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李曉華:東北產業未來的發展出路在哪兒?

李曉華:東北產業未來的發展出路在哪兒?

作者 李曉華(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中新經緯特約專家)

近日,林毅夫教授團隊發布30萬字重磅報告《吉林省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研究報告》。報告中提出東北經濟問題的根本原因在於強化違背比較優勢的趕超戰略,因此解決東北問題的藥方就是「從違背比較優勢型趕超戰略轉型到遵循比較優勢型發展戰略」。針對吉林的發展進一步提出「揚長補短」的發展思路,選擇重點發展大農業、大健康、現代輕紡、現代裝備以及融合型產業等五大萬億級產業集群。報告發布後引發引起社會各界的熱烈討論甚至激辯,東北的產業到底該如何選擇?

東北老工業基地是共和國長子,為新中國經濟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東北的興衰也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2003年黨中央、國務院作出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此後又出台了一系列振興東北的政策、規劃,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也一度取得明顯成效和階段性成果。但是2013年以來,受全球經濟持續低迷和重化工業陷入低谷的周期性影響,東北經濟增長速度大幅度下滑。2016年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吉林、黑龍江、遼寧的GDP排名分別位列全國14、21、22名。東北經濟「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振興東北也是一項系統工程。

比較優勢與產業發展有何關係?

邁克爾?波特在《國家競爭優勢》一書中將生產要素分為初級生產要素和高級生產要素。初級生產要素是先天得來或只需要少量的投資就能擁有,如天然資源、氣候、地理位置、非技術人工與半技術人工、融資等;高級生產要素則需要通過大量的投資和長期的技術開發而獲得,如現代化基礎設施、高等教育人力、各大學研究所等。建立在初級生產要素基礎之上的相對優勢常常被作為國際貿易理論中比較優勢的案例,如葡萄牙的葡萄酒和英國的毛呢。高級生產要素同樣是比較優勢的來源,比如發達國家的高技術產業和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初級生產要素相對比較容易替代,比如人口結構的變化使就業人口不再供不應求、更低成本國家的出現、資源的枯竭等。相反,高級生產要素是蘊藏在制度、組織機構(企業、大學)和高素質人才之中的,因此更難以替代,對於國家的產業和經濟發展也更為重要。為了行文方便,我們把建立在初級生產要素基礎上的比較優勢稱之為基於資源的比較優勢;而把建立在高級生產要素基礎之上的比較優勢稱之為基於能力的比較優勢。

比較優勢理論實際上是一種靜態的判斷,而沒有考慮比較優勢是如何形成的。基於資源的比較優勢顯然是被動繼承、天然擁有的,大家的爭論主要聚焦於基於能力的比較優勢是如何而來——是在發展基於資源的比較優勢產業的基礎上通過較長時間的資金、知識、技術甚至制度的積累形成的,還是可以通過採取特殊的手段(產業政策)縮短自然積累的過程而形成。如果完全按照基於資源的比較優勢理論,中國不應該發展高鐵,東北也不應該發展資本密集型產業。但現實是,中國的高鐵系統不僅生產能力世界第一,而且在消化吸收德、法、日、加等國技術基礎上再創新,研發生產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標準動車組(復興號);從理論上看,由於以能力為基礎的比較優勢更多地是表現為人的能力、技能以及對相關知識(理論)、技術訣竅(工藝)、方法(技術軟體包)、專利等的掌握,因此即使是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國家,仍然有可能通過集中資源,在較短的時間內培育出相關的能力。如果只能遵循以資源為基礎的比較優勢,那麼只要先發國家不出現大的政策失誤或其他不可預料的天災人禍,後發國家只能無限逼近而永遠無法實現趕超。當然,產業政策能夠加速一國以能力為基礎的比較優勢及相關產業的形成,但並不意味著產業政策的作用是無限的。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由於20世紀80年代以來價值鏈片段化的趨勢,同樣名稱的產業在不同國家或地區可能有不同的內涵,因此很難僅根據產業名稱判斷一個國家或地區發展的是勞動密集型產業還是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也很難根據該產業的比重來判斷一個國家或地區到底是否遵循了比較優勢理論。比如,同樣是IT製造業,美國主要是研發和營銷環節,製造環節比重很低,而中國的IT製造業中加工組裝佔比較高。

