雷?勒納去世,他的《從毛澤東到莫扎特》曾拿了奧斯卡
霉霉發新專輯已經人盡皆知了吧?現在還要專門推一個頻道做宣傳
小米發布 MIX 2,不再是概念機
高端市場不好做,Google 要扶持更多便宜 Android 手機

TAG:好奇心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