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唐代高道司馬承禎與《坐忘論》

唐代高道司馬承禎與《坐忘論》

司馬承禎,字子微,河內溫人,年二十一入道,事潘師正,居嵩山,為陶弘景上清法第四代宗師,在道教史上居有顯要位置。司馬承禎得道後,居天台山,自號天台白雲子。景雲二年入京答唐睿宗問,與陳子昂、宋子問、盧藏用、王適、畢構、李白,孟浩然、王維、賀知章相往還,號「仙宗十友」。

唐代高道 司馬承禎

賜銀青光祿大夫 號貞一先生

據考,司馬承禎於武后時曾居王屋山中岩台,故其所撰《潘尊師碣》題「弟子中岩道士司馬承禎書」。考《舊唐書》等典籍,開元十五年(727年)唐玄宗又召司馬承禎至京師,令其於王屋山自選形勝,置壇室以修鍊。《天壇王屋山聖跡記》謂開元十二年敕修陽台觀,內設白雲道院,供司馬承禎居住。李含光曾於開元十七年在王屋山從司馬承禎修道,後歸茅山。司馬承禎善金剪刀書,以三體書《道德經》,定為五千三百八十言。開元二十三年六月十八日卒,葬於王屋山西北之松台,有其弟子七十餘人,玉真公主便從之修道。司馬承禎年八十九仙逝時,唐玄宗曾下制雲「王屋山道士司馬子微心依道勝,理會玄遠。」「宜贈徽章,用光丹錄。賜銀青光祿大夫,號貞一先生」。

司馬承禎畫像

司馬承禎《坐忘論》可謂價值連城之珍寶

司馬承禎一生仙跡甚多,著述又豐。王屋山中岩台大紫微宮遺址,泥土中有唐碑,上刻有司馬承禎《坐忘論》,可謂價值連城之珍寶,今就《坐忘論》之學術價值,略作分析。

《坐忘論》並序凡七篇,序中極言「生道合一」之旨,闡述「我命在我不在天」之思想。下面以信敬、斷緣、收心、簡事、真觀、泰定、得道七個階次,論修道程序。《坐忘論》云:「夫信者道之根,敬者德之蒂」,信敬為入道之門。又云:「斷緣者,謂斷有為俗事之緣也。棄緣莫結。禮交勢合,自致日疏。無事安閑,方可修道」。由此可見,道士首先樹立起對大道的信仰和敬畏,以此為根基,斬斷俗緣,才能一心向道。

霧鎖王屋山

《坐忘論》又云:「學道之初,要須安坐、收心、離境、住無所有,不著一物,自入虛元,心乃合道。」司馬承禎之「收心」,是「息亂而不滅照,守靜而不著空,行之有常,自得真見。」如此既以道家靜坐為基礎,又吸收了禪宗止觀法門的長處,將心猿意馬馴熟,而不執著,使心不染而神不亂。緣斷於內,事簡於外。鳥入巢林,僅棲一枝,獸飲洪波,只可能滿腹。人生世間,事有萬千,只應較量輕重,識其去取,不可貪多務得,疲勞喪身,自致亡敗。

《坐忘論》云:「形如槁木,心若死灰,死灰無感無求,寂泊之至。無心於定,而無所不定,故曰泰定。」定極生慧,要慧而不用,恬養久之,自成道德。心乃至虛至靈變化莫測之物,只有以「為道日損」之法,寂定入微,不沖不動,無驚無瞬,才能入道。惟道集虛,形神合一,神性虛融,變化體質與心靈,才能達到仙人境界。

《坐忘論》以道家莊子有關坐忘的學說為根基,汲取儒、釋修鍊辯論的精華,創立了一套人體生命與心靈修鍊工程的基本程序,為後世內丹學的基本理論打下了基礎。由此可見,司馬承禎《坐忘論》是中國道教學者探索人體生命心靈奧秘的重大科研成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醫 的精彩文章:

道醫學堂丨歷代道醫記傳之華佗
秋季飲食養生要堅持滋陰潤肺、益中補氣
玄門道語 守心如玉
道長教你旺運風水二十招(實用篇)
道醫學堂丨歷代道醫記傳之瑕丘仲、張仲景

TAG:道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