東北產業發展的方向

具體到東北未來的產業選擇,我們也可以用前文的理論加以分析。

第一,以自然資源為基礎的產業。東北地區幅員遼闊、土地肥沃、森林覆蓋率高、農林牧漁和礦產資源豐富,生態環境較好,且與擁有豐富自然資源(如木材、石油)的俄羅斯接壤,因此具有發展資源開發及深加工產業的天然優勢,如農產品加工和製造、中藥、木材加工和傢具、旅遊休閑健康等服務業。目前這些產業在東北都有一定的基礎,主要問題是產業鏈短、加工度或開發度比較低,沒有形成自己的品牌。

第二,勞動密集型產業。儘管東北由於重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錯失了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加入WTO以來勞動密集型產業高速增長的機遇,但並不意味著東北就要回過頭去再補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課。東北雖然也出現了以遼源襪業集群為代表的輕紡工業基地,但整體上來看,東北並不具備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條件。東北的經濟發展水平在全國來看並不低,要高於許多中西部省份。東北三省總人口合計1.09億,其中農村人口4231萬,農村人口規模大致相當于山東、四川,低於河南,但東北地區土地肥沃、人均耕地多,農民外出打工的動力不強。而且現在選擇勞動密集型行業面臨著巨大的風險:隨著近年來我國勞動力成本的快速上漲,紡織服裝行業正加快向成本更低的發展中國家轉移,將紡織服裝行業的加工環節保留在國內面臨著很大的挑戰。因此,重新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可能就是一錯再錯。

第三,傳統資本密集型產業(重工業)。經過近百年的發展,東北已經形成以機械裝備、汽車、石油化工等產業為代表的重工業部門,不但具有技術實力國內領先的龍頭企業、形成了完善的產業配套體系,而且積累了一大批專業技術人才。《吉林報告》中的數據表明,2015年吉林省裝備製造、汽車等產業的勞動生產率在對標省份中(浙江、江蘇、廣東、上海、重慶)明顯處於中等偏上水平。例如,吉林省的通用設備製造業的勞動生產率為158.8萬元/人,僅低於廣東(336.6萬元/人),分別是浙江、江蘇和上海的2.3倍、1.5倍和1.4倍。東北傳統資本密集型產業並不缺乏技術和人才,但是缺少市場意識,難以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比如,東北雖然有一重、哈電這樣技術水平全國領先的企業,在解決國家重大戰略性需求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卻曲高和寡,開發的產品市場接受程度低、競爭力差。因此,對於傳統資本密集型產業,根本上是要通過深化國企改革,增強企業的市場意識。同時,鼓勵在這些領域大眾創業和吸引外部投資,形成一批更具活力的民營企業。

第四,戰略性新興產業。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全球範圍內興起。從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經驗看,由於後發國家在新技術領域與發達國家的水平比較接近、而且沒有沉澱投資的鎖定,每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都是後發國家實現「彎道超車」的契機。對一個國家如此,對一個地區同樣如此。一個國家或地區可以集中力量,在某個(或某幾個)新興產業領域實現技術突破、確立技術標準、建立產業生態。對於東北而言,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有兩條路徑。一是對接戰略性新興產業,例如原有的石化化工、冶金等產業可以延伸產業鏈,為新興產業提供所需的新型原材料、元器件;汽車、裝備等產業可以利用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新技術進行改造升級、產品和商業模式創新。二是培育新興技術並使其成長為未來的支柱產業。這方面貴陽做出了很好的示範——貴陽除了氣溫低、電價低的優勢,信息技術產業發展的人才、技術、產業基礎並不好,但通過率先布局大數據產業,快速成為國內大數據產業的主要聚集地之一。同樣,東北三省也可以選擇具有某些方面優勢(不是全面優勢)的新興產業加以率先布局,搶佔產業發展先機。(中新經緯APP)

【專家簡介】李曉華,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產業布局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國工業經濟學會常務副理事長,中國服務型製造聯盟專家委員會副主任。

關注中新經緯微信公眾號(微信搜索「中新經緯」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財經資訊。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新經緯 的精彩文章:

外媒:颶風突顯美佛州貧富差距 富人安坐家中窮人無處逃
比特幣監管風波後價格再回調 國內外幣價差3000元
專訪中移動馮俊蘭:一位女性研究者眼中的人工智慧
ICO鐵腕監管後續:業內苦等細則 項目出海前路未卜
30915億美元!中國外匯儲備逾三年來首現七連漲

TAG:中新經緯 |