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據說是消失了數百年的西夏人後裔,一頭大豬懸掛三十年,有點驚怵

據說是消失了數百年的西夏人後裔,一頭大豬懸掛三十年,有點驚怵

錢鍾書先生在其長篇小說代表作《圍城》中有一段關於食物的精妙描寫。

是說方鴻漸、趙辛楣等人從上海出發,到地處湘西平城的三閭大學任職。路上在鷹潭一家小店吃飯住宿。

書中寫:夥計上來沏茶,趙辛楣問他店裡有什麼東西吃。夥計說有大白饅頭、四喜肉、雞蛋、風肉。方鴻漸主張切一碟風肉夾了饅頭吃,李顧趙三人贊成,分付夥計下去準備。辛楣說:「我看這店裡的東西靠不住,冬天才有風肉,現在只是秋天,知道這風肉是什麼年深月久的古董。咱們別先叫菜,下去考察一下再決定。」夥計取下壁上掛的一塊烏黑油膩的東西,請他們賞鑒,嘴裡連說:「好味道!」引得自己口水要流,生怕經這幾位客人的饞眼睛一看,肥肉會減瘦了。肉上一條蛆蟲從膩睡里驚醒,載蠕載裊,李梅亭眼快,見了噁心,向這條蛆遠遠地尖了嘴做個指示記號道:「這要不得!」夥計忙伸指頭按著這嫩肥軟白的東西,輕輕一捺,在肉面的塵垢上划了一條烏光油潤的痕迹,像新澆的柏油路,一壁說:「沒有什麼呀!」顧爾謙冒火,連聲質問他:「難道我們眼睛是瞎的?」大家也說:「豈有此理!」這一吵吵得店主來了,肉里另有兩條蛆也聞聲探頭出現。夥計再沒法毀屍滅跡,只反覆說:「你們不吃,有人要吃——我吃給你們看——」店主拔出嘴裡的旱煙筒,勸告道:「這不是蟲呀,沒有關係的,這叫『肉芽』——『肉』——『芽』。」

風肉又名北風肉,是江蘇如皋、湖南湘潭、衡山一帶的季節性腌肉製品,通常都在冬季製作,湘潭一帶甚至定為冬至日制風肉的習俗,留待新年春節款待客人,肉肌細嫩,脂肪豐滿,爽口不膩,如果能保存到下一年夏季煮食,則口感和味道更醇。

但外地人對這種收藏了經冬累月的食品一般都不怎麼感冒,心理上總覺得肉質已變,咽不下口。

實際上,相對這種風肉,在四川雅江扎壩,有一種豬肉,收藏時間更長,可長達三十多年,讓人驚怵。

人們習慣稱收藏超過五六年以上的肉類食品稱為「殭屍肉」,那麼扎壩所製作和收藏的這種豬肉,絕對稱得上「殭屍肉」中的「殭屍肉」。

上世紀30年代,英國人活爾芬頓曾在《西夏文西藏譯音說》一書中論證,說扎壩人就是早已消失的西夏王朝後裔,扎壩人製作和收藏這種「殭屍肉」是在戰亂和遷徙過程中,為防備食品缺失而形成的傳統。

扎壩人不稱這種豬肉為「殭屍肉」,而稱之為 「陳豬肉」或「舊豬肉」。

由於這「陳豬肉」或「舊豬肉」的惡味乍聞重於「臭豆腐」,濃於廣東的「酶香鹹魚」,外地人都稱之為「臭豬肉」。

「臭豬肉」的製作過程並不複雜:將用玉米和麥子喂大喂肥的豬用繩索套頸勒死,在其胸開一小口將豬心血脈弄斷,使肉中的血全部流回到內臟中,然而把所有的內臟從小口中取出,填上青稞、麥子等穀物,用針線縫合,在豬七竅塞以灶灰和紅土,把氣吹脹,埋在麥糠中10餘天吸干水,取出掛在灶上的房樑上自然煙熏數年即成。

這種「臭豬肉」一般要掛上十年為佳,最長的有達到三十年的。

食用時,隨用隨取,做法也很多,可生吃,可煮食,也可熬湯。

扎壩人多愛生吃,初嘗入口難適,多食後方覺滿口濃香,回味無窮。

既是如此美味,扎壩人平常也捨不得多用,只有貴客來臨,才割取若干款待。

懸掛時間長達30年以上的,被當地人視為最高級珍藏品

為此,「臭豬肉」也是扎壩人作為家庭富有的象徵,誰家放的越多、越久,就表示他家很富有。

姑娘和小夥子相親,都要互相到對方家裡看看廚房屋樑上有沒有懸掛有「臭豬肉」,有的話是有多少頭,又掛了多少年。

實際上,除了「臭豬肉」,扎壩人的飲食文化與其它地區的藏族人是基本一致的,他們也吃糌粑、連麩面饃饃、牛羊肉,喝酥油茶、飲青稞酒。

由於扎壩位於雅礱江支流鮮水河下游兩岸狹長的河谷地帶,而《新唐書.東女國傳》載:「(東女國)東與茂州党項接,東南與雅州接,界隔羅女蠻及白狼夷,其境東西九日行,南北20日行。......其王所居康延川,中有弱水,用牛皮船以渡。」即雅江屬古東女國轄地,因此,也有人認為,扎壩人並不是西夏人的後裔,而是古東女國人的後裔。至於真相,還有待史學家進一步考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大沙龍 的精彩文章:

山洪衝出銀錠,疑似寶藏現世,李自成結局有新解釋,歷史會否改寫
兩副對聯,一副故意對不起,一副真對不起,引起新文化運動者反思
中華兩武聖,一個子孫遭滅門仇殺,一個子孫得人敬佑,現枝繁葉茂
三國名將馬超後裔統治此中亞國家三百年?專家有依據,民間不認同
富平大戰前,吳玠主張趁敵立足未定發起攻擊,張浚拒絕的原因在這

TAG:歷史大沙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