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茶與書法及其他

茶與書法及其他

剛加入稻讀讀書群的時候,就讀到葉梓先生寫的《茶痕:一杯茶的前世今生》,書中對茶文化的來龍去脈、賦予的精神寄託,或者時代生活旨趣的解讀等,做了比較全面的記述和分析。從平民百姓習以為常的喝茶,到繁複精緻的茶道,凡是入了這個「道」,我們的視角就不能作簡單的如是觀了,這不單單是技術層面所看到的東西,而忽然擁有了另一種不可見的生命。

我們今天談論的「茶」,已非單純的解渴飲品,而是借茶來寄託高潔、端正的文人品行和操守,那麼茶道自然也成為歷代文人雅士淡然處世的一種生活方式,尤其在當下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的職場環境下,說一聲:「走,喫茶去!」,其中反映的正是現代人渴望心靈回歸,獲取精神慰藉的某種時代性的集體潛意識。

由此聯想到中國傳統的書法藝術,我也時常在反思怎麼理解「書法」這種藝術形式,或者說審美的現實觀照。對於自己而言,簡單地說這已成為某種生活方式,東坡居士講「可使食無肉,不可使居無竹」,映射到書法中來,我也時常有種「可使食無肉,不可使生活無書法」的心癮,倘若三天沒有觸碰筆墨就會覺得「心神頗不寧靜」。

茶道和書道儘管分屬於兩個完全不同的藝術門類,但我們仔細比較會發現不少共通的特點。比如在形式上所呈現出的審美愉悅,茶道對環境的講究,器具的賞用,用水的要求都有比較嚴格的規範,同樣在書法中對於文房四寶的賞鑒和選取,「墨分五色」中對於用水的把控,以及練習場合的選取度等等,也都有著比較具體的範式。喝茶喝的是環境、喝的是氛圍、喝的是情調,同樣研習書法,習的是格調、習的是性情、習的是為人處世的大智慧。

書法里有個詞叫「人書俱老」,這是唐代一個叫孫過庭的職業書法理論家,在一本名為《書譜》的書中提出來的,他說「初謂未及,中則過之,後乃通會,通會之際,人書俱老」,這裡講到的「老」顯然不單指的是年齡上的,更多的是揭示出藝術上的美學極致,或者說老辣、老到或者老而彌堅,這裡又凸顯出中國書法藝術家群體的一個天然特質——「大器晚成」,很多書法家往往出名很早,但藝術成就大多是到了人生的晚年才顯示出高超的審美藝術造詣。唐代的顏真卿三十幾歲時開始就已開始創作有精彩的書法碑帖,但從他65歲以後的十多年中,卻開始了自己書法人生乃至中國書法藝術史上的「開掛時代」——「一日有一日之進境,一碑有一碑之異彩」,反觀青壯年時代的「顏體」有的是剛正不阿、勇武精進,中年時代凸顯雍容大氣、敦實典雅的神采面貌,而老年的「顏體」有的多是孔子講的「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的渾然天成、不事張揚,這裡面的「人書俱老」才終於獲得了精神意義與藝術價值的完美契合。

其實,對比喝茶,不也如此嗎,頭泡的濃烈,二泡三泡的入味,及至其後茶味沖淡而境界全出,當然這還涉及到不同種類茶葉的不同特性。喝茶也好,品鑒書法藝術也罷,在關注其本身物質特性的基礎上,能夠融入關乎人文志趣和靈魂的部分,能夠在形而下的風塵里葆有形而上的天真爛漫,可以在喝茶的同時享受茶湯給予的感官撫慰,冥想茶文化給予的內心隱遁與蕭散,在提筆揮毫時專註墨色線條本身的曼妙變幻,體悟人書俱老的恬淡充盈,那麼我想無論是喝茶還是習字都能夠獲得對過去、當下和未來的多重人文體驗。

那麼你這一生,無疑是賺翻了的。

- THE END -

責任編輯/刀麻蛋

圖文編輯/楠柯Sharon

圖/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六堡茶和普洱茶、鐵觀音的區別
茶韻飄香:「老壽星的眉毛」——壽眉
賈寶玉為啥送劉姥姥茶杯,援助弱者就是援助可能的自己
汝窯茶具開壺要這樣做才正確,汝窯茶具泡什麼茶可別搞錯了
奶茶妹妹現身紐約時裝周 白到發光少女感十足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