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徐莉:鄉村學校如何設計鄉土課程

徐莉:鄉村學校如何設計鄉土課程

鄉村小規模學校走出困境要「上天」「入地」,「入地」說的就是鄉土課程的開發和實踐。鄉村小規模學校在做鄉土課程方面有豐富的可利用資源,而如何把鄉土資源轉化為學校課程是個非常有技術含量的工作。8月19日,在尋找「小而美」鄉村學校入圍培訓上,來自武漢市武昌實驗小學的徐莉老師基於22所參訓學校的課程展示,深入淺出地講解了在鄉村學校進行鄉土課程開發的多種可能性和實施策略。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

丹巴縣太平橋鄉三岔溝教學點教師分享

經過上半年為期三個多月的線上學習和線下實踐,28所鄉村學校成功完成學習任務,入圍尋找「小而美」鄉村學校項目,其中的22所入圍學校參與入圍培訓,並進行了各自學校鄉土調查、鄉土教學活動的展示。在18日晚對各個學校的鄉土課程進行簡單點評和分類之後,19日上午徐莉老師邀請了其中三所學校進行了更為深入的課程分析和探討。

徐莉老師授課中

這三所學校的案例代表了三種課程設計的路徑:

第一種路徑,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以貴州杉木坪完小為例。

貴州省杉木坪完小的蔣勃老師向大家展示了自己學校所做的三項鄉土課程活動:不同泥土中的種子誰先發芽實驗、校園植物調查以及民間造紙術調查。這三個活動在現有的小學語文、科學、品德與社會的課內實驗、探究中都可以找到相類似的課程安排,但被許多學校、老師所忽視。

不同泥土中的種子誰先發芽實驗,看起來是個簡單的科學課實驗,蔣勃老師在科學教材的基礎上,組織學生針對他們感興趣的不同變數,進行實驗探究。它是對於科學教材實驗的一種延伸,對看似鐵板一樣無法改動的教材,基於鄉土特點和學生學情進行本土化的改造。這是鄉土教育一個很好的路徑,其本質就是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鄉村老師可以在現有國家教材的基礎上,不改換結構,只對教材內容進行改造,加上自己的地方特色,形成有鄉村特色的校本課程的同時不需要重新開發自己的校本教材,是一種揚長避短,節約精力的方式方法。

貴州省杉木坪完小蔣勃老師在向大家分享案例

第二種路徑,整合:跨科、跨班、混齡等多種模式混合,以四川省廣元市利州區龍王小學和四川省廣元市利州區的范家小學為例。

整合可以是一種跨班級、跨年級的整合。貴州省杉木坪完小組織的民間造紙術調查活動中就運用了班級、年級整合的方法,在三位老師的帶領下,三、四、五、六年級共20名學生參與了調查活動,但是這也存在著沒法使所有學生都參與進來的問題。而針對這個問題,龍王小學就有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法。

龍王小學的活動很多,有以農耕基地為基礎的耕種體驗活動,有體現地域文明的種植中草藥活動,以及包含鄉土特色民俗風情的養蜂、製作涼麵活動等等。

他們在周二三四下午第三節課安排了興趣課,這是個社團性質的課程,學生們可以自由報名選擇自己喜歡的,這點就很好地體現了跨年級、班級的整合。

龍王小學楊武堂副校長和大家分享學校的鄉土課程

整合也可以是一種跨學科的整合,比如說范家小學的挖野菜、采野果的活動就是科學、美術以及語文等多學科的整合。

范家小學王畢衛副校長和大家分享教學案例

整合更是多種模式的混合,即不一定要嚴格按照課表上每個課時換一個科目來上,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把同一個任課老師的幾門課排在一起,但具體每次課程的時長可由教師自己掌控,徐莉老師以自己的課堂為例,課表上一整個下午的科學、美術、音樂都由她承擔,那既可以按照課表來上,也可以這個下午都上美術課、而下一次都上科學或者音樂課,還可以一個下午分成兩段,完成其中兩個科目的教學任務,這樣就不會出現學生們剛拿出畫筆、一幅畫還沒有完成就得下課去參加另一節音樂課的尷尬境地。

河南省三門峽市義馬市新區梁溝學校侯雲奇校長提問

第三種路徑,多元主體參與,讓教師、學生、家長、社區人士及專家都參與進來等。

在課程進行中可以讓家長參與進來,參加本次培訓的學校展示的很多活動都藉助了家長及社區的力量來開展,如王二保小學的故事媽媽活動、種西瓜活動,太平橋鄉清和小學跳鍋莊活動,程庄小學尋訪青龍崗傳說的活動等等。

徐莉老師指出,一個課程報告至少包含三個層次,選題;最高點和自己位置的對比,以及「怎麼做」。

選題意即「為什麼做」,也就是人生終極三問的「你是誰」和「你從哪來」,這是由學校自身狀況而來的,「你是誰」決定著你的方案要怎麼做,學校情況、老師人數、學生人數、自身學校的優勢及可能存在的問題決定了你的方案,和後面情況的實施細節;「從哪來」是指原有的經驗和運作方法。「為什麼做」是你報告中應該有的第一塊內容,弄清楚自己學校的現狀、已經做過的事情和今天要做的事的關聯,原有的經驗和教訓是非常寶貴的起點。

當明白自己為什麼要做這個選題之後,接下來要面臨的問題就是對比最高點和自己的位置,去發現當下在這個教育選題中最前沿的教育者和研究者,並從中選取自己的方向。最高點是很多點,不是一個;最厲害的人是很多個,不是一個,每所學校都可以挑選適合自己的,符合自己特色的,進行學習和實施。而唯有在對比之中,方能更好地掌握更多的信息,把握自身發展的方向。

課程報告的第三個部分是「怎麼做」,這是報告的核心點,看似每個人都會做,但是如果沒有基於對自己的了解、對自己優勢和缺點的了解,對同行最高點的了解,這一點就會做得不好。而怎麼做又包含了三個部分:目標、過程和資源。

第一、有目標,目標是指學校、班級、家長應該怎麼樣,不是正確而無用的話,應該是切實、可以檢驗的。徐莉老師說到:「昨天很多學校都沒有給自己打分,覺得無從打起,因為你們沒有把結果和目標建立聯繫,而五分就代表目標都實現了。」目標應該和評估一起出現的,一開始就確定的,而不是最後出現。最開始做目標的時候就應該想好,應該怎樣評價這個課程的效果,各方的收穫怎樣表現出來。

第二、過程,過程意味著這件事你做了。除了拍照、錄音、錄影等常見的方式外,手記和動態記錄也是一種記錄方式。手記可以是記錄軼事,多描述而不判斷,減少干擾,記錄下孩子最真實的故事和形態;檢核表也是手記的一種,學生作業的提交情況、他們的成長檔案等,徐莉老師向大家展示了小組合作學習教師觀察表,這是一種對學生小組學習中各項表現的記錄。此外,我們還能對課堂上學生及老師的動態進行記錄,比如說以座位為基礎的,對學生髮言次數、教師表揚和批評次數的記錄,以及對教師課堂移動路線圖和學生關係圖的記錄等都是一種很好的記錄方式。

小組合作學習教師觀察表

教師課堂移動路線圖

學生互動關係記錄圖

第三、支持和資源。能看得到自己缺什麼是很重要的,對於這一點要清楚自己是誰,我是誰里包括我還缺什麼,缺什麼是課程設計者要想清楚的;如何獲得資源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除此之外,徐莉老師還回答了不少培訓學員提出的「自己的課程不夠日常化」的問題,有學員說自己的鄉土課程設計得不夠日常化、不能長期堅持,「這說明設計者壓根沒有把這當作學校日程的整體安排;如果一個方案得不到外源的師資就做不了,說明設計者沒把這個方案當作日常化、長期發展的規劃」,課程規劃應該是有沒有支持都能做的東西、本身就應該是日常化的、可長期實施的。

課程開發包含著四個層級:

第一個層級:合格,合格是指學校的語數外等課程要開齊開足、不低於當地平均線,語數外等課程與鄉土課程的設計是不衝突的,開展素質教育並不意味著你要顛覆之前的教育,不能只強調愛家鄉而放棄語數外等課程的學習。

第二個層級:優秀,首先,你的課程得是能被人理解的,有人推行素質教育不被理解,存在著歧視和偏見,一個優秀的課程既是能讓學生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又得是能被人理解的;其次,一個優秀的課程教育是特別的,是有自己的特色所在的,當然特別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要做好——要麼做特別的,要麼做質量最好的。

第三個層次:優化,這是一個共贏和積累的過程。當確定了一個好的選題並且可以做得不錯的時候,要堅持做下去,不應該是每過一年就去改變它,而應該是改進它,使之變得更好、更完美。

第四個層級:持續,一個好的課程應該是個持續的過程,對課程進行整體規劃,對參與的教師進行持續培養。

教學內容、方式及其所對應的評估方式應該是豐富的、多樣化的,它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主體的靈活:教師、學生課程等都可以成為教學的主體、評估的對象;

時間的靈活:課前、課中、課後都可以是教學的時間,而不必囿於上課的幾十分鐘;

功能的靈活:組織教學、獎勵、拓展活動、進修等等;

方式的靈活:可選擇聽、看、說、寫、讀、演、思、做;

內容的靈活:學生的需要和興趣、比較分析,可選、可創……

評估教學效果不應該只是評判學生有沒有學會課上老師教授的東西,不僅僅是「學會」了技能,還應包括共學、樂學、自學和內化。小組學習是當下很提倡的一種學習模式,如果單從學習技能的標準來評判,這也許不如單個學習來的效率更高,但是小組學習的模式促進了學生的溝通能力、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能力,這對於一個人在社會上的發展是很有幫助的。樂學,顧名思義就是樂於學習,學習的過程是否是對學習的毀壞?有一些學生在高考結束或者讀書生涯結束後便再也不願讀書學習就是沒有體驗到」樂學「的結果,我們希望看到的是學習結束後,學習剛開始,而不是就此徹底結束了。自學也是學習能力的一種,它是一種後設認知,在學習結束後對自己的學習進行反思、評鑒和引導。最後一點,內化,在學習結束後應該把學到的東西在社會生活中實現,而不是只會喊口號般的理論。

四川廣元利州區寶珠小學

田成斌老師向大家分享自己的想法

為什麼說課程設計是一種冒險?因為在每個選擇背後都可能有你喪失的東西,而一個好的設計師是既能讓大家充分感受到這個設計的優點的同時又很明白自己失去了什麼。徐莉老師說:「你們要設計的不是一個完美的方案,而是自己知道得失的方案。把優點最大化,同時也明白這個方案的缺點是什麼,下次去改進。」

課程是個大合唱,而非一個人的獨奏:首先是學校對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校本化選擇、校本化實施和校本化發展,其次是學校課程開發,即學校根據自己的教育哲學思想,自主進行的適合學校具體特點和條件的課程開發;最後將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進行校本化理解、整合,統合為校本課程整體。

徐莉老師向大家展示了程開發策略、研究方法的示範:

第一步,先通過問卷、訪談、解釋等方法了解需求,明確目標;

第二步,通過深度訪談、實物分析找出過去的設計存在的問題;

第三步,點列未來可能的努力方向,充分認識每個選項的優勢和局限;

第四步,在充分考慮適應性的基礎上進行權衡、做出選擇;

第五步,發揮核心人物的關鍵作用,收集描述性資料,並開始設計;

第六步,實施參與性觀察,進行歸納提煉,以收集各種佐證;

第七步,在充分溝通的基礎上總結並調證修訂,最終形成一個完整的課程設計。

老師們在討論課程改進方案

本文作者:王芬

南京師範大學2016級新聞學碩士研究生、21世紀教育研究院志願者

圖片攝影:董亞斌

青童教育學院辦公室主任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21世紀教育研究院 的精彩文章:

理想中的幼兒園是什麼樣的?

TAG:21世紀教育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